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事实没那么简单
文 | 黑君
公众号 | 黑智
Amazon Echo推动了智能音箱的火热。同样也是Amazon Go 无人超市 始作俑者,但如果亚马逊看到了这波无人便利店的资本风潮,大概也会有点发懵。
从缤果盒子到F5未来商店,创业公司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马云爸爸的淘咖啡接过了亚马逊的棒,京东、苏宁的规划也在出炉。
传统连锁零售商和超市不甘落后,从7-11、沃尔玛、欧尚,再到居然之家都推出行动,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头联手深兰科技这样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减少收银员、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大势。
人工智能+新零售,2017年两个最火热的概念相加,一时间,比起朋友圈里热转的投资人和分析者的文章,更激动的是吃瓜群众,仿佛一个机器替代人工的科幻片里的美好未来,已然近在我们眼前。
尤其是阿里的入局,无人便利店好似成为了马云“新零售”最好的注解。
但是,这一切真的是这样吗?
人工智能远没有到这么“神通广大”的地步,和亚马逊动辄千万美元投入的Amazon Go相比,当前众多无人便利店的“小而美”更是无法承担这样的技术投入。
它们和“人工智能”,仍然隔着遥远的距离。
那么,马云爸爸的新零售,和它无法复制、投入巨大的淘咖啡又有什么关系?
也许划开“无人”解决方案的内部,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下这个问题。
RFID和AI解决方案的对决?
路人们想在路边无人店中见到幻想中的黑科技,大概会有点儿失望。
RFID和二维码,是当前无人便利店中常见的解决方案。
黑君当年还是个学生时,曾在2000年开始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中,大大被灌输了一阵RFID和二维码识别。各种物联网展会上,也时见RFID和二维码的解决方案,欧洲和日本超市和商店里的商品,贴上RFID标签和二维码,进行食品追溯,也曾被津津乐道的一阵。
多年过去,语音成为IoT时代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交互入口,而RFID和二维码,却又在这一波无人便利店的解决方案里火了一把。
缤果盒子和Well Go这类无人便利店,在商品上都贴上包含RFID芯片的标签,用户购物结算时在识别区识别标签,扫码支付走人。便利蜂、小e微店,以及北京的小麦便利店和各种开放货架,则是用户自助扫描商品二维码,完成支付。支付也是使用常见的微信或支付宝等支付方式。
而这,并不能说是人工智能的方式。
现在,自助收银机也开始在不同的连锁店和超市中出现。其中,既有用户自助扫码结算的自助收银机,也有通过图像识别系统识别商品的。但是,这都是要经过用户在收银机“结算”这一步骤,和“拿了就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无人超市的发起者Amazon Go创造了“即拿即走”的概念。或许这也是最符合大众心目中对“无人”智慧零售的想象的:进店购物就和打开自家的储物柜门,拿出物品,再关上,这样简单和自然。
顾客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店门入口扫码进入后,即可直接购物,离开商店后,顾客的亚马逊账户上自动根据购物情况扣费。顾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时,用户手机里的系统会自动更新清单,它与Amazon Go的信息中枢会无延迟地同步更新,用户直接离开商店即可。
在普通有人店面中用户自由进行的那些购物行为,要在无人超市中实现,亚马逊应用了几乎是当前所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Amazon Go主要运用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当用户购物时,货架前的摄像头会采集用户手在进入货架平面前的图像,当用户拿了商品离开时,图像也会被采集,然后两次采集的图像将会被系统进行对比,判断出用户是拿出货物还是放入货物。
货架上也布置了红外传感器、确认商品被取走情况的压力感应装置以及荷载传感器,来记录哪些商品被放回了原处。
自然,用户取走的货物未必会放回原位。当放错位置时,Amazon Go系统会对错放商品与数据库内的图片比较识别,无法识别时要提示工作人员整理。
室内定位技术则辅助Amazon Go将用户和物品关联。店内的摄像头用来检测用户及其方位,同时商店货架或者天花板内的多个音频根据各声音时差分析出用户的位置,此外,也根据用户手机的GPS以及WiFi信号定位。
所以,当众多顾客集中在一个区域时,定位系统极易产生误差,图像识别也对GPU带来了高负荷。因此,在Amazon Go中,最大承载顾客人数大约是20人左右,否则系统极易出现故障。
当然,Amazon Go的背后,除了技术实力,还有亚马逊帝国的商业生态系统。数千万固定用户的Prime会员体系,亚马逊电商在物流和供应链上的积累,对线下商业实体的收购,AWS服务着全球众多互联网企业……
正因为这些前沿技术的加持,一个AmazonGo的造价也是可以想象的巨大,大约需要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
阿里今年在淘宝节亮相的淘咖啡很是掀起了一阵讨论。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是结账时顾客要走出的两道“结算”门。
淘咖啡的技术也是一整套无人解决方案: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学习系统,对开放空间里的消费者进行识别;目标检测与追踪系统,根据体态识别追踪消费者;然后是两道门之间的结算意图识别和交易系统,阿里并没有公开这其中的技术,但据预测,也许是机器视觉和RFID的综合应用。顾客在两道门间结算,也是为了提高识别的准确度。
比起人脸识别,体态识别自然有更进一步的优势。比如在购物时,你大约不会面对被要求摘下帽子墨镜口罩等等的要求了。
在国内,深兰科技的Take Go提供的也是人工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根据对用户和商品等的识别和分析完成零售。
RFID和人工智能,在无人店的解决方案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亚马逊和阿里没有采用RFID方案?难道仅仅是为了“炫技”?
“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听说过Amazon Go,但是大约不知道,通过电商和kindle快把传统书店逼死了的亚马逊,还做了线下实体书店。
已经在线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亚马逊,为什么要做实体书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通过它,再和Amazon Go或许我们更能了解亚马逊开线下店的一些想法。
亚马逊书店中,在分类排列上,不是按照传统书籍分类,而是会作出一些有趣的“评分在**以上”、“多少人给了5分的图书”这样的条目。而且书籍展示全部展示的封面而非书脊,尽管这样大大降低了空间的利用率。
在每本书下面,都有标签,除了写明图书的基本信息外,还加入了电商上常见的内容,诸如读者评价和反馈。下面还有亚马逊APP二维码,感兴趣的人可以扫描了解更多,同时,价格也需要扫码获得。
而用户对每本书的停留时间、翻阅和查询偏好,日常客流量,也都记录入亚马逊的数据系统。
对了,书店里还到处可见亚马逊kindle。
所以,亚马逊开设线下店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线下和线上,本来就不是一对冤家。产品、服务、硬件,是线下店要展示给用户的。而用户的数据、体验,是线上通过线下去获取的。
马云说,“新零售”是线上与线下的深度结合,服务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现代物流体系融合的新业态。
线上给实体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现在,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逝,也让电商面临扩张的瓶颈。
因此,在马云提出的概念里,电商也将成为过去的传统概念。把线上、线下、物流结合在一起,去掉中间环节,提升配置资源的效率,才是核心。就好比,物流的核心不是快,而是降库存。
尽管Amazon Go和淘咖啡的造价不菲,但这不是亚马逊和阿里所担心的事情。因为它们的重心,本来就不在线下开店上。正如同,它们都不仅仅想做一家电商平台,而是在聚拢了线下流量、又在流量红利快要吃完的今天,全面成为一家为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服务提供商一样。
两个庞大的看不到边界的帝国的相似之处越来越多。包括巨大的用户系统,云服务平台,马云在醒悟之后迅速赶上的物流配送和仓储体系,现在对线下零售商的并购,以及当下以AI为核心的策略,亚马逊有Alexa,阿里在推出了智能音箱后也在构建开放语音平台。
如果说在线下开淘咖啡店是阿里的目的,那你大约是在逗我。这家淘宝节上亮相的店面,更多地是阿里为线下门店提供智能服务的概念店。
这也是大型零售和电商巨头们的新零售方向。补足电商平台的线下体验,或者补足线下门店的线上环节,打通不同的业务,取消中间环节。
基于AI技术提供的平台和解决方案,则是将企业级的内容和应用等,迅速聚拢到自己的新平台之上。智能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未来也将是这类巨头的合作伙伴。通过二维码等扫码解决方案“去中心化”,减少用户等待时间,也是它们为了新业态的试水。
取消掉几个收银员的人力成本支出,从来都不是巨头们思考的重点。
无人便利店的那些“坑”
而对于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超市的创业者们而言则不同了,在尽量减少成本的情况下,把店面开下去,实现规模化,才是它们的目的。
采用无人解决方案,对于它们来说,最大的意义,也许一是在于提高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二是节约人力成本投入。
因此,应用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化解决方案,短期内不会出现在它们的店内。而RFID和二维码以及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在技术上的投入相对较小。但是,其中的问题,也被无数次的提出过。
在运营成本上,尽管节省了店内的人力,但是在后端支出,例如贴RFID标签、识别商品上,以及应对破坏、结算作弊等行为上,其他的运维支出也并没有消失。
也有一种说法是,无人便利店应用封闭社区内无法利用的闲置空间完成购物店面布置,是节约了房租成本。但实际上,这种无人值守空间再利用,和它是否是便利店就无关了。可以是雨伞,可以是单车,购物的话,一台自动售货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在用户需求和体验方面,如前所述,RFID和二维码等的购物体验,还不如“即拿即走”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新鲜感;这种便利店的品类也大多被限制在零食、饮品等日杂上。中老年人群,也大有可能对此望而却步。
而真正考验它们的,并不是技术,还是线下开店的那些老问题:选品,选址,库存,供应链,规模化运营……
而这中间的种种环节,正是新零售想要缩减的东西。
赢家并非只能在巨头中产生。无人零售的垂直领域中,谁能做到大数据和AI对新零售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成本的大幅缩减,在信息采集和选品、选址等过程中的辅助决策,缩短对消费者而言线上和线下对接的链条和时间,或许谁就掌握了机会。
正如亚马逊将线上用户评分高的商品推送到店面之中,沃尔玛的无人售货亭将线上下单的商品直接在线下取走一样。
但不管怎么样,人工智能还是个孩子。零售业的智能化,仍然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