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做小贷比银行的优势在哪儿?
据央行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1%,占比比上年末低0.3个百分点;一季度小微企业新增贷款5609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30.5%。
由以上数据可见,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巨大,但银行类融资服务普遍限制较多,门槛很高,所以对于对资金有迫切需求的小微企业来说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很大,于是纷纷将目光盯在具备实力的电商企业身上。类似于阿里、京东一样的电商巨头也牢牢抓住小微企业贷款这一庞大市场,纷纷试水,成立小贷公司,推出相应的贷款服务。相较于大型银行机构庞杂的审批流程,电商企业具备快捷、方便、灵活的优势。
阿里小贷:平台+数据+渠道绘制阿里小贷蓝图
阿里目前的小贷主要以自有资金针对平台上的会员放贷。凭借阿里多年在电商领域的深耕,其平台上上百万的小微商家,他们有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多年沉淀的商家交易数据就是阿里评估、审核企业资质的凭据。利用自身平台+大数据分析+渠道优势缩短贷款流程。截止今年3月底,阿里小贷已向70多万会员提供了超过1900亿元贷款,坏账率低于1%。
京东:成立金融集团
2013年7月,京东金融事业部成立。目前京东金融的具体业务和产品有如下几个,“京东白条”是一款针对消费者的赊销产品;“京宝贝”是针对2B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网银钱包是所有服务和产品的支付入口,是金融的核心;最后一个就是平台业务,理财、保险、贵金属、信用卡等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相当于是金融的入口。
这其中,2012年底,京东与中行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这是针对供应商而提供的小贷业务。其中,京东扮演着类似于中介的角色,利用其平台上对供应商的大数据积累、分析,评估资质、风险,最后交由银行,再由银行给予放款。
本质上看京东在其中并不真正涉及到资金流通,但却凭借其电商业务的多年积累形成一整套风控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作为银行最终决策是否贷款的依据。
银行机构触电化,未来与电商企业相博弈
紧随阿里、京东开展小贷业务的还有苏宁、慧聪等互联网企业。类同于阿里和京东,互联网电商企业在网络风险控制方面更具资源和数据优势,对于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来说,流程短、放款快也是小微企业选择电商企业进行融资的原因。
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银行机构的触电化也是必然。银行电商业务的搭建,理财产品的售卖,以及网络信贷业务的开展,都将使得银行与电商企业未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会有一场恶战。
如果说电商企业的优势是来自其电商业务中对大数据的积累,那银行机构开展电商业务则有着更先天的优势。
1: 银行机构背书,吸引知名品牌入驻。 相较于一般的电商企业来讲,银行先天的贵族背景优势更能吸引知名品牌入驻银行电商平台,形成强强联合的合作优势。
2: 自身形成支付闭环。 这是银行企业的先天性基因,如果能将电商业务补足,形成自身的业务通道,选购、购买、支付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具有天然的闭环效应。
当然在面对传统转电商企业的过程中,银行机构在人才的缺乏、运营经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也将暴露无遗。
整体来说,随着政策的开放和鼓励,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成立,并由此出现更多的贷款市场需求。无论是银行机构还是电商企业,甚至一些P2P或者股权众筹平台都将对这个庞大的市场进行争夺。
对于小微企业来讲,方便、快捷的审核过程,快速的放款流程才是吸引他们选择平台的主要因素。而对于电商和银行机构来说,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的将坏账率控制在最低才是首当其冲要做的。
但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弯道超车的电商企业则占据了先机。对于那些相对保守的银行机构来说形成不小的挑战。未来小贷市场会不断扩大,也会有更多的平台起来,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不论如何,互联网的工具作用将放大,大数据分析将成为企业进行风控的主要手段。
对于电商企业来讲,如何不触及监管底线,提供的更好、更快的金融服务才是关键。而对于银行机构来讲,去除传统观念,积极拥抱变化,大力发展“触电化”业务才是重点。
未来的博弈将不仅仅围绕在电商企业和银行机构之间,正在迅速崛起的P2P或者股权众筹平台也将快速介入市场。但目前来看,P2P或者股权众筹平台虽同样具备互联网基因和服务思维,但市场普及还远未到位,市场教育尚须时日,所以,P2P或者股权众筹平台目前来看还是任重道远。
本文作者费颖,亿欧网专家作者 ; 微博: @费颖-亿欧网 ;微信号:feiying127;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