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分布式资本沈波:IPO的爬山坡与ICO的自由落体
在比特币社区中相识,沈波与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已经是4年的朋友,他们一起讨论,并有个共同理念—— 区块链 能做到更多,不仅仅是比特币这一种货币的形式。当时19岁的Vitalik已经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他给沈波的印象一直是区块链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写手”。“见面之前我完全没想到他还是个代码高手。”
2014年末,沈波主动找到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博时基金创始人肖风,想一起在区块链行业中做点什么。“肖风有十多年资产管理经验,他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从事传统金融业的人。”2015年7月,沈波与Vitalik、肖风打算从投资的角度与区块链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行业发展,之后便成立了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分布式资本。
作为一家风险投资企业,分布式资本紧跟潮流,不仅用法币,还用虚拟币投资了Q-tum,Status,Tenx等项目,目前已投资了40个区块链公司。谈到 ICO (首次代币发售)这一融资模式,沈波持认可态度,并对亿欧作者柯东讲述了ICO与传统投资截然不同的背后原因——身为比特股的联合创始人,沈波认为这与 区块链项目社区的生态有关。
不仅是投资者,还是使用者和测试者
一个项目ICO的融资额已经往往能秒杀传统项目的天使轮,一般都能筹得币值几千万甚至几亿人民币以上的代币。就在上个月,Tezos筹得了价值2.32亿美元的虚拟币,又一次打破了ICO融资记录。
传统的创业公司要花费不少精力先寻求小额融资,随着项目发展慢慢得到大额融资,期间要努力打磨产品,让市场验证,最后才有机会走上上市之路。但区块链项目似乎正好相反——区块链平台往往本身并不盈利,不少项目在ICO时颇有种先靠概念“上市”了,再打磨产品以使代币升值,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盈利”的风范。
沈波表示,相对于传统项目的走向IPO的爬山坡模式,ICO确实是由上至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形式,凭借创新的概念和有力的团队。 “核心原因在于社区自我驱动”,沈波对亿欧说道,“参与众筹的用户不仅仅是投资者,他们还是使用者和测试者,甚至可能是开发者,跟传统VC相比他们与所投资的项目与更多的联系。 ”
这意味着,与注重拥有权的IPO不同,这些投资者希望平台能在自身的参与下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达成广泛的共识和共享效果——当平台火热起来时,在上边流通的代币价值也会水涨船高。
并且,沈波相信一个产品应该从诞生之初就该接受市场的考验,而社区里的这些股东兼用户在每天使用产品时都会提出建议,使之不断修正bug。说到这可以联想到前不久的比特币分叉——这一因交易量过大而引发的扩容事件正是比特币社区成员投票的结果。“传统团队打磨产品的效率可能没有这么高。”
节点越多,社区自我驱动和完善的力量就越大,由此从投资和应用的角度看,沈波认为公有链比联盟链更有前景。
限制还是包容?
与要靠律师会计银行才能实现,受国家法律监管的IPO不同,ICO通过平台和社群驱动,以及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来高效便捷地实现——但目前则只由共识机制来制约,还未有任何国家对其进行监管。
沈波引用了自己一位朋友的话对ICO的技术模式做了评价:“ ICO的核心设计理念,是把原来体系中耗散的交易成本集约起来,用技术手段把收益分散体系内每一个参与者,使系统整体摩擦力不断下降,代币内在价值不断上升。”
加密货币能在交易平台上以法币的形式进行买卖,那么ICO本质确实也是一种融资。目前国内的网贷平台多主动做出了转型以做到合规——让银行作为收款和放款的第三方,而非让钱在平台上直接中转。但ICO平台似乎并未设置类似的第三方。
在监管层面, 沈波建议相关机构可以设置多个“沙箱”,即在绝对安全隔离的环境下,尝试从未有过的区块链领域的应用场景,以指导当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沈波表示,相对股权投资的项目多是联盟链,ICO的项目多是公链领域,股权与ICO的投资模式对区块链发展都很重要, ICO的模式对支持公链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参与ICO的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投资资金的流动性。一些ICO平台如ICOAGE已经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合作,使运作更合规,让ICO有规则才能良性发展。
科技赋能,动能转换。9月14日亿欧将在北京双井富力万丽酒店举办以“ 服务实体经济 ”为主题的 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 ,活动详情及报名请戳: 服务实体经济——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柯东,亿欧专栏作者;微信:125122498(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