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创业的项目是否极具前景?
未来,机器人项目是否是一个具有潜力的 产业 ?
在刚刚过去的春晚,在春晚广州分会场的演出中,由广东自主研发的540个智能机器人成了晚会的一大看点之一。这批来自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机器人不仅组成小方阵大秀舞技还客串主持人,还用粤语与普通话向观众问好。由此,机器人创业也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并被业界关注。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在制造业、娱乐表演、酒店、养老、医疗等行业对于代替人工的服务型机器人需求在潜滋暗长,这让不少创业者也看到机器人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甚至不少巨头对机器人公司的收购动作更预示着未来发展风向。比如谷歌直接买下包括波士顿动力在内的八家机器人公司,半导体巨头高通买下KMelrobotics,阿里巴巴和富士康注资软银机器人。
在国内,资本市场的热捧和各地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机器人产业园,园区内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项目纷纷涌现。过去一年更被称之为 “机器人元年”,全国性的机器人论坛,相关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胜数。企业通过不同方式涉足机器人产业。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就超过了4000家。在2015年,国内109亿元的机器人市场中,国外机器人的份额达85%,产值达到92.5亿元;国产机器人的份额为15%,产值约为16.4亿元,但这比2014年11%的份额高出了4个百分点。而而中国机器人企业两年来已猛增300多家。此外,中国还出现了机器人企业排队上市的境况。
前面提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在于各地政府基于政绩需求的盲目助推,招商、批地,上项目迅速推进。不少地方政府不断出台“减税”、“贷款”、“补贴”等优惠政策。一时间,机器人企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快速涌现。有企业不讳言是奔着政府补贴去的,这导致各地大兴土木建园区,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30多家机器人产业园在筹建中,江苏、广东、辽宁、河北等地各省每个省份有3家以上。
据业界透露,北京至沧州,间隔不足200公里的京津冀走廊带,却布局了5个规模大小不一的机器人产业园区,但这种大建园区大干快上的背后,意味着很多人看到了这是个风口,大跃进式粗糙创业项目一拥而上的背后,则整个机器人产业循序渐进的健康发展模式已然遭遇破坏,与此同时,该产业也陷入了科技产业的常见误区,性价比。
当然,业内均知,机器人创业热火朝天,与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相关,“中国制造2025”规划指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50%,并将机器人行业列入十大重点推动产业之一。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机器人的被关注度正在越来越高,而创业者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产业并理性决策呢?
机器人的主流类型被分为服务型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从机器人的概念来看,它就是一种能够自动适应坏境,并能够采取自主决策的设备,具备视觉、听觉等智能化的识别系统,这样一个简单概念决定机器人产业是需要相当高的技术、人才、资本能力支撑,但目前国内的企业则走向了反面,又一次将高端产业玩成了低端廉价的路子。
目前不少科技类创业者做产品的理念是便宜与性价比,认为价格才是消费者首先考虑的东西。性价比这一概念似乎在国内科技界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从O2O创业、智能硬件、手机与VR领域创业尽皆如此,如今这股歪风正在蔓延到机器人领域。甚至据一些行业爆料指出,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售价千元以下的机器人。
也有机器人创业者表示仅用两个多月就做出了机器人。甚至有创业者得意洋洋的表示,要论机器人生产速度,我们说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但在国外是另一番景象,在机器人产业领域,日美欧均有精心打磨强势的品牌。日本有阿西莫、发那科、安川;瑞士有ABB、德国有库卡、意大利有柯马,美国有Jibo、Buddy,而中国有什么?有业界人士说,有的是用越来越快的速度做出了许多的廉价而又缺乏科技感甚至粗制滥造的电动玩具。
目前许多创业者的想法是,首先研发一种简单而又能干单一重复执行活动的机器人,大幅低价策略跟进并快速商业化,然后通过产品的快速迭代建立生态。
说到底,机器人在目前创业者的眼中,也看成是智能硬件的一个子品类,但即便是智能硬件目前遭遇的困局也足以让创业者清醒,比如,目前智能硬件行业遭遇的困局是应用场景尚不充分,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缺乏爆款、市场需求尚有待挖掘,本身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而机器人即便是划归智能硬件品类,也是属于智能硬件领域顶尖级科技项目,其行业横跨众多领域,机械,硬件,单片机,计算机,视觉等等,资金投入与时间研发周期更长。
我们知道,机器人行业既然是代表未来,这已经说明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从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减速器、感应装置等核心配件,需要完善与成型的产业链与配套。
但国内的机器人产业的短板是,行业发展依然处于初期阶段,与日美欧不在同一发展层次,比如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由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并由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但即便如此,在底层算法、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方面,日美也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在国内,整个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并没有发展起来,高性能的机器人需要性能很强的处理器,更好的算法和交互,与各种执行零器件等,但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现阶段各种核心部件需要依赖配套进口的零部件。
那么即便如此,创业者依然有创业者的玩法,比如可以买设计方案,并沿袭手机那种打法,从国外购买处理器、减速器、感应装置等各种核心配件与执行零部件,然后按照交付工厂组装,之后就宣称造了个代表未来的机器人,之后再将机器人产品玩成白菜价,后果就是造成半成品垃圾产品泛滥。
从社会层面来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没有科技打磨沉淀的垃圾半成品无疑也是对资源的消耗,同时失败的风险也在这里。
因为要知道,机器人产品对于工艺以及品质、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从立项到推出市场,其中周期漫长,甚至不允许有试错的机会,互联网企业常说的是快速迭代,软件版本推出之前会有一个灰度测试,这是一个试错与修正的环节,待正式发布之前,bug基本已经修复。
但对于尚无前景预测的科技类硬件创业难点就在这里。因为行业配套不成熟,决定了机器人产业在设计研发、供应链、硬件设计、成本控制、库管等各核心环节往往会掉链子,因为一旦产品大规模量产,在产品质量、渠道、产品设计与缺陷等环节出现差池往往会导致不可预估的后果,这些后果与损失显然也不是创业者所能承担的起。
如果涉及到生产质量环节,对整体的品牌与公司利润与成本回收都会有致命影响,产品上的失误与硬伤往往直接让一家企业关门。加之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需求过于前瞻性,风投在短期内往往看不到商业化落地,收紧资本则是常有的事,如此一来,创业者容易面临融资困境,风控能力不足,资本链条断裂,就会很快死掉。可以说,诸多环节风险无处不在。
在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即便是富士康这种在制造技术相对领先而且对于机器人有着近乎渴望的需求的企业,在机器人制造上依然掉链子,比如据资料显示,几年前郭台铭甚至抛出了涉及千亿资金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在2011年富士康就生产一种名为“Foxbot”的机器人,但事实上,它根本就没有人形,只是一种机械手臂,只是抓取手机至检测线上而已,但依然事故不断,因而这个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很快难产,采购机器人金额不断缩水,个中故障不断让富士康烦恼不已。
这也应对了春晚机器人创始人周剑曾向媒体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说起来很火,都是虚火,机器人行业本身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沉淀。这里面90%的企业都不会长久。”
目前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未来随着蓝领劳动力锐减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廉价劳动力供应端也开始吃紧,对机器人自动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事实上,这依然是一个伪命题,也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推断,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始终是国内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需要机器人来替代人劳动力完成的工作虽然存在,但始终不会成为主流,某种程度上说,虽说部分地区的廉价劳动力面临空缺,但机器换人的需求并不明确,其高昂的成本的粗糙的产品也决定了机器人量产的需求与商业化很难落地。
因此,业内喊着机器人能抢人饭碗,能轻而易举取代制造业、办公行政人员、服务业、销售、建筑工人等诸多工种,但现实则是,国内机器人技术尚远不足以发展到这一步。有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发展中世界的许多工作是可以自动化的,但由于廉价劳动力供应充足,自动化尚不划算。
这对应到国内的现状亦成立。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也指出:“电脑取代人工虽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但需要考虑各种职业牵涉的劳动力供需平衡等社会因素。”因而在国家战略层面,为确保制造业就业,也必然对机器人换人有着政策设计上的阻力与社会稳定因素上的考量。从各行业来说,对待机器人始终抱有谨慎的态度,其产品的质量与稳定性以及配套的成熟度,显然满还满足不了各行业的需求。
可以知道,对于机器人领域而言,从稳定量产到商业化落地并活下来,就已经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当一个门槛极高的产业开始遍地开花,往往意味着冲动性的投资过热与产业的失败危机浮现。
因此,创业者需要理性地对待机器人产业与机器人创业,它应该更适合少数在技术研发领域具备一定积累并具备带领国内机器人配套产业链往上游冲刺的科技企业来集中攻坚发展,这样的企业必须要具备技术突围与研发创新、工艺突破的能力与资本,更需要具备商业化落地的前瞻性与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但这个产业绝对不是一个适合多数人创业的领域。
某种程度上说,国内的科技领域的部分创业者很多都沿袭传统的生意思维而不是产品思维与科技创新思维,它们早学会了如何通过看准一个风口,找寻一个时机,通过一种捷径创造一种性价比的商业模式来致富,但却没有考虑好行业属性、技术积淀基础与商业化前景。总而言之,从产业链与市场需求的成熟度与商业化前景方面来看,机器人创业显然不是一门好生意。
另一方面看,未来在创业领域,如何避免高新科技被玩坏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也是国家顶层政策设计层面需要考量的问题。大跃进式的一拥而上,喊着赶英超美,而忽略了市场需求、资源和产业配套等基本国情的万众创业,显然不会给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带来更好的未来。
作者: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