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频出欲破汽车市场乱象 行业加速互联网创新
交通运输部等多部委针对汽车后市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条款,正在推动这一行业向更为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发展。
“当前在汽车维修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汽车维修市场方面,业态结构不优以及4S店和综合汽车修理厂、快修连锁、维修点互为补充和协调发展的环境不够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集中在4S店等少数企业手里,维修配件渠道和维修技术信息涉嫌垄断,市场自身未能做到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调剂等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交通运输部运输司副处长孟秋在近日召开的“2015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表示。
针对这一行业现象,从去年开始,汽车行业零部件反垄断调查、取消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等政策相继出台。更值得关注的是,交通运输部等九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允许向非授权维修企业或终端用户转售原厂配件,并要求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鼓励多种模式经营等,也加快推动这一行业向规范化发展。
汽车后市场潜力巨大
据孟秋介绍,截至2014年,我国汽车维修业的从业户数是46万家,其中一类、二类的整车修理企业8.5万家,包括4S店2万家,从业人员300万人,年维修量达到3.3亿辆次。“(汽车维修业)年产值也达到了5000亿元以上,约占我国GDP的1%。我国有2000家汽车保修设备企业,产值是300亿元,出口达到了10%的体量。”孟秋称,“像北京,一年汽车维修的数量是1300万辆(次)。”
但是,这一市场中的产值构成并不合理。数据显示,在美国,售后市场占汽车产业链总利润的约60%~70%;相比之下,国内整车制造和销售仍然是汽车产业链的主要利润来源,约占45%,后市场占比仅约30%。可以看出,汽车后市场对于汽车产业链价值的发掘潜力仍然巨大。“在打破长期以来困惑维修市场的维修信息和配件垄断等问题后,应该勇于破题,建立新汽车维修市场的规则。”孟秋介绍,今年发布的《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和《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2015修订)已先后实施,另外,《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发布时间指日可待。
有分析称,面对庞大的汽车后市场,单打独斗并不适用于这一市场环境。有观点认为,4S店的垄断形式渐渐被打破,但多数个体快修的从业者仍面临资金短缺等难题,以及正品配件采购渠道不畅或采购成本普遍偏高、运营模式较为传统、管理单一理念落后甚至原始、专业技术支持严重不足甚至受限等问题。
“互联网+”带来机遇
“恰逢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普及和创新,这确实对于‘互联网+汽车维修业’,以及‘互联网+汽车后市场’,都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和想象空间。所以,汽车维修行业乃至汽车后市场是投资的热点和重点。”孟秋称。
正是看好这一市场的规模化发展,社会资本进驻这一领域的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2006~2014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的融资次数为158起;其中,2013年46起,2014年62起,呈现加速上升势头。
业内有分析称,线上信息化消费数据的积累,有助于挖掘客户增值需求,但维修配件和服务业务属于“非标准化产品、非标准化服务”,信息不对称严重,因此发线下成为关键。近年来,互联网第三方汽车售后服务平台开始兴起,这些第三方养车平台经营机油、汽车配件等,并在线下设立网点,如养车无忧网、车易安养车网等,通过优惠的形式提供服务,价格比一般的4S店低20~50%。
但是,低价并非是这些新出现的养车平台的目标,更多是对于业务模式的创新。车易安养车网创始人水从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汽车后市场的变革和创新,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和互联网对接融合的过程。由于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单点突破较难,短期内爆发增长的可能性非常小,要进行布局线下服务,把该做的点做好,才有机会。”
可以看出,伴随着政策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的变革仍然在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