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卷走了很多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金庸小说《侠客行》中,有一个名为“侠客岛”的神秘存在。岛上每隔十年会向中原派出赏善罚恶使者,所做之事也正如其名,赏善与罚恶。
他们的赏罚依据,是一本本记录着各门各派所作所为的“赏善罚恶簿”。这簿子如何调查记录而成,金老没有细说,不过每个第一次看到自家簿籍的人,都免不了尴尬与狼狈。
金庸塑造的这一势力,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可惜这只是愿望。现实中并没有因果报应的平衡,不过“赏善罚恶簿”确实以某种形式出现在了人间,那就是“信用记录”。
而中国的“信用记录”竟最大得益于今年人人喊打的互联网金融。
今年7月底前就有2200多家P2P倒闭,丑闻不断,掀起了跑路狂潮,带来互联网金融大势已去的死亡气息。
互联网金融会死吗?——不会。
今年对于互联网金融业,正如2000年对于互联网,那个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哀鸿遍野,唱衰者无数,但正是2000年以后,互联网进入了更加健康和快速的成长期。
现在则是互联网金融过于野性而粗犷地发展后,进入的整顿期。未来新金融的变革,不再是依靠渠道所驱动的一场革命,不是一个平台将用户的钱圈出来去做投机的事,而是将消费数据形成核心能力,以大数据对旧金融造成的冲击。
在涅槃重生之时,互联网金融有哪些已经发生的事?
银行的墙是所有公司中最厚的,也最难攻破。当时通过建几万个网点、通过上亿张信用卡,抵御外资银行的进攻,却没想到轻易地被互联网攻破。
我们可以将工资存在各种宝宝中,可以通过APP炒股、贷款,我们并没有与银行断绝关系,但确实只维持了越来越间接、越来越疏远的关系。
17世纪,金匠为存金铸币的人开立了凭证,后来凭证开始流通就成为了支付的介质。
流通的介质从纸优化为电子,用了近400年。现在我们外出只要带着手机,根本不用钱包。而在不久的几年后,指纹、眼睛或者你脑洞大开的其他东西,都可能成为支付的介质。我们再也不用带任何支付介质出门。
虽然介质的身份没有变,但因此改变的便利性足够颠覆支付的入口。
每一次交易都会被记录下来,当所有的行为被记录下来以后,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面就重构了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信用。良好的信用得分可以为你赢得消费贷款、签证的加分项,在有些城市还可以免费借用雨伞和充电宝。
而这些已经存在的事,产生的大量存款和数据,使每一张脸都是一个档案、每一块钱都有记忆、每一个消费行为都可以被透支。于是,即将发生的事情是:
对于机构,他们拥有大数据,网络信用被牢牢地掌握,让他们有底气和风控基础攻占“贷款”等新领域;而他们所构建的个人消费信用体系也会发展成中国信用的基本盘,使中国告别现在的“信用孤岛”状态,反向巩固机构自身的稳定。
对于个人,消费行为本身将成为一个获取信用的金融行为,信用本身又可以去获得贷款的支持,获得货币的支持。所以未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都将被证券化。
互联网像潮水一般冲击旧金融,势不可挡。潮水的方向无法改变,但潮水中的船,除了沉没的,也总有远行的。
新金融行业最后剩下来的,一定那些真正地把风控作为最为敬畏的底线的巨轮,和那些把电商能力直接兑换为金融能力的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