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私有化真正原因:创始人欲保住公司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迈克尔·戴尔

迈克尔·戴尔

以下为文章全文:

2008 年,我曾在得州圆石城的戴尔总部采访过迈克尔·戴尔。尽管在那个经济最黑暗的时期,各大企业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但戴尔却尤其糟糕。他们似乎对周遭的市场 变化束手无策。而作为著名企业家,迈克尔·戴尔对于我的直言不讳并不领情。他时而扮扮鬼脸,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沉默以对。原计划一小时的采访,最终只进行 了不到30分钟就草草收场。迈克尔·戴尔迫不及待地呼吸着室外的空气,释放心中的抑郁。

随后几年,戴尔斥资数十亿美元在服务领域展开大举收 购,偶尔还涉足一些软件和硬件投资。这都是为了转型为一家一站式科技和服务公司,吸引不入IBM、惠普、甲骨文和埃森法眼的中小企业。去年,这项战略似乎 收到了成效,戴尔全年营收超过621亿美元,净利润达35亿美元,每季度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达到15亿美元。

从财务数据来看,戴尔的状况算不上悲惨。问题是,投资者认为戴尔依然庞大的PC业务没有多大增长空间,对迈克尔·戴尔规划伟大创意的能力也毫无信心。过去10年间,投资者一直在抛售戴尔股票,当迈克尔·戴尔2007年重新出任CEO后,抛压更加明显。

将 所有因素综合起来,便可明显看出迈克尔·戴尔、银湖资本和微软的私有化动机。戴尔今后几年必将继续拓展高利润的软件和服务业务,所以难免受到市场的密切关 注。虽然这项战略前景不错,但却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似乎没有什么革命意义。从本质上讲,戴尔无非是借鉴了IBM的战略,然后进行了小幅修改而已。

迈克尔·戴尔或许是美国最富有、最成功的人之一,但这些成就却无助于安抚他的内心,因为人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为什么这家公司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新兴领域表现得如此糟糕?

对 迈克尔·戴尔来说,最坏的情况是遭到激进股东的狙击。尽管公司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但迈克尔·戴尔依旧可能面临被驱逐的命运。我确信这正是他私有化的真正 原因。迈克尔·戴尔、银湖资本和微软收购了一家现金充裕的公司,各方都皆大欢喜。迈克尔·戴尔则实现了自我保护,可以不再受到分析师、投资者和媒体的轮番 质询。最重要的是,他保住了自己的公司。

47岁的迈克尔·戴尔仍然年富力强,完全可能迎来人生的二次辉煌。但要真正在公开市场实现伟业,必须要借助一些崭新的创意,就像当年向用户出售低价组装电脑一样。5年来,迈克尔·戴尔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创意,但却收效甚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