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时代社交软件盛行 当心寻缘不成反被坑
通过社交软件交友让人“眼花缭乱”,请勿必记住这些使用提醒。
编者按:
昨天,本报报道了15岁少女玩qq“漂流瓶”交友,招来色魔摔成重伤差点丧命的新闻。事实上,晨报记者调查发现,这起因社交软件之便带来的意外绝非个案。 “微信”、“陌陌”等新型手机社交软件,已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为搭讪工具并进而犯罪,而受害者多是年轻女性。
与qq、msn等及时通讯工具相比,新兴的社交软件更有强大的定位功能,不知不觉中,你就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而警方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此类相关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今天,我们透视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揭示其中隐藏着的风险。
□晨报记者 姚克勤 查睿 谢磊 苗夏丽 赵 磊 实习生 梅 雪
【案例一】
“一夜情”后iphone 4s没了
尽管人到中年,但李女士对新事物的追求从不落后。自从新购苹果iphone4s手机后,便下载了最流行的社交软件——微信。她发现,微信有“查看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的新功能,这两大功能直接将熟人间的沟通扩至陌生人交友。前者,几秒内可搜索到1000米内的其他微信用户,“摇一摇”则可迅速找到在同一时刻摇晃手机的用户。
一天,李女士收到一个自称孙强的男子给她发信息“打招呼”,出于礼貌,李女士也回打招呼。一来二去,两人就互加为微信好友。去年4月的一个深夜,当李女士再次登录手机微信,孙强又发来消息,称通过手机定位发现两人离得很近,所以邀请李女士一起吃夜宵。见面后,李女士发现对方挺年轻,高高瘦瘦,戴一副眼镜,十分斯文,顿时心生好感。
当天,两人边吃夜宵边聊天,直到凌晨4点。“现在回去太晚了,不如在附近找个酒店住吧?”孙强提议,李女士并未反对,两人便在西康路上的一家旅馆开了房。
一夜风流之后,上午9点左右,两人先后进入浴室洗澡。当李女士洗澡时,孙强趁机拿走其包内的一部iphone4s手机和部分现金。随后,孙强以赶车为由便匆匆离开,李女士洗完澡出浴室后发现手机和钱不见了。12点,李女士打电话质问孙强,他承认拿了手机和钱,并答应几天后归还。然而,李女士再打电话追讨时,电话无人接听了。无奈,李女士选择了报警,警方很快将孙强抓获。
孙强供称,那次和李女士“一夜情”后,发现她使用的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苹果iphone4s手机,便顺手牵羊。
【案例二】
落榜后寻安慰却招来小偷
18岁的姚莉(化名)来自贵州六盘水市,去年上半年,她独自一人来沪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3月4日,姚莉在位于延安中路的宾馆等待考试结果。期间,闲得无聊的她登录手机微信,并通过“摇一摇”认识了名叫“小少爷”的男网友。“小少爷”自称是上海人,住在静安区,两人不知不觉聊了几个小时。
凌晨时分,姚莉登录上海戏剧学院的网站,发现自己并未入选,情绪低落,便主动约“小少爷”见面,想寻求安慰,并告知了自己的具体住址和房间号。
约半小时后,“小少爷”如约而至。姚莉和他一边聊天,一边就抱着“小少爷”哭了起来。期间,“小少爷”曾提出想和她发生性关系,但遭到姚莉拒绝。“小少爷”走后,姚莉发现她的iphone4s手机和皮夹里的200元不见了。
由于姚莉的手机一直放在宾馆房间内充电,案发期间除了那名“小少爷”的网友,并无其他人出入姚莉房间,警方很快锁定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这个取名为“小少爷”的男子叫岳翔(化名),今年23岁,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本市一家咨询公司上班。
[调查]
越详细的个人信息越易被搭汕
记者在对微信这类社交软件的调查中发现:个人信息的详细与否,很大程度上成为陌生人选择交友判别的首要标准。
小俪是一名爱美的女子,平日里常会自拍一些照片并上传到网络空间。不久前,她在新换的一款智能手机上安装了微信。使用后发现里面有个“朋友圈”,可以上传自己喜欢的自拍照,分享给朋友,这可让小俪乐此不疲。
一天晚上,小俪发现,微信上弹出了几个新消息,打开一看,发消息来的都是陌生男子。“美女,认识一下吧”、“你好漂亮啊”、“一起出来玩吗?”……“他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小俪虽然纳闷,但出于礼貌,她还是一一回复了消息。聊天中她得知,这些陌生人是看到她上传的自拍照后,才来搭讪的。之后的几天,前来搭讪的陌生人越来越多,言语也越来越出格,有的甚至刚开聊就冒出来“出来开个房间聊天吧”。无奈之下,小俪只好卸载了微信。“我们都碰到过这种搭讪的!”在和好友交流后,小俪才知道,这些陌生人之所以找到自己,是用了微信中“附近的人”的选项功能。只要使用这一功能,就能利用网络定位,查找到自己身边的陌生人,从而进行搭讪。除了“附近的人”,微信还有“摇一摇”的功能用来搭识陌生人。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一些人在利用微信号做着不法勾当,在出差及旅行中,每逢夜晚,一些头像显示衣着暴露的女郎就登录微信,点开图片放大,上面还会有联系电话,借以“揽客”。
[漏洞]
“朋友圈”有“后门” 小心隐私外泄
尽管微信中的“朋友圈”只有好友才能看和评论你分享的照片,然而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却留有一扇“后门”,一旦“附近的人”被启用,即便不是微信好友,你的10张照片见被非好友的陌生人尽览眼底。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调查的很多微信用户并没意识到这扇“后门”的敞开会导致自己隐私的外泄。
记者分别在安卓和苹果两种系统的手机上试用微信,发现“允许陌生人查看10张照片”是系统默认开启的。启用“附近的人”之后,记者可以查看到附近1000米以内开启了该功能的微信用户,头像、个性签名和地区等信息一览无余,经过试用后还发现,当该用户的距离信息旁边有一个彩色的快门(朋友圈的标志)时,证明他(她)在朋友圈内上传过照片,如果该用户没有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10张照片”的话,记者就能在其个人相册内任意翻阅。记者还发现,微信所谓的“允许陌生人查看10张照片”的说法并不准确,由于朋友圈一次能上传多张照片,按次数计算,实际能查看到“陌生人”上传10次的所有照片。
[实验]
电脑版插件使外省市人在“附近”
读者周小姐是一名微信用户,也曾受到过陌生男子的骚扰。更蹊跷的是,前来搭讪的除了本地陌生人,甚至还有相隔数百公里外的外省市人,这一度令她颇为纳闷。“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人在北京、深圳,还能通过‘附近的人’找到我。”周小姐说,后来她在网上搜索得知,这一切都源于一款可以任意定位的插件。
按照周小姐的介绍,记者从网上下载了一款模拟智能手机系统的软件,在电脑上安装后,很快出现了类似于手机的界面。接着安装微信软件登录之后,系统显示的微信,无论界面还是功能,都与手机中的软件一模一样,并很快通过“附近的人”,找到了素不相识的他人。随后,记者又安装了一款可以任意定位的软件。这款地图软件,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设定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记者做了试验,在电脑上登录微信账号“甲”,通过手机上的另一账号,在“附近的人”中能很方便得查找到“甲”。然而当记者打开电脑上的定位软件,并将自己的位置设定为北京后,通过手机中的“附近的人”,“甲”的账号已经无法搜索到。此时,“甲”所处的位置已经虚拟成了“北京”,而其“附近的人”,搜索到的都是北京的微信用户。
[抽样]
安卓、ios半数要求“放开访问”
此外,数10万的app正成为病毒、隐私泄露等“重灾区”。晨报记者测试了android官方网站的数款app,下载过程中,几乎每个app的主页都要求对手机用户的位置、个人信息(读取通讯录、修改通讯录)、手机通话、存储、系统工具等访问权限放开。
这意味着,每部智能手机下载了数10款app后,手机用户的各种隐私数据已被上传到app创业团队的服务器,这些数据是否安全、将以怎样的方式被二次利用,这些都是未知数。业内人士说,苹果会限制app开发者调用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相对安全。
但在android的app商店中,排名居前的应用程序,权限标签页要求用户提供“您的位置、您的短信、网络通信、您的个人信息(读取通讯录、修改通讯录)、手机通话、存储、系统工具等,你不允许这些访问权限,就无法下载软件,或下载后会不断的提示你,是否允许定时发布通知、允许位置定位等”。
相对封闭的app苹果商店,显然android多数免费应用的背后蕴含着一条商业逻辑:用户需要个人的隐私和其他数据变相为app买单。
■专家
人与人的了解并非一蹴而就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教授表示,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流工具,在促进人们拓展社会关系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微信展示的是一个网络虚拟世界,却能折射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等问题,市民在交友时应保持谨慎。“人与人沟通构成了社会,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在如今的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陌生人说话。”章友德表示,如何和陌生人说话,是一门学问。人与人的相互了解、信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而非一蹴而就。
■提醒
1.使用后要及时清除位置信息
有些网友在分享照片时仍有一些不注意的地方,比如曝光了父母孩子等亲友的照片,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出门游玩时不忘留影,让别人得知你近日不在家,入室盗窃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不少网友总结了两个好习惯可以有效避免“附近的人”带来的风险:一是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功能,二是在使用完附近的人后,不要急着关闭软件,要及时清除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并退出,如并非必要,关闭“附近的人”这功能。
2.可作隐私设置
“查附近,查到的不一定是好人。”警方介绍,近年开始流行的“微信”、“陌陌”等新型手机社交软件,其受害者多是年轻女性。除了通过相关设置屏蔽骚扰外,警方也提醒市民,在利用“微信”、“陌陌”等软件交友时,自己的真实姓名、住址、头像等信息最好不要对陌生人暴露。交往中要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见面。若见面,最好选择白天以及繁华场所,并贴身存放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涉及到财物的,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防止上当受骗。
3.女性易成为“猎物”
警方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微信在人群中越来越普及,相关的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与qq、聊天室、论坛等其他社交工具相比,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更精确,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
警方透露,嫌疑人均通过微信搭讪、结识事主。从作案时间,多选择在晚上,其中23时、凌晨1时较多发。此类案件的嫌疑人多为单独作案。从被害人的身份来看,女性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猎物”。他们往往利用一些女性朋友渴望建立婚姻或贪幕虚荣、寻找“金龟婿”的心理,把自己伪装成为成功人士,骗取受害女性的信任,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手记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
在移动互联网和数据爆炸时代,关于隐私和数据的担忧,可能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针对恶意软件大肆流行,安全软件也发展神速,包括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等都已跻身亿级用户俱乐部阵营,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被我们这些手机用户“允许”泄露的隐私和数据,如何被安全的处理和保存。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苹果或安卓下载应用时,如果你同意“放开访问权限”,手机上的通讯录就通过服务器被“共享”了。尤其是目前国内很多app研发公司,团队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甚至自己的服务器都寄存在其他地方,除了研发和赚钱,根本无暇顾及用户的数据安全。
这意味着,或许,你无法知道谁在“共享”你的隐私和数据。
那么,每天拿着手机的我们,该怎么办?
此前有消息说,工信部正在酝酿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备案。但这一做法随即遭到市场质疑,每天数万app产生,如果审核备案,这种行政干预可能阻碍行业发展。事实上,在我国法律层面,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上属于一片空白。
同样,《大数据时代》也提出了一种思路,问责那些使用数据获得商业利益的公司,加大惩罚力度,迫使后者评估每一次使用是否会侵害用户隐私。至于目前,能做的或许只是:看到app,你尽量找找相关“告知和许可”,睁开眼睛,开动脑筋,算明白每一次下载、安装背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