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柳传志对话的是改变,更是企业家的迭代
昨天上午,《中国企业家》杂志年会,年龄相差24岁的柳传志和李彦宏同台对话,十分难得。
日落黄昏只是一个剖面,真正底盘扎实的传统媒体余威犹在,所谓人际资源,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撑起场面,只是这些储备的残值会以多快速度坍缩,尚无定论。
在对话中,柳传志和李彦宏都谈及过创业历程里所遇到的改变,基于共同话题的场景差别,则充分投射出两代企业家身处的不同的历史洪流。
柳传志谈的,是改革开放引发的冲击,关于联想如何从中科院独立成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故事,他在公开场合讲过多遍。只是,柳愈是感慨“时也,运也”,就愈是说明中国步入正常国家的过程充满未知因素。
在柳传志的时代,国家窗口的历次闭合,要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要么造成巢覆卵破的毁灭。
他回忆当时连联想都要敬为老大的中国电脑巨头长城,后者依托贸易保护主义起势,又因政策变更门户开放而被IBM、康柏等海外品牌如车轮般碾过,一年不到时间便已溃不成军。
因此,柳传志的改变在于如何保持正确的追赶方向,追赶体制改革,追赶行业方向,追赶竞争对手,追赶经济趋势。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李彦宏遭遇的改变,则更多关乎自由意志。
他学过戏曲,当过学霸,大学因为不满专业方向,转攻计算机,留美深造,虽不能说完全一帆风顺,却也遵从内心,不曾委屈。
大学毕业之后,李彦宏面临的的第一次改变,是工作选择。来自华尔街和硅谷的两份Offer,他因为收入更高而选择前者,三年之后如小说剧情般的察觉“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转投硅谷,终而回国创业,一气呵成。
李彦宏无疑生于更加幸运的时代,这是那份幸运相比今天,可能看上去有些微不足道和小题大做。比如他的第二次改变,是将百度的业务从2B变为2C,不再甘于做一个技术供应商的角色,而要推出独立的搜索引擎。
这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在于,不挣钱。但是这在现在压根就算不上问题,对么?
盘踞于中关村和望京SOHO的新生代企业家早已推翻“企业不盈利便是耻辱”的信条,烧钱置换市场几乎成为铁一般的法则,连投资人也都小心翼翼的避免过度追究财务报表而破坏了创业者的心态。
这在李彦宏的时代难以想象。
当年李彦宏曾带着充分的技术自信找钱,见过柳传志,伸手要120万美元,其时联想刚开始涉足风险投资,柳觉得数额太大没敢给,与百度失之交臂,最后李彦宏拿到的是两支美元基金合投的钱。
谈及往事,柳传志慨叹当时“看得不够远”。而这个看不远的背后,其实还是对于“摸石头过河”本能式的小心和谨慎。
百度成立不到三个月,纳斯达克开始崩盘,直到2015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才首次回到十五年前的最高点。美股迎来末日,让美国人变得务实起来。所以当李彦宏要放弃现金流充沛且稳定的搜索技术支持业务,转做一个免费的搜索引擎网站,甚至要和曾经的客户——门户网站们——“反目成仇”相互竞争,可以想见会遭遇怎样的反弹,因为这个改变实在太过凶险。
但李彦宏的坚持己见,让他在与董事会的赌局中获胜,这样的场面在日后上演过多次,包括最近百度押注O2O,也让始终将百度对标Google的华尔街感到意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彦宏相对柳传志的迭代在于,他不再需要过分谨慎地考虑外界因素——甚至可以展开对抗——身为企业的主人,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完整的责任,这同时也是互联网行业高效淘汰职业经理人的原因所在。
根据彼得·德鲁克的说法,“企业家应当视变化为健康的标准,他们并不发动变革,但总会寻找到变化,并对它作出反应,转而产生机遇加以利用。”
故而柳传志和李彦宏两人构成了一张光谱的缩影,前一轮波峰到访之时,变化机遇来自体制破冰,此时需要的是政治与经济的敏感神经,以及恰到好处的试探方向;后一轮波峰再度袭来的时候,变化机遇成了个人理想的坚持与发扬,是庸碌与奋发的权衡,诱惑与初心的搏斗,以及偏执与保守的拔河。而贯穿于这张光谱的,始终有一个强有力的频率,那就是对现状和内心的不满,对改变的兴奋,还有对创新的追求和自我鞭策。
在媒体纷纷迫不及待的开始归纳“九零后”创业者的今天,关于企业家迭代的选题仍然奏效。只是地球变平而价值观日趋多元之后,下一代企业家会有怎样的骨骼与气质?
其实历史,就发生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