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各大互联网公司 Q2 财报都很好看,除了滴滴?
2016年八月份,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发布了其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
成绩单都是大写的红,让投资者和公司内部皆大欢喜。
网易第二季度总营收达到人民币89.53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27.21亿元,同比增长91%。
腾讯总营收为人民币356.91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13.19亿元,同比增长42%。
百度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82.64亿元,同比增长10.2%,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24.14亿元,同比下滑34.1%。
阿里巴巴公布的财报显示,集团收入同比增长59%,达到321.54亿元。
58同城第二季度实现营收为2.978亿美元,同比增长86.7.净利润为2170万美元,是连续5个季度亏损后首次实现盈利。
搜狐实现第二季度总收入达到4.20亿美元(品牌广告收入1.13亿美元,搜狗收入1.76亿美元,在线游戏收入9900万美元),较上季度增长3%,净利润未公布。
新浪微博业务迸发了足够强的能量,并且自信的公布了连续九个季度保持30%增长的2.82亿月活用户。营业收入9.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6%,盈利则同比增长246%。
滴滴则到目前为止没有透露出任何关于财务方面的信息,可能程维和柳青正在思考如何让滴滴出行的财务报表更好看些而忙的焦头烂额吧。
我们从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得到一些结论,来论证为什么目前极为体量庞大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盈利以及高盈利率呢,为什么是这个季度?
一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十分有必要提到去年的创业潮(当然你也可以很自信的说现在创业依旧火热,依旧潮流),但是在另一面却呈现出的现象是去年年底的资本寒冬。很多创业公司在投资者的吆喝以及国家扶持创业政策的鞭策下纷纷上马各种伪需求,一时间眼花缭乱看不过来。而过了去年2015的冬天,整个O2O行业、上门服务行业以及各种需求的创业项目纷纷死掉了。统计数据就不上了,惨不忍睹。
我要说的就是资本寒冬,资本寒冬让有点想法就像上马,让“想法”变成实际的消费品的创业者,创业项目一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当然BAT以及大资本投资的一些项目还有很多拥有被限定时间的喘息之机。当然,大公司在创业潮当中其实身份十分尴尬,而且还需要同背后有大资本扶持的创业者大规模的烧钱互相消耗,大公司在创业潮中逐渐展现出其优势,在制造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还需要面对人数众多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创业者们。
等资本寒冬退去,数不尽的创业项目烂尾,创业者不见了,最后留下的最大的财富就是,鞭策了大公司前进更加稳定的步伐和高盈利的水平。 大公司这两个季度的持续盈利水平确实亮眼,但是最不能忘掉的还是那些不见了人影的创业者们。
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公司强大的经营能力以及居安思危的意识。即使我们今天依然批判腾讯当初的抄袭也是无济于事,阿里巴巴,百度等一批老巨头们能够做到如今的规模除了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强大的管理团队以外,靠的还是努力以及调整、适应和进步。而如今的滴滴出行,号称是中国分享经济的“巨头”,尤其是在今年八月初在各大老牌互联网公司公布财报之初,宣布和uber中国合并的消息,诸多人士认为这是滴滴的成功,uber中国的失败。
但在目前看来,滴滴出行完全脱光了自己的铠甲,只是在大资本家的扶持之下才显得身强体壮,殊不知只不过就是被资本充斥而成的病人而已。即使背后有强大的资金的扶持,那又怎样,还是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巨头。
滴滴的路还很长,但现在问题颇多。不公布财报没事,只是希望滴滴出行不要忘记了当年的初衷,让出行更美好。
作者:陈役枯 | 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