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许跟王思聪一样都是“富二代”,但更是扛起新商业的“创二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代”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纨绔、挥霍、三观不正,似乎成了贴在“二代”身上的故有标签。但就像“80后”并不像长辈们所说,是“垮掉的一代”一样,“二代”们也在用行动为自己正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代”变成了一个贬义词。纨绔、挥霍、三观不正,似乎成了贴在“二代”身上的故有标签。但就像“80后”并不像长辈们所说,是“垮掉的一代”一样,“二代”们也在用行动为自己正名。
与普通创业者相比,“创二代”们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的“天使投资”大多来自自己的父母,创业项目的早期积累也多于家族产业相关。从小到大地成长环境,也让他们对商业的理解远远早于同龄人。
但有时,这种优势也会反转成为瓶颈:与其他的创业者相比,“二代”们的创业成本更高,因为他们的生活毫无压力,即使不去努力,也能衣食无忧地安度一生。
但总有人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甘心“守土”,更愿意“开疆”。我们虽然为他们冠上一个“创二代”的群体符号,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创业家。
26岁的陈晓颖,是个月收入50万元的独立设计师。接受了父母100万元资助作为启动资金的她,答应父母“如果创业不成功,就回去老老实实上班”。
经历了几乎绝望的溃败,现在陈晓颖终于通过淘宝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她的店铺每月营业额高达200万元。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创二代”都能获得父母的支持。对于“创二代”而言,父辈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借助互联网的创新有时并不被认可。
28岁的胡佳佳,从大学起开网店卖大闸蟹,却遭到养了十几年蟹的父亲的极力反对,被斥责“不务正业”。胡佳佳曾说,“一年养三四万只蟹,却连8只蟹都不给我”。现在,他的电商生意年收入已达3000万元。
性格内向得李宏辉,没有听从父母得安排去考公务员。大学毕业后,他从工厂的最底层员工做起,熟悉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他,自己组货开店、聘请设计师和包装团队,打造了自己的男装品牌OLRIK,通过线上自营和线下加盟两条路同步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轮创业热潮造就了新中国第一批创业者。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新老交替”已成为不少企业的普遍问题。
现在,“创二代”已经开始全面接盘——他们大多与父辈的产业同龄,生在互联网时代,接受优质教育,不少人有留学经历,接触了先进的商业模式和思维体系。
与父辈相比,“创二代”身上有个大写的“年轻”——而这也是产业变革的一大契机。
今天,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越来越多以“厂二代”为代表的“创二代”,正在逐渐接手中国制造企业,他们更懂得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提升制造工厂的营销通路和品牌,有些甚至成为当地产业带转型的“领路人”。
阿里巴巴“中国质造”的平台上,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甘心于为品牌做代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品牌化尝试。上线8个月、日均销售额4000万元、8成买家是“90后”的小鲜肉——从中国质造的成绩单,不难看出“创二代”们对年轻消费者的了解。
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供应链这一端的面孔和思维也在变,一大波“创二代”也正借助着中国质造平台的动能,“雏凤清于老凤声”,他们踏过父辈的足迹,运用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书写属于年轻一代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