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旭:中国创客将引领全球物联网创新

IT思维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作者:谈主

【摘要】中国未来一定是全世界智能终端的创新中心,各种创新技术都可能最早在中国研发出来。

面对即将颠覆行业,远超互联网市场规模的物联网浪潮,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巨头, 英特尔 将如何转型,如何与中国产业共赢合作,如何发展中国这个最具增长性的巨大市场?

就此,在IDF 2016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期间,科技杂谈8月16日与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进行了深入交流。

杨旭表示,设备的智能化,驱动了万物互联的科技创新,让所有创客都拥有了更大的创新想象空间。而正在拥抱转型的英特尔,将不断发展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

英特尔杨旭:中国创客将引领全球物联网创新

在他看来,中国正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创新环境,并将对英特尔乃至全球科技产业,都产生巨大的推动、引导和验证作用。

“未来,中国未来一定是全世界智能终端的创新中心,各种创新技术都将有可能最早在中国研发出来。”杨旭说。

以下为交流的主要内容,已经科技杂谈编辑整理:

1、关于IDF 2016:打开想象空间

问:今天上午,IDF给我们展示了非常多的科技震撼,比如Alloy头戴式设备带来的MR(融合现实),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您认为,这个技术对其他VR厂商会有什么样的冲击?

杨旭: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冲击,而是带来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机会。

前几年,大家谈到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多一些,大家的实际探索过程中,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要把现实变为虚拟,让虚拟世界有现实的东西。

但就目前来说,它的发展实际上这是在早期阶段,这一两年VR发展最快的典型应用,还主要是游戏。而英特尔的开发平台,是把VR、AR是融合在一起,把实景放在了虚拟的空间里面,虚里有实,实里有虚,它就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英特尔的RealSense实感技术,省掉了很多传感器收集信息的过程。以前,如果说你要把这个房间做成三维模型,你可能要在这个房间里各个角落,放置多个传感器,才能把这个空间给画出来,最后在电脑上做成一个三维的模型。但英特尔的RealSense摄像头,它可以测算深度,直接把这个地方长宽高的立体数据全部得出来,甚至将你的动作转化为实时的反馈。

这样,你的体验就会更加真实,而且与现实融合,这也能让大家发挥创造力,去想怎么开发一个新的应用。比如你买了家具,想看下怎么布置房子,还有试衣服等等,未来都有可能开发出很有意思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我今天上午的最大感受,未来英特尔的RealSense、云端计算、5G、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深度计算等技术融合在一起,考验大家最多的,将不是技术的限制,而是大家的想象力。

问:是的,我们也看到很多下游厂商开发利用你们的产品和技术,去开发商业化的产品,比如Yuneec Typhoon H无人机(以下简称Yuneec),不过,它从1月跳票到现在,才逐渐有量产发货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不会有压力,或者去要求它们履行承诺加快进程?

杨旭:我们不能说压力,而是要大家共同想办法。任何前沿的技术,从科学转化为技术,再转化为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定是有困难的。这是创新的魅力,也是创新的挑战所在。

你可以相象,把一架Yuneec放到一个树林里,让它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不能撞到树,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设想。

可以肯定的是,Yuneec之所以愿意跟中国和英特尔合作,就是因为看到了英特尔独特的能力:它飞行时需要自动避开障碍物,这就要有很好的数据采集能力,提前知道障碍在哪;要有很强的算法,可以算出来怎么避开;也要有更强的计算能力,才能在飞机撞到障碍之前,把这一切都计算出来,实现出来。

当然,Yuneec这个设想第一次拿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它能在多快的时间内完成。虽然我们确信,能够为他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但它们必须去研发算法,研制产品,优化硬件和软件,把搭配做到完美,这都需要时间。

当然,现在我们看到,它已经实现了,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不撞一棵树,穿过树林回家,而且已经能够规模生产,美国马上将以1899美金的价格销售。未来买的人多了,制造成本和价格还肯定会下来,它的飞行速度可能还可以再提高。

创新无止境,这也是它吸引大家的地方。

2、关于物联网:智能化是关键

问:如果回顾前几年的产业发展,有人认为主要是两个路线,一个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是物联网,现在来看,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但物联网的发展其实是不如预期的。那么,未来的物联网发展会不会也比预料中更慢?

杨旭:首先,我觉得这并不是两个不同路线。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不是两个方向,只是先后的次序不一样。

之前,大家为什么会提出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因为以前互联网在电脑上,没法移动,而通过手机,大家感觉到互联网在移动。于是手机成为了最有代表性的代表,定义了移动互联网。

而物联网的本质,是一个更广的,增值的,互联网的演变。它是有连接的、有移动的、有消费类的、有商业的、有工业的,各种各样、越来越多的物会上网,有些是移动的,有些是不移动的,全包括在里面。我觉得更标准的说法是万物互联,而且是万物智能互联。因为只有智能才能体现增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联网的万物互联,手机也是其中之一。

物联网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趋势,就是智能化。

手机的网络化,也正是一个智能化的过程。最早的手机出来的时候,还不是智能手机,从黑白手机到彩色手机,到可以发短信,到突然有一天,上面有一个浏览器,可以上网了。虽然上面还没有实际应用,没有任何的应用,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人说,手机可以移动起来,可以上网了。

然后,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智能化,很多的应用在上面就出现了,以前只能在电脑上完成的东西,很多日常生活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这时,它就成了移动互联。

同样的,物联网未来也是一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东西会越来越智能化,一旦智能化之后,它就开始增值。如果你戴一个不智能化的手表,就是看看时间;但智能化手表,每天还可以给你提供统计心跳、步数,帮你收集更多的信息数据,完成更多的工作。

所以,物联网其实是随着终端从传感器开始,随着终端不断的智能化,收集到智能化的数据,然后不断增值。

3、关于英特尔转型:抓紧未来趋势

问:包括物联网在内,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很多IT大公司都在转型,英特尔也在转型。那么,您能否对英特尔的转型战略与转型历程做一个复盘?

杨旭: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了解自己,看清未来,然后找对自己方向的过程。

首先,要看清未来的方向。这么多年来,英特尔对未来的产业方向、技术方向,创新方向,乃至一些未来的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很多时候都看得挺准的。当然,看得准并不意味着策略的百分之百正确,还要考虑到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如何定位。

比如一个赛跑选手,跑惯了100米,虽然可以尝试一下跑马拉松,但如果没跑下来,可能就还是适合短跑,不能适合长跑。

英特尔是一样。

过去我们发现自己,发现我们的能力是电脑、芯片很强,很多时候大家依赖这个概念,那手机智能终端需要芯片,英特尔是不是也应该做,于是就去尝试了。

但后来我们发现,这完全和电脑芯片不一样。芯片需要技术的积累和突破,一代一代才能出来,性能很强,设计周期也很长;而智能终端不需要这些全新的技术突破,而是更注重功能模块的组合,看你用在手表,手环还是别的一些物联网应用里边,就需要各种不同功能,再把功能组合排列一下,就快速设计出成本很低,功耗很低的芯片。

英特尔正是不断努力关注未来趋势和技术方向,关注人们的需求,然后看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在哪个定位最强,总之分工要明确。

最终,还是要看技术本身。

计算技术是英特尔最强的,尤其是端到端的计算技术。我们要提供最好的计算能力,还有一些很关键的技术,比如感知计算,深度摄像头、实感技术,这些东西,市场有需要,而且这些应用最后会用到物联网,无人驾驶等等这些应用里边去。

核心技术实力是与投入挂勾的,未来的物联网,需要用到一些很小的,很便宜的芯片,英特尔的成本,可能也不支持那样的模式,但也许里面的技术,比如RealSense,感知计算等,依然可能是用英特尔的。

所以,公司一定要定位清楚,未来这些应用方向,需要哪些关键性的技术,英特尔有没有这样的技术,我们的核心竞争实力在哪里,原创的技术能力在什么地方,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否符合未来的应用趋势和技术趋势,对它有没有推动作用。

我觉得,在这些方面,英特尔现在比以前看得更清楚。我们今后提供的东西,不会永远像PC时代,只是计算,还有传输、闪存、感知技术等等。其中很多技术,最早是用在电脑上,增加电脑的潜力,但在机器人,在无人机,在穿戴设备,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它可能有更多的应用,有更大的潜在需求。

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这些应用开发出来。如何真正深挖这些技术,转化成具体的应用和服务,这是接下来我们产业生态需要直面的挑战。

问:在历史上,英特尔也曾经历变革转型。那么这一次的转型变革,跟过往的阶段有什么不一样?

杨旭:最大的不一样,是产业的规模,完全不一样。另外,我们的应用环境也完全不一样。

以前的产业,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环境,计算是计算,通讯是通讯,软件是软件,全是独立的。而现在,不管你是做设备的,做内容的,还是做服务的,大家看到的方式是一样的,都在看这个端到端的关系。

现在,终端都在不断的智能化,在采集有用的数据,局端都在分析挖掘这些数据,把这些数据变成一些真正的业务。所以大家现在都看到,产业已经呈现出一个大融合的态势。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科技行业,未来的很多产品和服务都在融合。

比如,以前我们跟电影,内容等文艺界没有一点关系,而现在,内容在所有设备上面传播,甚至内容供应者也在关注技术。

对英特尔来说,最早转型的时候,我们是做芯片,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位。但现在,我们做的业务,已经很难一句话说清楚。以前你不做的事,考虑都不用考虑,因为产业相互独立,现在则要复杂得多,很多东西要考虑到,即使不一定要去做,因为全在一块。

比如一个手环可能成本很低,你做了以后根本无法盈利,但是你得关注这个模式,因为它还在不断采集用户的数据,需要后端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用来处理和挖掘数据,这是英特尔可以提供、需要处理的。

所以,未来任何的东西,都必须考虑端到端的关系,从整个产业全局来深入考虑。

问:内部如何组织调整,并让员工转换思维,来拥抱转型变化?

答:最关键的是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两个字是最关键的。

几年前的CEO刚上来,在英特尔内部,大家关注的都是PC,看的都是芯片,但现在,大家都明白,物联网的机会,启发英特尔去思考,在芯片之外,在储存,3D、软件等方方面面,拿技术和产品出来,英特尔将不仅仅是PC,未来还要转变成VR/AR的整合中心,还要不断扩展应用,做产业融合。

而且,大家都已经看到,与2、3年前不同,英特尔确实朝着新的方向去了,大家对未来更清楚,也了解转型以后,除了电脑的芯片,还能怎么赚钱了。这样大家都很兴奋,能认同也有动力一起去为之努力。

4、关于中国市场:中国创客潜力无限

问:在英特尔的整个大转型过程中,您觉得中国的产业合作与消费市场,对英特尔将起到哪些作用,处于怎样的战略位置?

杨旭:我觉得,中国不光是对英特尔,而且对整个全球的产业,都有巨大的推动、引导和验证作用。今天,我所能想到的很多东西,都有可能在中国最早实现。

今天,英特尔推出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是为了创新而用的。所以今天谈的所有具体的应用,甚至未来还有很多今天没有想到的应用,它都会为创新打开空间。

但无论是创新的速度、力度和冒险精神、甚至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中国都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正在力推移动互联、万物互联、以及智能化应用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创新转型升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大的支持力度,有中国这么好的创业环境。

这是因为,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最大的实惠是把全球的制造业的颠覆了,全世界的制造都转移到了中国,但这也导致了我们经济的低成本和低价值,增值不够。所以大家看到,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形势不好,中国的发展速度也马上降下来了,因为我们是在为别人加工,是在为别人做制造。所以现在我们要创新转型。

经济转型都是为了增值,增值就得创新。

因此,未来的各种创新技术,可能最早在中国研发和验证出来,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创新环境,而且开发者不怕失败,特别敢于冒险,不行马上就换一个,而且富有创新的想象力。

比如,今年上半年,”美国最伟大的创客”真人秀节目第一季冠军团队,它的产品发明才就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们做的Grush智能牙刷项目,利用英特尔最小的、功耗最低的开发模块Curie,把简单的刷牙过程变成了一个游戏,而且能每天读取你的健康数据,可以帮助牙医进行诊断,一下子拿到了100万美金的冠军奖金,现在产品都已经做出来,甚至放到京东上开卖了。

这种创新的活力,英特尔特别看好。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未来一定是全世界智能终端的创新中心,而且这种创新不只是硬件,它一定是端到端的体现方式。

问:英特尔将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和创客们提供怎样的支持?

杨旭:这个英特尔一直在做。我们会通过把自己的技术,和我们的开发商和潜在合作伙伴分享,把这些技术介绍给他们,帮助他们培训,提供开发平台和工具,他们拿到这个东西后做一些具体的开发,做成具体的产品,开发出具体的应用和服务。

英特尔一直在全力支持中国创新,无论是提供技术,营造创新的文化和氛围,和中国企业、政府、学校共同创建众创空间,举办创客大赛与创业峰会,还是其他的各种支持。

5、关于管理:

问:在此过程中,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杨旭:我本人的主要时间,还是在一些跟咱们中国的更深层次的合作。

现在,我不直接管理技术和产品的销售,我更多是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从技术到战略,特别是国家的半导体战略,英特尔怎么样去配合,怎么与本地企业加深合作。从大的国家政策,到产业未来的机会,包括英特尔未来自身发展的机会,都串到一起思考,怎样从双方最大程度做到双赢、多赢,而且互补,与中国结成创新共同体。

记者:去年是英特尔进入中国30年,今年是您加入英特尔30年,在这两个30年里,英特尔顺境逆境都有走过,而现在又将走向万物互联这样的转型,对此,您个人有哪些最深的感受?

杨旭:首先,永远对技术创新要充满信心和期待,不能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只想着我们公司是市场老大,不思进取,一旦碰到挑战,甚至走下坡的时候,就没有信心了。

这些年来,英特尔对未来的判断基本是”三七”开,70%是看准了,行动了,成功了。还有30%是看的很清楚,做错了。但不论对错,这个经验都最宝贵,因为最怕就是不去尝试,不创新。

有句话我特别认同,”你去创新一定是有风险的,甚至失败的,但是你不创新肯定失败。因为没有发展也不动,你肯定是等死。”

第二,这么多年来,英特尔对未来的判断、产业的方向、技术的走势,包括人们的使用习惯和需求,都有很独特的看法和眼光,这也是这么多年的经验和英特尔的业务模式奠定的。因为英特尔不是关着门一个人在想,它一直是产业合作的模式,信息来自于整个产业,它会在收集合作伙伴,产品经理、技术研发人员,以及消费者等各个层面的信息,从他们身上总结经验。

第三,既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原创的本领,不能看花了眼;也不能只吃老本,不思进取,以在看到这些规律以后,要进行分析,你这个公司自己想做什么,定位在哪个技术领域里,属于你的原创、核心技能实力,甚至差异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四,当公司乃至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确保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信心。因为人们生活是需要希望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而且,公司要靠什么东西获取员工的希望,就是靠自己的新技术,靠发展的新机会,让员工看得到,我们前面还有广阔的未来。

我在英特尔的30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以前,即使是一览众山小,后面看不见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英特尔公司内部开会,也没有哪次会不讨论竞争对手。这种潜在的危机感意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迫使英特尔要不断的超越,去想象一些新的技术,去创新。

这么多年,英特尔没有给我任何的界限和约束,反而是相反,怕你想不到,怕你的想象空间不够大,怕你推进的速度还不够快,或者怕你没有大胆的去尝试。

所以,这个公司的文化,就是不断的给你想象空间,然后让你给自己很大的权利,不断的去探险,犯错误,然后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过去这么多年,其实我在错误里面学到的东西,比成功中学到的还要多。

最后,在一个高科技的公司工作,如果对高科技本身没有激情,你很难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我在内部外部碰到过很多的人,尽管大家都在一个行业里做事,但在谈到技术时,有些人的眼睛放光,充满好奇,有些人却觉得这只是一个生意。

现在回过头来想,如果我只把这个工作当作赚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直把它当作一个事业来做,我在公司的体验可能完全不一样。

对我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不断地预见创新,推动创新,然后看到它们一一的成为现实。当你确信的事情,确实发生,这是一种非常有美妙的感受。这是一种正面的激励,让你觉得自己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点一滴地改变世界,让它变得更好。

一个例子是,2003年的时候,一个记者问我什么是Wifi,我解释了半天,他依然不是很理解,于是我跟记者讲,如果我们工作做的好,一年以后,你可能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了。果然一年,以后就没人问我这个问题了,因为已经Wifi普及了。

同样,我们今天在IDF上看到的、谈到的这些创新,未来也将如此。

微信公众号:科技杂谈

内容由 科技杂谈 提供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IT思维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四川卫视主持人杨旭杨旭黄帝内经视频英特尔物联网平台英特尔 物联网中国移动物联网中国电信物联网杨旭 英特尔英特尔 杨旭物联网创客英特尔杨叙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