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贺乐赋:IT产业的变革从未如此剧烈
2013年7月,当亚马逊从IBM手中夺走美国中情局6亿美元的云计算大单时,业界一片哗然。人们不得不感慨,IT产业的时代变了。曾经的“大象们”有的在逐渐黯淡;而当年的“蚂蚁”正逐渐爬上舞台中央。这是一个产业变革的分水岭,也是新旧巨头交替的混沌期。
正如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Ralph Haupter)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说的那样:“IT产业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剧烈变革”。事实上,从2010年3月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发表“We are all in”的演讲之后,微软也一直处于从未有过的变革之中。这家昔日的软件巨头,用3年时间,完成了向“设备+服务”的转型。
虽然外界对微软的转型褒贬不一,但至少转型的力度是其他IT巨头所从未有过的。从Windows 8到Windows Phone,从Windows Server 2012到Windows Azure,再到Office 365,从公有云服务曲线“入华”,到近期一直在力推的大数据这家公司在企业级市场,正在通过不断推出的新业务,希望与用户们越来越紧密地站在一起。
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贺乐赋
《商业价值》采访了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乐赋,与他就微软的转型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
Q 微软公布的2014财年8大重点业务,我数了一下,有5项应该是纯粹的企业级业务。是不是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从基因上来说,微软其实是一家企业级基因更重的公司?
A 在2014财年,我们有8大业务重点,涵盖了Windows 8平板和应用、Office 365、云计算、大数据等不同领域。
从这8大领域来看,虽然看起来似乎更偏重企业级市场,但是我们其实在为企业用户和消费者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因为我们既了解企业用户,也了解消费者客户,而且在IT消费化的趋势下,两者之间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
Q 最近一两年,外界在评论微软这家公司时,总是与苹果、谷歌这些互联网公司去比较。像你刚才说的,微软是在企业级和消费级业务寻求平衡的公司,而苹果更多是一个消费级公司,你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比较?
A 只要一个人取得成功,就有人会对他进行比较,甚至是指手画脚,这是正常的。我认为微软在整体上还是做得很好的,无论是从财务上、利润上还是增长上,做得都非常好。尤其是我们消费端产品,现在用得也非常广泛。而且与苹果和谷歌的产品相比,我们的相关性更高。
在消费端,微软的业务规模一直很大。Hotmail的用户有3.5亿,我们现在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国际电话提供商,这是基于云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在一些后进入的消费者业务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在某些市场我们已经抢夺了iPhone 10%的市场份额,Windows Phone的生态系统也在稳健增长,最新的数据额显示,Windows Phone平台的应用下载量目前已经超过30亿次,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了290%。开发者每天向Windows Phone平台上传的应用数量也达到500款。
Q 我们回到企业级市场,这两年的一些热点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化等等,或多或少都与互联网有关,有人说是互联网在引领新一轮的企业级IT市场变革,你的观点是什么?
A 新一轮的IT变革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涉足企业级市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是互联网公司在引领这一轮潮流,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在改变人们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进而改变了整个IT产业。可以说,IT产业正在发生从未有过的剧烈变革。一些正在发生的变革,比如从主机时代到云端转型,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等等,都是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在企业级市场主要有四大趋势:社交化、移动化、云计算和大数据。这4大趋势并非完全是全新的技术,更多是一些现有的技术与互联网甚至移动互联网融合之后的再创新。
这些趋势给企业带来的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甚至会驱动商业模式的转换,会将企业的传统组织架构冲击得七零八落,也会深刻改变企业做事情的方式。
微软这几年也在不断转型,希望成为一家“设备+服务”的公司。我们推出了很多新业务,同时也在思考如何通过产品更好地向客户提供服务,就是为了顺应新时期的这种产业变革。我们希望在完成转型的同时,帮助我们的客户快速变革,顺应潮流。
Q 对于微软中国来说,Windows Azure在中国落地,应该是2013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从6月份正式落地至今,Windows Azure在中国市场目前是什么样的状况,有没有一些数字可以透露?
A 是的,Windows Azure是我们这一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是首个在中国市场推出公有云服务的跨国公司,向中国客户提供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集成和连接等云计算服务。
在今年7月份的微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我们委托IDC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云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超过50%的合作伙伴,其增长速度是其他合作伙伴的两倍,获得新客户的速度超过2倍,单个员工带来的平均收入高30%。我们的云服务已经为合作伙伴们带来了很好的增长。
我们在全球提供超过200项云服务,在2013财年, Office 365的年收入已达10亿美元,Windows Azure的客户数量也已经超过25万个,且还在以每周数千家的速度增加,50%的财富500强企业使用Windows Azure。
在中国市场,短短半年时间,Windows Azure在华已有超过2000名客户,其中包括70个大型企业客户。并且,Windows Azure的客户中不仅包括微软的一些传统的合作伙伴,还有大量的互联网公司,比如PPTV、嘀嘀打车等等。
Q 与微软传统的软件授权的模式相比,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你们在中国已经有2000名客户,在向这些客户推广公有云服务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冲突?
A 只要进行变革或者转型的话,就有可能会碰到这种冲突。但是我认为更多的是,这也提供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学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做事方式。
在过去12个月,我们已经很好地应对了这些挑战。我刚才说过,在上一财年,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都收获了非常好的业绩。我们通过这些产品让用户了解到,微软是知道如何转型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的。用户接受了这些产品,也说明我们在商业模式的转型上是成功的。
Q 你谈到改变了一些做事的方式,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A 我们发布了微软中国的业务拓展计划,希望在更多区域推动微软业务规模的增长,和更多的客户站在一起。这个计划包括几大要素。
我们要覆盖更多的城市和省份,意味着有更多的微软人要接触更多的客户,同时也和更多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合作伙伴的数量翻了一番,也就是说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同时我们也大大增加了对营销、销售方面的投入。我们有更多的销售人员,最新的数字是我们的客户数量又增加了1000个,这些都是企业级的客户。我们正在开发的一个叫“City Next”的智能城市项目,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取得了成功,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为城市制定一套解决方案,一方面是推动他们的经济增长,同时基于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也在思考如何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比如Windows Azure的公有云服务,还有我们正在销售的Surface、Windows Phone,我们还收购了诺基亚,我们希望将这些整合起来,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不仅是对消费者客户,同时也针对我们的企业级客户。
我们还启动了中小企业云腾计划,这是一个中小企业的线上服务,这个服务可以让中小企业通过按月付费的方式,使用微软云服务的产品。我们和波士顿咨询集团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中国的中小企业开始使用IT提升生产力,创造的价值基本上相当于提升GDP的一个点,大概会创造2000万新的就业机会。
Q 去年9月份你上任微软中国之初就提到过,会建立一些省级的分公司,这项计划现在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了?
A 去年,我们在江苏省建立了第一家省级分公司,现在已经有8家分公司,在28个城市有办公室,扩张速度非常快。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一个欧洲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实在太大了。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而且中国有些城市的规模可以与欧洲一个国家相媲美。这些城市都非常有创新力,也有很清晰的愿景,我们希望能通过一系列前瞻性的技术帮助这些城市和企业将愿景落地。我们针对中小企业的“云腾计划”,就是帮助这些城市的本地公司,为政府和中小企业开发新的应用和服务。
Q 其实从云计算来看,微软是少数几个占得先机的巨头之一,在2014财年大数据会是你们的又一个重点,你们打算如何做?
A 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个调研,看哪些因素在阻碍大数据的采用。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59%的企业选择了员工缺乏知识与技能,41%的企业卡在了如何与现有BI工具整合,另有37%的企业在安全性和可管理性需求上得不到有效满足。这是排在前3位的阻碍大数据采用的因素。
我觉得这些恰恰是我们的大数据的优势。我们认为大数据是针对普通大众的信息,大家可以用标准化的工具,像Excel、SQL、SharePoint这样的工具,汇集我们的信息,然后通过非常简单但又非常强大的视觉化工具,比如Power View和Power Map,把这些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管你是坐在银行柜台的,还是做地产生意的,还是销售人员,都可以让你所掌握的数据能够“开口说话”。
我们还希望揭开大数据神秘的面纱,我们不希望大家提到大数据就会想到,你要花100万美元,雇很多咨询顾问来做一个很大的项目。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就可以让很多公司非常轻松、快速的利用起来大数据,然后慢慢地把它开发成比较复杂的、大规模的项目。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我们不需要上来就是大而全的项目思维,而是不断交互的,迭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