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的险资正在改变地产行业的格局。
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已被险资拿下,这成为近日来最热的行业性事件。紧随于此,远洋地产(03377.HK)的第一大股东之争一触即发。出手的同样是险资,而且是比前海人寿更加凶猛的安邦保险。
与前海人寿在二级市场慢慢扫货不同,安邦选择一蹴而就。它通过接手远洋第二大股东南丰集团所持有的股份,一出手就拿下远洋20.5%的份额,直逼第一大股东中国人寿(目前持股约29%)。险资与险资在地产公司短兵相接,前有金地,如今又有了远洋。
远洋昨晚公告了股东层面这一交易。南丰集团于12月4日以5.05港元/股的价格几乎清仓了远洋股权。安邦通过安邦保险及安邦财险,共计受让南丰所持有约15.4亿股远洋股份,花费77.84亿港元(约合64.46亿元人民币)。
这次股东变更来得突然。南丰集团是香港最大的非上市地产公司,在2010年成为远洋的第二大股东。这也是南丰加码地产业务投资的主要成就,被写入了南丰官网的企业“大事记”。然而在五年之后,南丰为何决心“靠岸下船”?
一个征兆是,几天前,南丰把旗下位于海南三亚的一个豪宅项目出售给了远洋。近日来多有港资企业出售内地物业套现,一种“退出”的趋势变得明显。这次南丰抽身远洋,或许也代表了港资企业的一种态度。
南丰集团解释称,其作为远洋地产的财务投资者,此次出售属正常市场行为。此次股权转让之后,南丰集团将仍保有远洋地产0.8%的股权。远洋也回应称,南丰集团在退出大股东阵营后,仍将与远洋在香港合资项目中保持合作。同时,远洋地产对新晋大股东安邦的强大资本实力和丰富投资经验表示赞赏。
相比于买入万科的前海人寿,安邦的名头更为响亮,同时也拥有着更加深不可测的背景。自去年以来,安邦掀起的一系列大手笔收购令人侧目。
去年,这家过往低调的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一跃攀升至619亿,雄踞行业头名。海外并购的脚步加快,自去年10月至今,安邦陆续购入纽约曼哈顿的华尔道夫酒店、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比利时百年银行德尔塔·劳埃德银行,以及荷兰VIVAT保险公司和韩国东洋人寿等。不久前,他们又收购了美国信保人寿保险公司,成为首个收购美国寿险公司的中国企业。
通过早年的多宗并购实现财务并表,安邦如今已迈入万亿级险企的行列。据其官网显示,目前安邦集团的总资产规模高达16500亿元。
安邦侵入房地产行业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去年4月底,安邦第一次举牌金融街,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后,它又悄然持有了华业地产(600240)4.99%的股份,位列华业地产第三大股东,但因未达举牌线而鲜为人知。去年三季度,安邦保险还一度成为万科的第四大股东,持有2.13%的股份。截至去年底,安邦通过四次举牌金地,成为第二大股东,大有和另一家险资股东生命人寿一争高下的意思。
一位前安邦员工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国际化战略外,安邦很早便计划打造类似平安的综合金控平台,无论是购买地产项目,还是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安邦掌舵人吴小晖的风格都更倾向于控股,而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
从过去的案例可以看出,安邦保险惯用的招数,是先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目标公司股票收购,在举牌之前往往会与目标公司高层或大股东有所接触,确定下一步的玩法。如果对方能够像南丰与远洋地产这样合作是最好。如果无法谈拢,安邦则有可能重演连续举牌金融街等企业的行动,逼迫大股东出手购入股票,待股价推升至高位,再寻觅时机解套。
安邦的角色游走于投资套利者与觊觎权利的“野蛮人”之间。中信证券将其称之为“股东积极主义”。
尽管先后买入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但安邦目前仅在金地保有一个董事会席位,而华业地产及万科则在买入后不久便陆续套利退出。
成为远洋二股东之后,安邦在房地产板块的投入已经快赶上今年叱咤风云的平安。为了成为朗诗、碧桂园二股东,平安共计花费66.35亿港元用于股权投资。而眼下安邦仅收购远洋一役就花费了77.84亿港元。虽然平安更多花费在于参与拿地及入股地产项目,但如果算上安邦在海外的不动产投资,二者恐怕难分伯仲。
从2014年起,险资入主地产公司就已成趋势。估值偏低、股权分散,却又拥有大量一二线城市资产的地产公司,正在成为险资的新猎物。
有业内人士此前曾对界面新闻记者称,保险资金偏爱长周期投资、回报率稳定的项目,其大量的低成本保险浮存金与房地产资金密集的模式不谋而合。而时下房地产行业低迷让不少房企更加重视资金链风险,有险资做靠山自然让其规模扩张更有信心。
远洋地产似乎正处于这样的情形。在当前严峻的地产行情之下,这家主场在北京的老牌香港上市房企,在调整转型的同时,也必须兼顾规模与业绩。
远洋地产董事长李明在今年年初对界面新闻记者称,“接下来的两三年,或许将是非常困难的日子。”为此,他们特别提前一年开始推进新一期的五年规划与公司四元战略。
自去年开始,他们就积极进行债务结构调整、土地结构调整与整体战略升级调整。不断做加法的远洋地产,不仅将原有单一主业拓展四元业务,还为自己努力贴上了“互联网+”、“绿色建筑”等多个标签,并积极拓展此前表现平平的华南市场。
而做加法与快周转存在矛盾。这家公司调整和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开发节奏的问题,2015年远洋地产可售物业开盘大部分集中年末。这导致,在2015年前10个月,远洋地产总销售额为276.4亿元,仅仅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的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