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快递市场“小而精”,大陆快递企业怎么去开拓?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台湾快递市场“小而精”,大陆快递企业怎么去开拓?

【编者按】在电商 物流 的带动下,我国的 快递企业 纷纷上新系统、新设备,并且五大巨头接踵上市,这种在国内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下,我国快递企业也面临着在其他市场竞争水土不服的情况。作者通过对比 台湾 地区与国内快递市场的区别,为我国快递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发自“快递杂志”,作者:邵钟林,亿欧转发,供业内人士参考。


兼具常温、低温功能的分拨中心,快进快出井然有序的高效分拨流程,自动化的处理中心,容器化的分拣、运输环节,普及化的冷链服务产品……走进台湾的黑猫宅急便公司,眼前这一幕不得不令笔者对台湾地区 快递物流 业的发展现状充满了探究之心。长达半个月的实地走访,笔者从黑猫宅急便这一当地快递物流业发展的缩影出发,感受到了来自“小而精”的美,亦更加真切地洞察到大陆寄递企业开拓台湾市场所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台湾,3.6万平方公里,南北跨度400多公里,在这片土地上,寄递服务几乎完全实现了当日达的标准,而支撑这一市场的却是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物流寄递企业。他们单日平均业务量40万件,尽管体量不大,但服务产品精致而宽泛,诸如冷链这类在大陆被视作特殊产品的服务,在台湾却极为普及,快递、物流服务产品的界限并不明显;生产作业流程合理优化、科技化作业手段强大、监控体系有效有力、运输能力匹配度高、协调性水平高,这些不仅是台湾当地一家普通寄递企业能否达到规范服务的硬性指标,更是多数寄递企业所具备的基本特质。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小而精”也可以很美,当然,从中也不难看出大陆寄递企业在此存在的上升空间。

对于大陆寄递企业而言,补齐短板的过程,不仅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走出去”将迎来的机遇和挑战。

就需求而言,大陆和台湾之间存在对寄递服务的社会需求并呈现旺盛趋势。 尽管如此,无论是大陆的寄递企业,还是台湾当地的寄递企业,在满足这一需求方面,都迫于网络不成体系,而致使服务能力有限。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在台湾地区的大陆寄递企业若想立足、深耕尚需时间和空间。

顺丰为例,2007年进入台湾市场,2015年拿到台湾当地快件揽派业务的资质,最终的网络建设工作也才正在谋划开启中,这样的成绩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而其他寄递企业(除邮政速递物流)目前则都是以委托代理形式打入台湾市场,系单向委托第三方过境到台湾,由当地的寄递企业为其派送。 对于建立在网状组织基础之上的寄递服务而言,无实体企业、无网络铺设,便很难走出发展之路。

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什么样的网络在“走出去”的时候更为可行? 在大陆寄递企业对品牌授权、加盟模式津津乐道的时候,其可行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遭到质疑,甚至由于法律、政策、文化的差异,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

网络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内部约定程序来运行的。一个稳定的网络,必须建立在一个牢固的约束关系基础之上,通行的做法一是以资本为纽带,二是具备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基于这两种方式搭建起来的网络组织,才有可能使其编成牢固且稳定的网络。若一味地将传统简单的加盟模式复制“走出去”,难免会遭遇困境和弊端。

就产品而言,产品设计是社会需求的一种体现。以冷链为例,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一种物流形态。在台湾,寄递企业在场地应用、技术设备等方面,支撑冷链产品的水平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程度。相比之下,有着较大体量需求的大陆市场,却依然停留在供不应求的层面上。尽管当前大陆快递市场一些高端产品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并不代表想要冲击高端产品市场没有机会和空间,做到小范围、区域内的高标准并非难事。

集中社会需求、产品短板、资本时代等重磅因素,新旧动能转换已时不我待,是单枪匹马?是抱团“走出去”?还是深耕市场?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只有深刻的改革者才能与这个时代齐肩并行。


2016年最后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届创新奖评选再度来袭,12月23日,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见证新资本、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带来全新变革。科技赋能产业, 见证下一个商业风口!

台湾快递市场“小而精”,大陆快递企业怎么去开拓?

随意打赏

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