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滴滴正在谈判收购渔阳集团旗下万泉缘出租车公司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多想象。在滴滴并购Uber中国之后,这场出行大战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落下了帷幕。但关于滴滴的未来走向,似乎还有更多的谜题未解,因为他未来最大的对手可能并不在当下互联网出行市场。

滴滴的旗下有着二十几家子公司,其业务遍布商业保理、保险经纪、融资租赁等等我们此前都尚不清楚的领域,这家以两年就成长为出行领域巨头的公司背后的业务线繁杂且密集。

而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业务的出现,可能将成为压死出租车行业桎梏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在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之前,就有知情人士向钛媒体透露,滴滴正在进行一项收购计划,正在谈判中,潜在被收购方是北京万泉缘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泉缘)。

不过,随后钛媒体向滴滴方面进行了求证,滴滴公关部表示,并没有这样的事情。

   万泉缘是谁?

对于互联网圈来说,出租车这样一个传统的行业似乎有些熟悉而陌生。它与民生相关、活在政府体制之下,但又有一定的私企性质。

上述知情人向钛媒体记者透露,万泉缘其实隶属于渔阳集团,而渔阳集团旗下的出租车业务包括北京渔阳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万泉缘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该知情人士称,渔阳集团计划退出出租车市场,所以正在考虑出售其旗下业务。

钛媒体记者从工商信息数据库查询到,万泉缘成立于1992年,其股东为李伟杰和李广友,北京渔阳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法人股东为李广友,二者经营业务均为“出租汽车客运服务”。据了解,渔阳集团除了出租车业务之外,其还有房地产、滑雪场、酒店、投资、汽车租赁等多项业务,而出租车业务中的万泉缘也是被其并购而来。

一位南方石城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告诉钛媒体记者,汽车服务业是渔阳集团龙头产业,其旗下的两家出租车公司共有4千多辆运营车辆,其中万泉缘的车辆可能较少一些。另外一位新月出租的司机则表示,从营收上来说,目前出租车行业的收入都差不多,渔阳的口碑在行业内比较差,但并未听说这样的事情。

   滴滴要用“洪荒之力”收购出租车公司?

如果真的变成了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大家还乐意用滴滴吗?

现在每天的头条基本都是滴滴和百度,完全没有新鲜感,就像中国的乒乓球一样。头条哥真心希望这两家能给别人一点机会,好让我们的头条事业能继续健康向上发展。

在收购Uber之后,社会各界都一致认为,滴滴已经开始垄断中国的出行市场。随着网约车新政出炉,呼吁对其进行反垄断调查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滴滴要收购一家出租车公司,你会怎么想?

据报道,曾有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在与Uber对垒的同时,另一边也在与北京万泉缘出租车公司进行收购谈判。

虽然这个说法被滴滴方面予以了否认,不过对于这个事儿,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猜想的。

收购出租车公司是否存在可能?

当下,滴滴正面临着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这个时候曝出要收购出租车公司的传闻,无疑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二婚”后的滴滴已经占据了专车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市场体量如果不构成垄断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这种普遍的想法其实过于片面。因为根据《反垄断法》的描述, 要想认定垄断,必须先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然后看其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最后确定存不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但是,滴滴属于出行公司,其所在行业属于互联网出行。这样的市场实在难以定义范围的大小。就好比出租车和快车,两者确实都是打车出行的方式。但是他们严格说起来又有着不同的概念,相互也并不存在什么联系。

况且滴滴如今所包含的出行方式非常多样化,快车、专车、巴士、代驾、顺风车等,每一种都渗透进了不同的领域市场,以至于对于滴滴所在市场的界定相当模糊。这样一来,相关市场就会被无限放大。那么,滴滴的市场份额也就被无限缩小了。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市场支配地位”。简单点理解,就是市场是不是存在“一言堂”。

举个例子。高通为什么会涉嫌垄断?因为高通拥有行业的技术壁垒,他的产品在现阶段难以被超越。大家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肯定很少会选择联发科的产品。这样就导致高通可以控制产品价格,说涨价就涨价。而且,因为技术壁垒的存在,也很少有其他企业会蹚这潭浑水,这就影响了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的能力。

很明显,现在市场上除了滴滴,还有易到。由于不存在技术壁垒,将来说不定还会有其他类似的企业出现。所以说,在法律层面上,滴滴还未形成垄断。

但事实上,滴滴从收购Uber开始,可能就已经触动了市场的神经。一家独大的画面大家都看在眼里,相关部门一定也不例外。反垄断调查对其来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相对北京庞大的出租车市场来说,万泉缘只是渔阳集团旗下出租车产业的一条分支,车辆也不多。但是就算是这么一家小公司,滴滴一旦进行收购,可能马上就将会面临相关部门的调查。

同时,滴滴也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面。上证报记者就曾揭露“滴滴帝国”的雏形。其已经涉及的业务包括 商业保理、保险经纪、融资租赁等,并且 新生业务和子公司数量还在不断增长。

一旦被监管部门介入,诸如“ 滴滴的终极公司是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名为Xiaoju Kuaizhi Inc.(小桔快智)”、“ 滴滴出行App由谁运营?所取得的收益又实际归属于谁?”这类令滴滴讳莫如深的隐情将全部浮出水面。

所以,无论如何,滴滴现阶段应该都不会把手伸进出租车行业。

   “情怀”与“野心”

“情怀”本是一个相当美好的词,有回忆,有梦想,有青春。但是现如今的“情怀”已经让这些互联网公司玩的一文不值。在大家的心里,它一旦被说出口,可能就将面临一个骗局。

对于收购出租车公司这个传闻,我相信并非空穴来风。这其中一定存在着理由和可能性。

出租车作为滴滴最早的对手,让滴滴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位。 滴滴 最初的“情怀”也紧紧围绕着出租车——干掉出租车公司,解放司机。

没错,如果滴滴要收购万泉缘,这就是在干掉出租车公司。不过,司机可能并没有解放,只是换了个东家。

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滴滴对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又一次试探。成了,接下来大可放手搅动出租车市场;没成,也算是让这种想法有了一次尝试,为今后更大的动作奠基。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滴滴收购出租车公司在政策上不可行。但实际上,如果收购方和被收购方都是私企,那么交易流程不会很复杂。

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如果滴滴真的成功收购了万泉缘,并且是在相关部门默许的情况下。那么,滴滴一定不会就此罢手。

“因为渔阳要放弃出租车业务,滴滴才进行收购”这种说法有人信吗?

整合全部的出行市场必定是滴滴的终极“野心”。在一步步吃掉出租车市场的同时,行业内和社会各界也一定会发出抗议和质疑的声音。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猜想的不切实际?

   既然是猜想,不妨大胆一点,幼稚一点。

兼并出租车公司对滴滴有什么好处?

出租车业务对于滴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少在其发展早期是这样的。在网约车政策出台之前,钛媒体还曾撰文分析,出租车改革可能会帮助滴滴拿到“合法化”的门票。

据了解,滴滴在上线之初就从出租车切入,但随着专车和出租车矛盾的加深,滴滴曾试图通过制度和系统的设计来进行出租车产业的升级。“将传统出租车车主的服务路径纳入新的体系,将乘客的评价和司机的收入挂钩。”这是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

最典型的案例是滴滴和上海的海博出租车合作,帮助做司机考勤、司机画像,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奖惩分明,甚至帮助出租车司机转到专车司机,让利益链条里的人不会因为滴滴失去工作。

柳青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法令法规(不是法律)永远是滞后于新技术的,但我们平台比较大,也在做一些帮政府分忧的事情,这是政府就比较愿意看到的。而最核心的点是--把出租车的市场做大,大家都不愁没有业务做。

对于记者“滴滴像是一个全国的互联网打车平台以及一个线下的全国统一的出租车公司”这样的问题,柳青则回答到:

还是需要技术解决的方案。未来等中国进入中产阶级,对出租车的需求一定会爆棚,我经常还是打车的,起码出租车司机比较认路,这些都是对人们出行需求的有效补充。

言语中透露的信息显示,出租车业务不管是对滴滴而言还是行业变革都是不可忽视的。况且,滴滴已经拥有一部分全职专车司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另外一种“出租车”公司。

但对于这场可能会存在的兼并,钛媒体还有几个猜测,交易完成的状态几乎可以不考虑;而如果是接触中,那么至少是一则暂时不会再进行的消息,毕竟消化Uber中国的团队,才是当下要紧之事;又或者为了巩固其业务,滴滴本身就做了两手准备,合并Uber中国或收购出租车公司。

当然,11月份即将出台的出租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也是重要的不定因素。另外,吞并Uber中国之后,滴滴本身就已经占据了行业的寡头地位,如果真要收购一家出租车公司,政府层面恐怕难度会再次加大。

不管收购能否达成,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前夜。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潮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滴滴收购uber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