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 2.8 亿美元收购亏损的时光网,亏了还是赚了?
文/高春亮
7月28日, 万达 院线发布公告称,万达将以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光网。收购完成,万达将持有时光网全部运营实体100%股权。同时,保留时光网品牌,其原有管理团队继续留任并行使独立运营权。
据公告显示,万达计划将时光网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级运营能力的一站式电影营销媒体及服务公司。本次收购将打通双方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场景消费与“互联网+”的技术和服务结合,进一步完善公司电影生态服务圈。
实际上2015年8月31日,万达院线就曾战略投资时光网 20% 的股份。当时称双方只在全面展开电影电商O2O业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将电影衍生品、电影推广与线下影院连接,创造电影电商新模式。
从公告来看,两者的联合并没有创新的地方,万达对时光网的期待更多是在营销层面上,而且数据显示,时光网 2015 年末总资产 4.27 亿元,净亏损 3405 万元,2016 年上半年再度亏损了 683.1 万元。将近短短一年,面对持续亏损的时光网,万达从占股20%到全资收购,这是一笔怎样的生意?
万达扩张之痛
“王健林要买下全世界吗?”这是万达集团收购传奇影业时,网友发出的惊呼。事实上,万达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全球市场,开启了“买买买”的步伐:
2012年5月,万达26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第二大影院公司AMC(当时中企在美的最大收购案);
2015年6月,万达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 ;
2016年1月,万达35亿美元收购了传奇影业;
2016年7月,AMC娱乐宣布将以9.21亿英镑(约合80.1亿人民币)从私募股权公司Terra Firma手中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最大院线Odeon & UCICinemas Group。
不断的投资并购,王健林要改变的是中国没有电影文化世界品牌的局面——打造中国版好莱坞。但是从影业的全产业链来看,万达并购的仅仅是影业与院线两个环节,具备上游优势,但是相比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影业公司,比如阿里影业,万达缺少营销竞争力。
互联网不是未来,而是当务之急。据CBNData《2016上半年中国在线票务平台大数据报告》显示,到今年上半年在线票务市场占有率近75%。针对用户的消费习惯,万达如果不触网,整个市场就会被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影业公司吞噬掉。
但是作为地产界和娱乐业的巨无霸,万达总是被诟病称缺乏“互联网基因”,先后的几次互联网尝试也并不成功,这成为万达前进路上的最大阻碍。
时光网社交基因
对万达而言,时光网希望成为他们的互联网入口。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与现有万达电影APP合力争取在线票务份额,二是依靠时光网强大影视数据库的力量以及多年运营的电影评论社区强化营销。
去年末到今年初,在线选座票务平台四强坐席基本落定,猫眼电影(含新美大)、微票儿、百度糯米、淘票票已经通过被并购、融资的资本运作重新备下了粮草和弹药,新一轮的市场战役也正在打响。
万达自有的万达电影App留存的是万达自有会员,与BAT相比,用户数据的总量还是差了不少。时光网的在线选座业务表现尽管与同业的四强相比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两者线上线下的结合,未尝不可以成为BAT争斗里的变数,获得崛起的机会。
另外,据CBNData《2016上半年中国在线票务平台大数据报告》显示,社交化成为在线票务平台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通过社交互动产生的口碑可以影响票房;另一方面,口碑能给电影带来较长期的观影需求。
时光网,作为拥有国内目前最全电影数据库和已持续活跃10年影迷社区的线上平台,堪称是中国影迷线上电影生活最重要的门户、社区之一。凭借强大的社交基因,不仅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而且可以拉高票房。
电影后市场
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发展起来之后,电影衍生品市场逐渐受到了行业重视。2016年5月25日,阿里推出全产业IP衍生品项目“阿里鱼”;5月29日,微影时代和洛可可设计公司共同宣布成立“可可影衍生品设计制作公司”。
电影衍生品市场,可以说是电影收入的新“蓝海”。BAT也开始不断入局,而此时,时光网已经在此领域布局3年,与片方的合作信赖度、产业链成熟度、用户积累、销售等方面都优于后进者。
已在电影产业占据上游的万达,全资产并购时光网有可能在下游占位成功。
微信公众号:媒体训练营
内容由 媒体训练营 提供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