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赌球陷“校园贷”巨债跳楼 校园分期为何成为坑爹神器?

投资潮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河南一名大学生因 校园贷 款负债70余万元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同时被牵连的还有被他冒用身份信息的同学们。最受伤的当然是他的父母,不仅遭丧子之痛,还需要为他的负债兜底。针对大学生的信用消费从2014年开始便被资本热捧,涌现了趣分期、分期乐等规模达百亿级的公司,同时也刺激了大批校园小贷公司涌现,行业的不规范也让这些打着“大学生信用消费”旗号的公司沦为坑爹利器。

   小贷公司信用消费陷阱多

从媒体报道的小贷公司的贷款方式来看,大学生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学生证,再提供一些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方式,就能轻松达到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贷款。这给那些没有经济来源和成熟消费观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首先它能满足热爱高昂电子产品的大学生,简单一次贷款就能买到令旁人羡慕的iPhone,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其次一些小贷公司打着月供百元的广告,也让他们误以为负担很小,实际上低月供也意味着长期的负债。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是被算作贷款“高风险群体”的,如此简单直接的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对于小贷公司来说也算是高风险的投资,那么他们当然是想要得到高收益。事实也是如此,校园小额贷款的“利率”通常比银行贷款或者信用卡消费利率高出很多。

根据杭州《都市快报》今年的报道,“网贷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间,很多都远超目前银行信用卡分期费率。一旦逾期偿还欠款,需要支付的违约金不容小觑,高低相差数倍。如‘名校贷’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至8%作为违约金。”不仅违约金吓人,有的平台还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务费,比如,明面上是每个月5%的利率,可还设置了5%的服务费,且描述极具欺骗性。

而看似每月数百元的还款额度是多数大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的,实际上贷款人经常因此被引诱出极大的消费欲望。例如河南的这位大学生,因为各种消费而从十多家小贷公司贷款,无法还贷时还不惜拆东墙补西墙,从而将负债从3万元滚成70多万元。

当大学生无力偿还贷款时,小额贷款公司聘请的黑社会性质的催债人员就该登场了。这些专业的催债人员会使用包括人身威胁、名誉威胁、无法毕业、威胁父母在内的多种催债手段。从河南大学生跳楼的事件上来看,催债人员给小郑的家人、同学发送的催债短信无不包含恐吓、威胁的词汇。

   大学生更好忽悠

这些小贷公司的做法像极了《华尔街之狼》里的乔丹·贝尔福特,当乔丹的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卖垃圾股票害给穷人,卖给有钱人不行吗?他说:你以为有钱人傻啊?穷人穷就是因为自己笨还贪婪,所以才好骗!

相对于有收入的职业人来说,大学生在信用上和经济上都是穷人,而小贷公司瞄准的就是这种贫穷但极具消费欲望的群体。这种消费欲望无非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攀比、和对电子产品的盲目跟风,所以无论是小贷公司还是趣分期等平台都以分期购买最新版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方式招徕顾客。

另一方面,这些大学生不仅在信用上“贫穷”,还相当缺乏理财知识。例如在小额消费贷款方面,很多大学生盲目顺从贷款公司开出的利率而不考虑同期银行贷款和信用卡利率(实际上一般小贷公司的利率要远高于银行贷款的),从而被小贷公司滚雪球,无法全身而退。

   大学生信用危机值得关注

几年前各大银行针对大学生发行的信用卡曾引发过一阵大学生信用消费的讨论,最后因为出现大量违约事件,银联不得不禁止了银行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而在上个世纪末,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政府为了拉动内需也鼓励银行向大学生、无业人员大量发放信用卡,随后便出现了大量家庭举债跳楼、学生为还债堕入风尘的事件,还引发了社会动荡,最后政府不得不出手兜底,但这时整个社会的信用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

反观征信系统发达的美国,为大学生提供贷款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在电影、美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努力工作偿还贷款的美国大学生,但他们偿还的都是学业贷款。美国社会普遍认为成年后就应该独立于家庭,因此美国大学生在上大学时经常会选择贷款来缴纳高昂的学费,并在毕业后工作偿还。

同样有很多美国贷款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学费贷款,例如一家名叫SoFi的公司,但它只向名校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贷款。因为数据表明来自好学校的成绩好的学生发生贷款违约的几率远高于平均数。

  但从整体上来看,美国大学生面临着比中国大学生更可怕的负债压力。据统计美国助学贷款目前已超过1万亿美元,有71%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是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人均借贷2
.94万美元,有的学生毕业时甚至欠下了六位数的贷款债务。对此美国政府甚至亲自出马,取消商业银行担任联邦学生贷款中间人的角色,政府直接主导大学贷款系统。

从性质上来看,现在大量涌现出小贷公司和大学生信用消费公司和几年前被叫停的大学生信用卡没有什么区别,而韩国信用卡危机也为此带来了前车之鉴。比起发行信用卡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规则更加不明确,盈利欲望更强,催款手段也更加凶狠,其导致的结果必定是大学生难以完成学业,社会征信系统被破坏。

但从道德层面上批评“小贷公司沦为坑爹利器”总是显得很无力,因为除了少数的欺诈案例外,大部分大学生贷款消费的交易都是双方自愿进行的,小贷公司追求高收益,大学生有按捺不住的购买欲,最后这种大规模的非理性消费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只能交给时间判断了。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