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霸赛,产业互联网浪潮下教育行业新趋势开启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人才争霸赛,产业互联网浪潮下教育行业新趋势开启

【编者按】这几年以来,互联网人才涌入教育行业,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尤其是随着2013年在线教育元年的到来,互联网人才开始加紧频率及规模地流入教育行业,这种趋势越发明显。

本文结合对多家教育科技企业的采访,充分分析了互联网人才涌入教育行业的现象,也对背后的深层逻辑进行了解读。

本文发于“多知网”,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一个在线教育创业公司,招聘一个产品经理,给到了月薪8万,已经超过了当时BAT给产品经理的工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多知。

“从XX(互联网O2O平台)来到这家在线教育公司(非初创),我是拿到了期权的。”后端研发工程师李元表示。

承诺的期权、有涨幅的薪资、一定高度的岗位、完善的福利待遇……教育行业正在大力网进互联网人才,不惜重金、不惜重力。

事实上,这几年互联网人才涌入教育行业,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尤其是随着2013年在线教育元年的到来,互联网人才开始加紧频率及规模地流入教育行业,这种趋势越发明显。

2015年,好未来任命曾在百度担任首席架构师的黄琰担任CTO;2015年底,作业帮从百度分拆,包括现任的作业帮联合创始人陈恭明、李博洋,作业帮首席算法专家宋旸皆从百度而来;2017年,前赶集网CTO罗剑创办在线数学思维品牌火花思维;2018年3月,包括原搜狗COO茹立云在内的几位搜狗出身的团队创办了在线少儿英语1对1公司葡萄智学;2018年4月,曾任百度、搜狗多条业务线总经理的赵媛,创立在线少儿数学思维海豚思维;2019年7月,原百度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CTO郑子斌任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整体技术战略规划。

而2018年年底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超30亿美元的猿辅导,其创始团队,也皆从网易而来。创始人兼CEO李勇曾是网易掌门人丁磊手下一手打造了“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大将。

……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俞敏洪在接受多知采访时曾表示:“教育上市公司现在是所有领域上市公司中增速最快的,这就给高端人才一个信心,这个领域值得你做。”

互联网人才跨界教育,大势已来,且节奏越发加紧。

消费互联网产业升级,互联网对人才推力显现

互联网行业有个观点这几年被频频提及:

传统消费互联网格局已定,互联网用户增长红利已经消失,消费互联网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迈进。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将会带来哪些新的转变?” 2018年10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社交平台上发出灵魂拷问后,“产业互联网”一词火了。

紧接着,10月最后一天,马化腾给全球合作伙伴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未来互联网的主战场,将会从此前的消费互联网,发展为产业互联网。”

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探索、转型,不单单是传统互联网公司需要面临的挑战。身居在这一行业内的互联网人才们,同样面临着人生选择的新路径:是继续存留随行业一起变迁,还是更换一片全新领域开拓新的沃土?

葡萄智学CEO茹立云对多知表示,互联网就是工具,如同水电煤一样,但是,教育是一个产业,教育+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

“做一个新的事情,就需要新的品牌。”于是,在搜狗上市后,茹立云就选择了离开,走上了教育创业的征程。

同年,原360搜索事业部总经理杨康在360公司工作了13年之后,最终决定去一片新的领域,加入一起教育科技担任技术总负责人一职。

“消费互联网增长已然不太明显,从0做到500万DAU的产品越来越少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互联网的产品矩阵和需求满足已经相对比较丰富了,偏产业互联网才是未来的趋势。在当前,教育是一个很深的行业,还没有完全通过互联网的产品技术去解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是杨康选择教育行业的重要考量点。

同样,每一个处于基层岗位的互联网人才,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大势。

“我之前从事的金融行业监管趋于严格,行业天花板趋现。但凡衣食住行都有垄断企业,唯独教育行业没有。2015年后就没有独角兽产生,如果产生,肯定在教育行业。教育行业处于发展期。”从京东金融跳槽来到一家线下教育公司的开发程序员王进表示。

另一边,从某O2O平台跨界某在线教育企业的后端研发工程师李元也告诉多知,选择这个行业也是考虑到K12是未来互联网的主战场,在线教育将迎来互联网产业升级之后的下一波重大机遇。

显然,互联网的下半场来了。

教育+互联网,催生教育行业对互联网人才巨大需求

一方推力,自然也就有一方形成拉力。这些计划出走教育的互联网人才,对应的是,教育市场对这些人才的需求量究竟如何?

火花思维创始人罗剑告诉多知,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开始井喷,到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将会达到将近2亿人,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教育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最先落地的跨界人才,显然是这批最具互联网属性的技术人才。

“原来互联网人才不认为教育是一个可以挥洒自己科技能量的领域,但是现在大家都开始认识到了,所以高科技人才往教育领域流动的可能性比原来大了。”俞敏洪提到。

在这种意识的觉醒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入力度。

在多知网《培训行业这一年·2016》一书中曾记载:

2016年10月,好未来做了一个重要的人事任命,曾在百度担任首席架构师的黄琰担任好未来CTO。加入百度之前,黄琰曾是腾讯研究院总监、是PPLive的联合创始人。

为了引进这位技术大牛,张邦鑫前前后后曾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当时,好未来的技术团队已经有了几百人,黄琰的到来将用于解决好未来当时需要解决的直播技术、技术后台搭建等问题。

“好未来比新东方做得好,但现在新东方正在迎头赶上。大概几年前,新东方的科技人员就是200人左右,而现在这个人数达到了千人的规模。”俞敏洪在近期接受多知采访时,也透露出新东方将对科技人才不断加码。

新东方、好未来已经表露出对于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重视态度,而纯在线基因的教育公司,也在加紧互联网人才的布局力度。

根据多知梳理,在线少儿英语公司VIPKID在近两年时间里,发生过多起高层位置的跨界人才变动:2017年4月,前奇虎360商业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项碧波加盟VIPKID出任高级副总裁,前美团外卖部技术负责人朱会出任VIPKID研发副总裁;2019年4月,大数据与算法专家周洋加入VIPKID,负责在线教育平台的大数据体系建设;2019年7月,原百度副总裁、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CTO郑子斌任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整体技术战略规划。

显然,教育+互联网的下半场,也来了。

在线教育飞速发展,人才吸力加强

诚如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升级对互联网人才产生了一定的推力,教育公司亦恰好提供了一个人才缺口,那为什么这群跨界人才在医疗、金融、房产等同样存在缺口的行业之外,选择教育作为新一着陆点?在互联网消费升级背景之下,这批互联网跨界人才又从何处看到了教育产业的发展机遇呢?

事实上,这几年教育培训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

1、互联网化的教育规模化速度可观

教育是一个特别分散的市场,新东方好未来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不足5%。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相对于快速烧钱、扑量、快速扩张的互联网行业而言,教育行业“慢”了似乎不止一点。

“教育行业具有非常强的线下属性,是相对较难快速规模化的品类,这体现在线下开店的复制和迅速扩张难度上。我们观察到,在早期的教育创业、尤其是线下教育项目中,基金的参与程度很低,这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VC更关注互联网在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商业模式快速增长的潜力。”元璟资本合伙人田敏对多知表示。

作业帮首席算法专家宋旸提到,在之前,没有互联网化的教育,没有办法去做大范围的渗透,因此也不可能作出寡头或者垄断的局面。

如今,在线教育元年的到来拉开了教育在线化的风口。在线教育在互联网化方面,似乎迎来了众多新的可能性。

“一旦互联网化,一切都不一定了。”宋旸解释称,从大的时间节点来说,尤其是2015、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手机普及程度的大幅提升,以及移动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信息接触和获取的渠道越发宽广、支付手段越发成熟,这时候通过互联网手段做教育,变得开始可行。

“这种互联网的助力,使得教育的渗透率大大提升。要知道所有互联网其它行业,基本都是两家、最多三家把市场瓜分完毕,在教育这么庞大的市场里面,互联网教育确实有很多值得做的空间。”宋旸称。

2、资本市场表现优佳

有人说,资本是最为逐利的。资本目之所及的地方,一定有值得其目之所及的利诱点。

作为刚需产业,教育领域未来规模会持续扩大,可以达到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而且随着人们教育观念更新和需求升级,这个规模还将不断深入和增长。田敏提到,近年来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不断渗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教育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据多鲸资本《2018年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统计,在2013年在线教育元年的辐射之下,2014年成为历年教育投资增速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速达到173%,该年也被称之为是在线教育市场爆发的一年。此后,每年年投资总量和投资金额保持高位,基本维持在500起以上。

“投资人都喜欢看大市场,线上的打法互联网基金更为看得懂。”确实如田敏所说,这几年的教育行业俨然成为了资本争相落地的领域,更不乏有专门投资教育的机构诞生。

回看已经过去的2018年,VIPKID领跑5亿美元D+融资。VIPKID随即成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首个“5连投”的创业公司,并且连续三次获得云锋基金投资。融资后,VIPKID估值将超过200亿元。

如此高额融资的在线教育企业,远不止VIPKID一家。2018年年底,完成新一轮融资后的猿辅导,估值也达到30亿美元(约207亿元)。

与此同时,教育公司这几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同样不容小觑。

在多知2016年10月曾发表的一篇《这一年,新东方、好未来股价为何能翻倍增长?》文章中,多知曾写道:截至美东时间2016年10月28日下午收盘,美股新东方、好未来分别以52.41美元和77.60美元收盘,相较于一年前的数值增长近一倍。而二者52周最高价分别达到53.38美元和83.23美元。

这是新东方、好未来估值开始飙升的历史关键时刻。巨头受资本市场的追逐一定程度上也在证明着“教育”这个赛道的资本价值。

截至美东时间2019年7月10日下午收盘,新东方股价达到了90.53美元/股,总市值143.66亿美元;而好未来拆股后,股价则维持在36.49美元/股,但总市值已超200亿美元,达到了215.95亿美元。

这是传统线下教育公司互联网变革下的现代化力量,在线教育公司在二级市场依旧在奋起直追。

2018年,人工智能教育公司流利说凭借AI老师的产品,登陆纽交所,目标估值达到20亿美元。彼时,这家公司刚刚成立6年,实现规模化营收,也仅仅不过2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在英语口语领域,AI老师已经介入教育的核心环节,并且得到市场的验证。

2019年,在线K12教育公司跟谁学自称仅仅耗时88个工作日就成功登陆纽交所。这一年,距离跟谁学拆分B端业务、聚焦C端业务的转型,仅仅过了2年时间。并且,跟谁学还创造了一个在线教育奇迹:上市时唯一一家规模性盈利的在线教育公司。

随着教育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市场越发相信,在曾经不起眼的教育行业,越发能够跑出独角兽级别的教育公司。

“我们是一直坚信在线教育能够诞生出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曾任百度、搜狗多条业务线总经理,现为海豚思维创始人兼CEO赵媛如是表示。

3、教育公司技术越发成熟,跨界人才施展空间宽广

在赵媛梳理看来,自2013年在线教育元年开始,科技改变下的在线教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题库类工具,录播视频网课,在线直播课(不同班型),AI、知识图谱等新技术催生个性化教学理念。

在这之中,赵媛认为2016年直播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节点。“直播技术对于在线教育的用户体验和效率,有比较大的提升和改变,这其中酝酿出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导致这些传统互联网行业的人大量进入教育行业。”

杨康同样表露出对于教育行业技术成熟的期待。“现在确实是能够将产品、技术、服务这些东西都能够串起来的一个时间点了,这些事情早期谈的时候可能有点奢侈,因为早期AI这些技术可能还在一个早期的阶段。”

曾在百度担任资深架构师,现为高思教育集团首席产品官(CPO)的吴俊霖告诉多知,在早10年前,最贵的课程不是1对1,而是卫星直播课。虽然那时候的直播课可能有十几秒左右的延迟,但相对于同样内容更低价格的录播课程,出于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的因素,消费者更愿意为这种有实际感觉直播的课程买单。当时技术能介入两种场景:其一是租卫星带宽,做卫星投屏;其二就是暂且称为“互联网教育1.0”的在线教育。

“那时候普遍的带宽是512k、1M的,当这些直播课程结束形成录播视频之后,这些大文件向周边城市传输最快的方式不是宽带,而是开车。”吴俊霖提到,在现在,带宽、延迟乃至媒体呈现技术都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而是更专注于学习效果——如何让教育更好地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以致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事实上,包括赵媛、杨康、吴俊霖所提到的这些技术探索的可能性,已经不断在教育场景逐渐落地。

“在早期解题答疑阶段,没有互联网工具,学生作业不会只能在某些特定时间问老师或同学。而学生如果本身内向,可能更会促使问题得不到解决。拍照搜题的出现就使得这种知识获取的路径变得更加便捷。”宋旸提到。

宋旸阐释称,在这背后,技术有非常多的可作用空间。通过这些拍照答疑的用户数据可以去分析不用的用户画像、刻画不同用户的能力模型。“当技术分析出某道题点击率、错误率比较多,就可以针对性的对这些知识点推出视频讲解课程;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能力模型去判断用户需要哪些方面的辅导和外化。”

“延伸到辅导层面,技术又可以介入用户的互动体验。”宋旸告诉多知,这些体验可以包括:互动题、PK环节、连麦环节、语音输入形成回答问题的弹幕等各种技术加持手段,使得线上直播课程的互动感和参与性更强。

这些具体到切入学习过程、细节的思索,给了技术人才更多的挖掘有价值内容的可能性。“教育行业比传统的互联网行业要复杂的多,也正因为复杂,才有更多的可挖掘空间。”宋旸强调。

显然,互联网技术人才着陆的教育领域,早已不是毫无技术元素的传统土地,而是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随着AI、知识图谱的越发成熟,以及未来可预见的AR、VR、5G等技术的突破,都将对于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变革。”赵媛表示。

这些,并非天方夜谭。

2016年,好未来就已将目光投向AI,并于2017年开始成立AI实验室;2018年1月,好未来成立脑科学实验室。发布会上,黄琰还表示,未来三年内,好未来在技术、产品和教学研发人员将超过1万人,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6所联合实验室;2018年7月,好未来发布了一款脑科学产品Alpha Brain,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好未来旗下品牌内部全面铺开。

而新东方在科技层面的动作虽然出发较晚,但也在紧锣密鼓展开:研发“RealSkill智能学习平台”、 “基于情感识别和学生专注度的慧眼系统”、“基于语音测评技术的慧音系统”等平台产品、新东方AI研究院发起N-Brain联盟,推出BlingABC“AI班主任”等等。

而据杨康介绍,一起教育科技的AI技术也在全方位铺开:针对英语学科,通过语音识别解决英语口语打分的自动评测问题;针对数学学科,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解决各个学科学生练习册的自动批改;针对语文学科,通过自然语言技术解决作文批改问题;此外,将大数据和AI结合,解决学生做错题后的错因分析和诊断问题,并通过自适应学习技术,解决学生个性化练习需求。

目前,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一起教育科技正在打磨的还有薯条英语和AI伪直播产品。

在这些不断探索的新技术、新模式中,教育行业也将迸发出更多迎接互联网人才的强大吸力。

4、教育行业薪资待遇提升

尽管在线教育的吸引力在一些“未来可期”方面诱惑重重,但所谓“没有面包,何谈远方?”

而教育行业对于互联网人才的“面包”,已经远超于解决温饱的层面。

早在2015年2月,在张小龙拿到“北京粉笔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拍照时,张小龙就很明确的提到技术手段是粉笔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为了加速、加大这个推动力,2014年粉笔的全部约400万的净利润全部砸在了技术上。“当时我的月薪是3万元,给了一名程序员月薪8万元。”

2016年,在粉笔约20人的技术团队中,平均年薪就逼近60万,年薪过百万的技术人才有4位。这在整个行业都是比较高的水平。

如今,这个趋势有增不减。

“一方面,是互联网人才来到这个教育行业,他会思考他的价值应该提升多少;另外一方面,教育公司可能也急需这样的人才,因为你没办法在合适的招聘节点刚好招到合适的人。”宋旸告诉多知,薪资上涨,待遇追齐互联网,其实也是由市场大环境决定的。

这是InfoQ梳理的腾讯、阿里不同等级的薪资体系。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在线K12公司已经引进了多位腾讯、阿里的高级技术人才。尽管没透露具体等级,但以此表来判断,薪酬已经非常可观。

在高思教育集团,吴俊霖也告诉多知,集团给出的薪资待遇会对标互联网行业的薪酬体系,基本会在理性的空间下,大于等于互联网给出的条件。

也正因此,一个初创教育在线教育公司面试产品经理开出8万月薪的案例,绝对不是一个个例,也并不值得为之大惊小怪。

“涨薪确实是我过来教育行业的一个原因。”从O2O平台转行在线教育的李元表示。

“给到我的待遇,我是满意的。”从京东金融入行教育的王进同样认可。

与此同时,期权也成为一些公司选择吸引留住人才的福利关键。

“平均薪资与互联网相比,还是有所差别。”赵媛告诉多知,“我们会给期权。”

5、教育本身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016年直播技术的成熟、在线教育体验的大幅提升,是赵媛跨界教育的理性分析,从感性层面,赵媛告诉多知,最初创业的时候,她自己也是一个妈妈,也是在给孩子报的各种网课中,看到了在线教育在市场上的巨大需求和未来趋势。

“成为父亲之后,从一开始跨界创办的玩多多,到后来的火花思维,都是源于我作为家长、感受到的育儿痛点。”罗剑提到。

事实上,这种新生代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向教育行业的流动。

“在看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很多情况是,不少人进入教育行业是因为自己有小孩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驱动做出的选择,相比于一些行业,教育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它更加贴近生活,尤其是作为家长,对教育普遍有更深刻的体验,也总想通过进入教育行业能够直接推动教育的发展。”田敏分析道。

“我们有很多同事也是这种情况,家里有娃了,然后有动力去做教育,希望为孩子打造一款善良、有爱、高效的学习产品。”吴俊霖坦言,相对于为了追风口而来到教育行业的人,这种是更为理想的状态。

而王进也表示,选择教育,其实也是作为90后,走到人生结婚生子关卡路口而萌生的思考。

“中产阶级崛起,90后开始结婚生子,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王进说。

不过,教育的这种去生活密切相关,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家的那点“柴米油盐”。相反,因为教育的独特属性,也有人在此背后,看到更多升华的东西。

“最后大家发现,你的奋斗,虽然让你没有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以造福更多的孩子。”吴俊霖表示。

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意识,也是教育行业为这批互联网人才带来的独特属性。“当你在传统互联网行业从事下来,你老了的时候回顾过去,很难觉得你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了世界,但教育行业是我认为,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所成长的。”

跨界后,不同类型人才的摩擦与交融

看上去,互联网人才跨界教育显得顺风顺水。但吸引其过来,尚且只是第一步。

真正进来之后,互联网人才要想融入教育公司,挑战却并不小。

业内曾流传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公司在创始阶段招聘程序员,聊了一圈后,听说公司还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即便提供有足够想象力的股票和有竞争力的薪资,还是不愿意来。终于有一个程序员来了,结果呆了一天就走了……

这种筑在互联网人才与教育行业的“柏林墙”其实非常明显。

例如,人与人互动的教育行业非常灵活,而互联网人才习惯的工作方式是与机器互动,互联网人才需要将老师的需求精确的转化成想要的产品功能,在“灵活”与“精确”之间存在冲突,即使最终目的达到了,可能互联网人才采用的方式又与之前适应的习惯不同,又会产生差异;并非所有需求都能在现阶段通过互联网手段得以实现,这又将是互联网人才需要跨部门沟通的点。

再比如,王进告诉多知,现在他所在的这个公司管理风格比较严格,每天早上有早会,每天下班有日报,而原先在互联网公司,他只需要准备周会和周报即可。

对于这种困惑,同样技术出身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其实是不太友好的一种行为。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日报上,没办法将问题想的长远,很多技术岗员工很多都是按照一周、一月的计划来进行。日报会对实际的产出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尚德创始人欧蓬在带领机构在线化转型的时候曾提到过,“技术需要文化基因、氛围,除非创始人是技术出身,不然教育企业很难摸到技术的门,不知道技术这帮兄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工作氛围,怎么管理,怎么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沟通。”

总结来看,互联网人才与教育背后的碰撞,大多源于工作方式、管理风格的差异,以及对于各自工作类别的相互理解是否深入。

如何破解这一问题?如何使得互联网人才的跨界更加如鱼得水?

多知网《教培行业这一年·2018》一书中曾提到,好未来旗下学而思网校制定了一个特别的制度:各个层级的管理层,包括技术、产品等团队在内,都要亲自上一线担任主讲老师或者辅导老师,去和用户实际接触。

这种架构的调整,使得技术人才与传统教育工作者能够实现更好的交融、理解彼此。

《教培行业这一年·2018》中亦记载过,学霸君在教学与技术的人员融合方面,也有过一场著名的“百团大战”:公司上下,不论产品、技术全部深入一线做销售打电话,并在当天总结打电话的感受和改变;运营同学则去做老师或客服。

“整整打了100天,这一波打完之后,我们整个业务上升了一个台阶,核心团队对业务的理解深了一大截。”张凯磊说。

而宋旸告诉多知,在作业帮内部,也是对于教学岗、偏互联网性质的岗位实行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互联网人才还是沿用之前的管理方式。

如果这是教育公司在拥抱互联网人才方面所做的努力,那反之,互联网人才跨界教育,也在无形中不可避免地为教育注入了互联网“集聚网络效应”的文化,最为典型的是快速烧钱做流量。

这种效应,在互联网领域并非贬义。

“互联网产品很多由于网络效应,在平台上的人越多,用户的体验才会越好。”赵媛解释称,比如当一个社交媒体只有几个人的时候,用户体验显然是没那么好的;比如搜索引擎用户量越多,就越能通过用户点击数据机器学习调整排序让体验更好。因此往往前期通过先烧钱扩大用户规模再去变现的模式。

但教育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同。“教育是一个服务行业,老师的供应链非常重,用户越多老师的服务标准化也会越复杂,如果不精细化管理,基本的排课可能都会出问题。所以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需要考虑稳健的增长、需要考虑利润。”赵媛提到。

宋旸告诉多知,教育一定是品质优先,有品质才会有口碑,有口碑才能形成传播,“当你不断去为用户带来足够高的价值,并且价值依次递推的时候,用户会真正愿意融入你的场景中。”

在海豚思维内部,赵媛会刻意安排一些教育商业模式和本质的讨论的活动,也会刻意为这两种不同的岗位人才进行联合团建。“不断的促进他们的交流和理解。”

不过,在吴俊霖看来,这种不同类型人才之间思维的碰撞,并非是坏事,而恰好是一种迭代和升华,使得商业化的产品,更拥有用户、业务价值的360度视角的产物。

看上去,这座文化冲突建立的“柏林墙”正在时间流淌、人为努力下撤走一砖一瓦。教育行业越发开放地的向互联网人才广伸橄榄。

在未来,跨界人才的爆发力量更加值得期待。

(王进、李元均为化名,多知网王上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相关推荐:

从O2O到K12在线教育,跟谁学过往5年的发展故事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在线大班课要成为主流?

未来纯线下教育将不存在,但在线教育仍面临几大难点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互联网教育机构浪潮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发展浪潮互联网产业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互联网行业分析互联网行业发展互联网教育趋势大数据产业链教育行业发展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