遭深交所问询敏感问题 顺丰借壳上市仍有变数
或许是意识到资本进入后随之而来的规模效应很可能迅速颠覆此前相对稳定的行业格局,因此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 顺丰 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顺丰)开始逐渐改变其对资本及资本市场的策略和节奏。从内部股权结构调整到吸纳外部投资,从谋划IPO直至目前决定借壳鼎泰新材实现上市,尽管借壳方案诸多细节问题仍需回应监管方问询,但民营快递企业竞逐上市热潮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400亿借壳鼎泰新材
就在顺丰以超过400亿元规模 借壳上市 成为关注焦点的时候,行业监管机构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 深交所 )也很快对这一交易做出了相关的反应,并在5月25日发布了一份《关于对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问询函》。
该函所提及的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即为顺丰此次准备重组并实现借壳的鼎泰新材。5月23日鼎泰新材在深交所发布公告,披露拟以全部资产及负债与顺丰控股全体股东持有的顺丰控股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交易中拟置出资产初步作价8亿元,拟置入资产初步作价433亿元,差额部分由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自顺丰控股全体股东处购买。
这一交易如果完成,无论是否有配套融资的因素,顺丰实际控制人王卫都将通过其关联公司明德控股实现对鼎泰新材的绝对控股权及成为实际控制人,从而实现顺丰的借壳上市。
深交所对这一交易审查之后认为,鼎泰新材在此前披露的《马鞍山鼎泰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购买并募集配套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下称预案)等文件中,对于标的资产448亿元估值的合理性,并结合目前行业发展情况、人力成本变化以及核心竞争力和同业可比交易,还需要详细说明本次预估值与2013年9月顺丰控股增加注册资本、2014年4月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属子公司股权增资、2015年11月顺丰控股改制为股份公司的评估值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合理性。
而深交所除了对顺丰在对外担保、管理层变动、负债等相关问题提出询问,并要求限期内答复之外,还对物业产权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求风险披露,问询函指出,“截至预案披露日,顺丰控股存在合计建筑面积为11.9万平方米的两处房屋未取得所有权证书,占顺丰控股自总面积的35%。存在合计125.22万平方米的承租且正在使用房屋,出租方未能提供该等处房屋的所有权证,占顺丰控股租赁物业总面积47.9%。”
因此顺丰需要在期限内补充披露上述自有房屋房产权证预计办毕时间,逾期未披露的影响及解决措施,上述承租且正在使用的房屋的所有权证书办理是否存在障碍等诸多问题。
同样,在2015年剥离顺丰商业和顺丰电子商务公司之后,对利润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样也被监管机构注意到,并要求对预期利润的数据予以进一步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一位接近顺丰的人士此前对本报记者透露的消息表明,顺丰此前一直考虑通过IPO方式登陆A股,但也并没有放弃寻找合适壳资源,先后与多家潜在对象进行过接触。因此此番通过鼎泰新材加速上市进程也并不意外。
而根据浙江艾迪西流体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5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已经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复,认为其与申通快递资产重组的方案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决定对申请许可予以受理。
上市为了老大地位
“顺丰上市,重要战略是捍卫行业老大的地位:10年来电商快速发展,带动中国快递的疯狂发展。当电商进入洗牌后,电商物流必将面临洗牌,中国快递也正进入全面的洗牌时期,”在汉森世纪供应链管理咨询总经理黄刚看来,“快递行业一线格局已定,借壳上市是顺丰资本化的重要战略,能否先拔头筹成为资本关注的领头羊是关键问题。”
根据2015年顺丰和申通圆通三大民营快递的资产规模对比不难看出,顺丰无论是在总收入、单票收入、总资产以及机队规模等数据上均遥遥领先,这一方面与其直营模式有关,更与其品质能够保证较高的单价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一旦巨量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之后,竞争对手能够以更大的资本投入到产品和服务中,同时在自营货运航空领域加大投入,此前相当长时期内积累起来的优势和地位很可能短时间内被迅速追赶,这恐怕也是顺丰加快其在业务领域布局的重要原因。
顺丰不久前刚刚宣布参与到湖北省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中,将在鄂州参与建设并运营中国第一个纯货运机场。
根据湖北省政府近日下发的相关通知显示,将建立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加速推进相关项目的建设进程。
对于目前在航空货运业已经具有相当优势的顺丰而言,这一项目将保证自身进一步巩固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因此显然会在这一总投资高达200亿元的项目中投入相当大的资源,虽然目前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投资额度,但能够尽早登陆资本市场显然对顺丰相关的投资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
长江证券发布的研报也对顺丰登陆资本市场等相关问题持有积极看法,研报相关内容指出,航空一定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民航和货运相结合也可能是顺丰发展的一个趋势。未来,顺丰可能会加强全产业链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冷链、药物、金融等多元化业务的建设。
顺丰基本保持每年6亿的增长,在此之前的营业收入基本上可以保持每年40%左右增速。未来是否能继续保持高增长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集中力量发展业务的同时,注重人工成本控制;其次,客户的增长率;第三,其他一些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业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