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流量变现难,玩家们如何踢好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
【编者按】2017年,互联网医疗玩家兵分两路, 微医 、 好大夫在线 等一路扎堆银川,搭建互联网医院;另一路杏仁医生、丁香园等则布局基层诊所,抢占线下流量入口。 人工智能 技术的崛起,让不少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本文首发于创鉴汇,作者创鉴汇;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自2011年 春雨医生 成立以来,互联网医疗走过了8年时间。
2016年之前,人们通过互联网连接起医疗的一切,伴随而来的是流量的快速增长和独角兽企业的出现。2016年前后,微医用户近1.2亿, 平安好医生 用户近1亿,春雨医生近9000万用户。以它们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一路崛起。
然而,手握流量的巨头们依旧面临的是变现难题。2017年,互联网医疗玩家兵分两路,微医、好大夫在线等一路扎堆银川,搭建互联网医院;另一路杏仁医生、丁香园等则布局基层诊所,抢占线下流量入口。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让不少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的医疗问题主要在于基层,而基层最大的问题医疗资源稀缺,‘连接’解决不了核心供给问题,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一位互联网医疗创业者说。
流量变现困局难解
4月24日,医疗服务平台“ 企鹅杏仁 ”宣布完成2.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由碧桂园创投、腾讯、基汇资本联合领投,跟投者也甚多,包括招银国际、嘉实财富、中俄投资基金、红杉中国、盛世景集团、中航信托等知名机构。
据悉,该轮融资完成后,“企鹅杏仁”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这也是线下诊所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备受业内瞩目。
“企鹅杏仁”上一次引发业内关注是8个月前,“企鹅医生”和“杏仁医生”对外“官宣”合并。这一举动被外界认为是“抱团取暖”。杏仁医生具备医生工具功能,与企鹅诊所共同布局线下共享诊所。
资本加持背后,依旧是互联网医疗面临的流量变现难题。 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各种方法虽然获得了流量,但是算一笔账,用户的渗透率和转换率、客单价上不去,会持续亏损。一方面,线上问诊不是高频行为;另一方面,线上的消费场景意味着消费不会收到多贵。从线上展开布局,进而延伸到线下,成为一些早期互联网医疗公司转型的首选。
2019年易观发布最新一期(3月)App Top 1000榜单。3月,医疗领域APP共有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3家App进入榜单。
从2011年春雨医生探路线上问诊以来,互联网医疗走过了8年。“2016年那一波主要聚焦在用流量思维去切这个市场,再反过来整合线下。所谓流量的阶段,准确来说它是失败的。”优麦科技创始人常江说。
2014年也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创业元年。彼时,互联网医疗风口正盛。这一年,融资过亿元的医疗相关项目超过27起,通过认证的移动医疗App逾2000款。
2014年互联网创新公司融资起数猛增(数据来源:动脉网)
优麦科技的常江是2015年入局的。当年底,在皮肤科领域深耕11年的常江产生了创业的想法。他回忆,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创业者都抱有这样一个想法:中国人口基数大,漏斗顶端的流量足够大。在自己和团队熟悉的皮肤医疗领域,有着较为明晰的痛点和需求亟待解决。以互联网手段服务于皮肤领域,常江看到了机遇。
然而, 2016年前后国内股市崩塌,资本收紧。融不到钱,企业前期疯狂烧钱的模式难以为继,移动医疗赛道也由热转冷。 常江的团队融资之路并不顺利,“沟通了几个月,本来融资都差不多定下来了,却发现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突然‘移不动’了,资方也退缩了。”
2016年,在市场上线上问诊、预约挂号等纯在线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被证伪。一位互联网医疗从业人士分析,流量思维的逻辑是平台获得一个客户是20块钱的成本,企业要做的是,用户具备黏性后,可能再消费100元。但是,在低频的线上诊疗场景下,用户很难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或者转到线下就医场景,这个商业逻辑不成立,因此资本对这个方向产生怀疑。
互联网产品有两个大的特点,第一个是标准化的产品,服务可标准化;第二个是高频的行为,比如典型的点外卖、打车等行为。 但是,医疗行为和和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行为相比,低频,非标准化,互联网特性并不强,不具备传统互联网产品爆发性成长的机会。
当时不少入局企业都是用互联网思维做医疗,对于流量入口过分迷恋。智能放疗AI与云服务提供商连心医疗创始人章桦介绍,“那时有一种观点就是先上车后买票,大家都是烧钱把用户抓到平台上来。大家普遍有这样一种期望,一旦通过资本形成了这个模式之后,所谓不合规问题是可以通过资本倒逼政策改变的。“
在章桦看来, 在本质上,互联网医疗的上半场只解决了一个连接的问题 ,“当时大部分模式都是把这些跟医疗相关资源连接起来。大部分产品只是信息流的聚合和传播”。
其中,包括医生与患者的连接,如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平安好医生等线上轻问诊模式的公司,以及名医主刀、会诊帮等专家飞刀模式,看中医等移动门诊模式;医院与患者连接,挂号网、就医160等线上预约就诊模式,以及后续跟进的公立医院app 及微信公众号模式;以及医生与医生的连接,丁香园、医联等医生社区等模式。
“连接”后,相伴而来的是流量的快速增长和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就医160(后升级为“健康160”)、春雨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微医、丁香医生都是资本追逐的方向。
然而,互联网医疗行业通过连接的方式,并未真正解决医疗资源稀缺、用户看病难贵的问题。 多位医疗从业者表示,我国医疗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医疗资源本身不均衡,本身供给不足,医生资源稀缺。 通过建立连接,只是部分解决了一些不均衡的问题,但医疗资源本身的稀缺性问题依然存在。 “供给还是那么多,市场未加大供给。”章桦说。
一个医疗App无法解决用户看病难的问题,其商业价值与想象中有差异,投资机构不活跃了,业务发展不起来了,整个赛道随之渐失光彩。
“即便在资本寒冬,资本也一直在寻找‘出口’,创业公司则在寻找更合适的商业模式。”常江坦言。走过三年多的创业之路,他和团队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至少我们从寒潮中扛过来了”。
互联网医疗下半场:AI求解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章桦觉得互联网医疗创业的风开始吹向了人工智能。
“因为连接只是解决了核心资源供给和再分配的问题,比如患者以前找不到这个医生,现在他在网上找到医生了。 而人工智能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一个规模供给的根本性问题。当医疗资源不再稀缺之后,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章桦说。
很多肿瘤患者只要有钱都会去最好的医院治疗,因为那里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有经验的医生。实际上,人工智能通过把专家的知识、经验转化成算法,产生的结果就是可以代替人做决策的能力。当算法到达一定的准确度后,它比人精确得多。 相对人来说,技术更加确定、可控。
章桦介绍,以前医生在一个领域里对某种病有新的认知后,他可能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形成著作,把经验总结成一些知识,希望后来者来学习,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的方式,人工智能开始改变这种方式。本质上,人工智能不是去代替人,而是改变人去掌握积累知识的途径。
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针对某个场景做判断、识别、决策。对医生赋能甚至代替这种医疗从业人员一些机械性行为,例如医疗诊断、药品分发。
核磁共振动脉硬化斑块分析系统开发商斑块视界创始人于众曾表示,在国内,30%的成年人口有颈动脉斑块,每年新发卒中患者在200万~300万左右。在这些有颈动脉斑块的人群中,要想判断他们究竟谁是高危,最切实的依据就是易损斑块诊断检查。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超声、CTA、MRA等传统检查方法主要评估管腔狭窄情况,无法确诊斑块本身的性质和易损程度,误诊、漏诊率高,只有具有多年经验的医生才能诊断准确。
而斑块视界的易损斑块诊断技术则通过算法,降低斑块诊断对于医生经验的依赖,对血管斑块的成分进行自动的识别及定量分析。在其技术工具的辅助下,全国大多数的放射科医生都可以准确完成斑块易损性的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
走在前边的互联网头部玩家也早早在人工智能上布局。 平安好医生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自有医疗团队”的组合提升用户体验。据媒体报道,其“AI Doctor”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由200多位人工智能专家组成的AI团队研发,经过平安好医生超4.1亿人次咨询数据的训练强化,可以覆盖超过3000种常见疾病。
AI与医疗相结合的受益者是医生,于是,不少创业者也选择把目光转到了医院。
创业转向:从患者到医生
2018年4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到,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等。
“ 这次互联网医疗改革是以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化作为契机。 ”新政策发布后,常江意识到,互联网医疗的主导方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如果说之前还是资本和创业者想借助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做医患连接,现在则是公立医院要成为实现互联网化的主体。
在互联网医疗的浪潮中,医疗信息、服务中介“平台”时代结束。在整个医改和政策背景下,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医疗产生了不同的商业模式,行业进入下半场。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服务的主体开始变化。如果之前还是围绕医患,现在则转向了医院和医生。
事实上,常江和团队走过一段弯路后,他们将目光更聚焦于医生身上,围绕医生“医教研”的需求进行布局。
团队先是打造了一款专注于皮肤科医生的在线教育App—— 优麦医生 。在线上,发布视频图文、知识库、直播课等;在线下,不定期进行场景直播,录入课程。同时,优麦科技发布了首款黄色人种皮肤肿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优智AI。据常江介绍,目前平台用户数现已超过3万,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皮肤科医生。
据《中国医生/患者数字化生活报告2018》,42%的医生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医生诊断的辅助工具。
章桦和他的团队同样也主要为医生服务。他们的产品是通过向医院放疗科室、第三方影像与放疗中心提供基于AI的器官自动勾画、靶区勾画、自适应放疗计划、放疗质控等技术工具和云服务平台,帮助肿瘤医生提高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互联网医疗政策的逐渐放开, 玩家们开始构建闭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模式也由轻变重。 以微医的“医-药-保”ACO模式为代表,通过自建互联网医院、对接药店(线下药店和医药电商)、提供健康险,为用户打造一体化的健康医疗服务;另一代表是自建线下全科诊所的丁香园,招募和培养全科医师队伍、对接国家医保和商业保险、线上线下整合医疗服务,打造连锁全科诊所。
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下,哪些企业又能跑在前边呢?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