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最终不过是一场烧钱的形式主义
又觉得该谈谈“ 互联网+ ”了,起源于前两天写的一篇稿子。在那篇稿子里,艾瑞克就创新这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引起了艾瑞克对传统企业转型的思考。从过去已有的例子来看,传统企业转型,能够成功的是少之又少。
腐朽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大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必然的会陷入腐朽的怪圈里,纵然会有一些有志者想要力挽狂澜,最终也是有心无力。企业是人为建立的一个固化的组织架构,必然会存在一些天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将沉淀为一种企业文化。
在创业的初期,领导人的理想,和管理层的意志会形成一个激进的企业文化。但是当这个企业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这种管理层的文化就再也无法向下渗透到基层,这种企业文化到最后必然会被稀释掉。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种企业文化,只是写在纸上的员工手则罢了。
而另一种文化,却会在这个时候滋生,那就是腐朽,这个腐朽并不是指腐败,而是指一种固化的,落后的,封闭的思维方式。前面说到企业是人为建立的一个固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必定会产生出一些即得利益者,这种利益不单纯指得是金钱。
举个简单的整理东西的例子来看,一个人习惯了按物品的类别来整理,你突然要他改成按颜色分类,他会很不习惯的,而且在他看来这种改变可有可无,于是必然会消极敷衍。这些七零八碎的细节,和一些身居要职的人为了保住即得利益,必定会穷尽一切心思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工作习惯。
所有的大企业走到最后,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大了是人性的弱点。而这些人性的弱点在经年累月之后,最终会沉淀下来,成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这个东西也是一个被玩坏的东西,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是在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是他们最终都会走向同一种企业文化,那就是腐朽。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微软如果想要彻底的改革,就要顺应时代大潮放弃视窗系统每年几百亿美元的收入,那无异于挥刀自宫,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整个公司给玩掉了。面对这样一份巨大的责任,企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起,也没有一个人敢于承担的。即便是比尔盖茨自己,都不敢做这样的决定,因为他还要向股东交代。
一个企业发展到最后,已经不是创始人在做决定了,而是股东在做决定,要向千千万万的员工去负责。到这里就触及到了一些老牌企业改革的痛处,这里不一定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老牌企业也是一样。
老牌企业转型之痛
第一个,是员工层面的阻挠。一方面是过去那么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不适,一方面是在整个转型过程,必定会有一部分人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这个毋庸讳言。
第二个,是即得利益者的阻挠。和第一点有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这里主要是管理层方面的问题。一个企业的改革,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管理层的即得利益。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去保住自己的利益,最终结果必然是改革的异变。
艾瑞克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秦汉历史,里面就有一个最著名的改革案例。在商鞅的整个改革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反抗最激烈的就是老士族们。这些老秦人老士族做为即得利益集团,他们想的,是要保住自己的利益,保住祖制,即便你改革是正确的,打死我也不会拥护你,会尽一切可能阻挠你。
第三个,是承担改革失败后果的罪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说百分百成功的。对于一个老牌企业来说,牺牲掉已有的利益去进行改革,是要下很大决心的,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后果?
就拿大英百科全书来举例(请原谅又拿它举例),他们知道未来的一切都必然会数据化,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本一本的去刊印。数据化的百科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担出现错误可以立刻及时的修改,而实体书的百科图书发现错误,修改是需要很大成本的。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一个互联网+一个传统百科企业,就有了维基百科。这就是最早的“互联网+”的案例啊!可是大英百科全书要进行这样的改革,首先就得把自己给自宫了,得砍掉过去的编辑团队和印刷团队,然后要砍掉与印刷发行相关的所有业务,然后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团队,全盘数字化。在无法确定这种新的业务模式可行于否的情况下,他就得关掉自己过去所有的业务。
又或者说两个模式同时进行,用过去的业务利润来孵化新的业务,然后让两个业务互相竞争最终结果是新业务干掉老业务,转型成功,也有可能是新业务没干起来,老业务也因失血过多而被干倒了。即便是转型成功了,也不过是一家新的公司起来了,那个曾经的老牌企业还是被关闭了,相关的一些工作人员也将面临着失业的处境。
“互联网+”是又一次拥抱 互联网 的试验
首先不可否认,互联网+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是可以比肩于工业革命的一次信息革命,最终将实现万物联网,产业联网的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彻底模糊掉线上与线下的概念。但是这个历史使命,却并不是传统老牌企业可以承担起来的。
眼下的“互联网+”热潮,几乎可以相比于当初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这只怪兽初次展现自己力量之前,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但是深入去研究你会发现,这种信息化建设是不能称之为成功的。
我们随便上网看一看,移动、联通、电信、银行、各级单位的网站,没有一家是能够顺利打开的。在传统企事业单位里工作的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对于互联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心里是不清楚的。只知道这玩意很厉害,是个大趋势,但是具体怎么做,根本是搞不清楚的。
艾瑞克曾经在一家影楼工作时,老板是个典型的传统老板,他觉得未来肯定是信息化的,于是他要给自己的公司做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历经波折,历时一年多,前后网络部换了好几波人,也没有搞起来。
原因于在,在战略上重视互联网,在战术上轻视互联网。很多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有一个很大的观念误区,他们几乎就把互联网和打字给联系在一起了。在基层的公司的单位里,互联网运营几乎就与打字员划上等号了。
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即得利益者的阻挠,可能面临的转型失败,以及根本就没搞清楚互联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的去拥抱互联网,企图通过建立一些战略规划,就完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伟大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几个成功的。
陈天桥搞“网络迪斯尼”的战略失败了,马云搞来往也搞失败了,马化腾做电商也一直在失败,联想做为老牌IT企业,这些年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的,最近又成立了一家公司来拥抱互联网,移动也是一样。
老牌企业的转型能够成功的,少之又少。眼下这场“互联网+”的大潮,最终极有可能是把传统企业的结构弄得更加臃肿,多了很多过去没有的部门机构,但是由于战术上的轻视,又无法好好的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最终是用不知道怎么用,天天看着还碍眼。不过从积极的层面讲,也必然会带动一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升级,但也仅限于此了,这与“互联网+”其实关系已经不大了。
未来承担起“互联网+” 这个历史重任的,不是传统企业,也不是老牌互联网企业,而是一批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这些企业也许会被BAT收购,但是这种改变的功劳还是他们的, BAT 能做的,也只是利用资本将他们收归旗下,成为自己整个大局中的一部分。
(作者:艾瑞克)
【 本文由IT思维网采编发布,所有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