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十年银行风控的人,是这样在新三板寻找机会的
几乎所有聪明的投资者都知道,当下中国各类资产的现状中,股票和股权资产短期风险大,但长期看恰恰最安全。
读懂君微信群里的L先生正是聪明投资者中的一员。L先生在银行从事风控工作,亲历股市悲喜20年,去年以个人资产开始投资新三板。
没错,当你们视新三板为雷区时,这位资深银行风控专家却相信其中将会孵化出“独角兽”、“巨型兽”,他希望从中找到这样的机会。
“市场跌得越狠越有机会。我相信三板如果真的跌去一半了,一定浴火重生,无论是我,还是我的朋友们,继续看好三板,还在继续寻找那些极其细小的机会——发掘被‘遗漏’的优质公司。”
关于新三板和投资,L先生有话要说。
1 投资宜早不宜迟,只有“异类”才能获得巨额财富
投资是“反人性”的一件事,每个投资者都要知道这一点,但投资人往往是在被市场反复“教育”后才会对此有清醒认知。
我真诚奉劝各位:投资这件事,宜早不宜迟。本金少的时候输掉了,只是在一个台阶上摔倒;但如果在成为人生赢家拥有较大财富后才进入投资市场,犹如在万丈深渊的悬崖边上行走,只要不慎脚底打滑,很容易“砰”地一下血肉模糊。
能从股市获得财富的人不到10%。两个美国老头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什么能掀起风云?一个有超长的耐心、终身在等待,一个有超常的胆识、终身在冒险,这是少数中的“异类”,可是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也就是说,一个明确自己来到市场要有什么作为的投资者,往往拥有独到的思考逻辑,因而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其实,股票投资的本质很简单,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并持有,等待增值。
有的人不摁下“买入”、“卖出”键就心慌,但“等待”也是一种操作,只是没有呈现罢了。
我的投资理念还在形成中,但银行近十年的风控训练,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投资观念,使我对“风险”尤其敏感。
2 银行风控思维:高收益源自低风险
风险是什么?让我对投资中隐藏的风险打个比方:前方是一条小水沟,人趟过去安然无事;而非洲的河流底下潜着大鳄鱼,人趟过去了腿也没有了。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不是,我希望你记住,风险客观存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你要学会识别它,然后思考如何化解或规避它。
教科书中说风险与收益是匹配的。但不尽然!从政或者从商,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但投资的高收益,其实应该来自极低的风险!
当上证指数位于1800点低点时,人往往冷眼旁观,而指数高涨到4000多点时,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要进去——因为有的人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钱而他不赚,他会觉得自己亏了,但其实哪里和他有关系呢?
这需要用他的血和泪去领悟。
要我说,就应该指数都跌到姥姥家里了,一片哭天抢地时,才该进去。就好比现在不断下滑的新三板行情下,财富的种子正悄悄萌芽。
3 财报不真实已成严重问题,从这4个方向去判断
在朋友的牵头下,我去年也开始琢磨新三板,将自己的闲置资金买了4只三板公司股票,准备持有四五年以上。
对风险养成的后天嗅觉,使我觉得,新三板市场里,财务报表不真实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会从下列几个方向去判断:
一、主营业务分析,它到底是做什么的?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什么?
二、公司概况,包括经营时长、股东背景、股权变动情况、公司人员架构、商业模式分析。
(1)经营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倒,说明企业主以前面对经营困难就有办法化解,更有可能有能力应对下次危机。
(2)大股东身家背景是什么?为人如何?是否有负面新闻?另外,企业主对公司未来经营的风险有什么思考?
比如做传媒的公司,要思考触及影视行业政策如何规避风险。能给出令投资者较为满意的答复,说明企业主是真心实意在思考公司经营的。
(3)历来股权变动情况如何?
(4)公司人员架构是否合理?
举个例子,如何解释科技企业中行政人员占比50%以上?
(5)先读懂它的商业模式,再去看它的销量、毛利、收支、供销等财务情况是否合理。
三、财务数据是否合理?
(1)财务数据是否和现在的经营状态匹配?
与新三板同业务企业、主板企业历史财务指标和结构进行比较,如果相似,真的概率大。如果有差异,再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合理。
(2)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除不需要融资的好生意,一个企业如果能打开银行融资渠道,财务报表真实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一方面,银行能看到企业的流水,而且银行尽调较仔细,企业也较为配合。
如果一个企业有三四家银行都给它开放渠道,那信心更充足,等于给企业背书。
四、用预期反复验证,主要看企业对自己的预期规划是否合理,有多大成长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始终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疑点排除得越多,越接近真相。
4 不要期待有钱的傻瓜接盘,我也差点栽在这上面
新三板的投资核心在于以长远的目光衡量企业的价值,因为这个市场缺乏给企业定价的有效机制:一只股票5分钟以前的价格是8元,5分钟后竟然变成了5元,这是企业真实价值的反映吗?!
做市商会警惕自己变成高位接盘侠,通常不会主动拉升股价。去年股灾后,很多做市票越跌越便宜。
有一只票质地不错,一天做市商抛出5000股,我看价格合适,上去就吃了。
结果入手就浮亏,现在市值已经跌走一半,并持续下跌中。今年中报出来,业绩不错,利润、收入都增加,结果定增进去的股东急不可耐要套现,在市场上抛了几百手,20%的市值就这样“蒸发”掉了。
你想,股价本来只有3元了,市场上每抛售2000股,股价下跌1毛,最终净资产1元的0.5元就贱卖,市净率0.5倍。这是港股估值啊,在今天的新三板上比比皆是。
但是今年这只票给我分红了——我心里对它的评分不减反增,我相信,只要是明珠不是鱼目,最终会发光。
我们的财富其实是随着企业一年年经营、长大而累积起来的,可是人常常会对简单的东西丧失判断力,期待“有钱的傻瓜快进来”、“总有人比我傻”。
真是奥妙的人性,因为对方也这么想。
我和我的朋友们差点栽在这种预期上,幸亏主办券商犯“迷糊”,救了我们一命。
有一家新三板做市公司质地不错,且财务报表真实,刚挂牌时以1.5/股进行了增发,3个月后,发起了4.5元/股的增发。
我认为4.5元/股的增发价格贵了,心里认为不值这个价。可是当时的二级市场价格涨到了10元/股,存在明显套利空间:挂牌的后续定增没有封闭期,只要定增认购成功,公司一做完工商变更,我们就可以直接去二级市场卖了,到时候,即便二级市场股价跌了,总还有7元、8元吧?我们还是赚。
眼看肉都送到嘴边了,不吃可惜,于是我们商量着,最终都将款划了过去。
结果主办券商犯了“傻”,一查,说股东人数超了200人,把钱给我们退回来了。我们眼睁睁看到股价升到14元/股,心里对主办券商的疏忽非常不满。
就有那种“你的错,我痛失好几个亿”的感觉。
结果主办券商刚把钱退到我们账上,股灾就来了,股价直接从14元/股跌到1.2元/股!现在还爬不起来。
如今回顾,我们都说幸好遇见个“迷迷糊糊”的主办券商,否则我们直接浮亏80%。
所以很专业的人偶尔疏忽也不是坏事。
其实这无非是反复演绎的“人性”悲喜剧,从A股延续到三板。可是,人要和自己博弈确实很难。
人,是唯一可以直面自己的动物,尚且可能自律、自制,而其他动物不行。
可是人往往到了关键时刻,不会用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去判断事物:它到底是否值这个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