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汽车董事长陆群:让前途K50这颗子弹飞一会儿
在201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工程师” 陆群 带来了一款纯电动超跑概念车——前途 K50 。
彼时, 前途汽车 顶着“长城华冠全资子公司”的帽子,凭借全新技术及吸睛的外形给消费市场画了一张“大饼”。然而,从2015年至今,这台国内首款纯电超跑在A级车展中停留的时间有点太久了,使得业界对其上市时间的期待值一降再降。
对此,陆群却丝毫不慌。在8月8日前途K50上市发布会结束之后,他以前途董事长的身份接受了包括亿欧汽车在内多家媒体的采访,表示: “48个月是研发一台全新车型必需要的时间,不可能比这更短。”
可坊间对于这一说法似乎并不买账,甚至有传言称前途因融资难题导致延长产品投产时间。作为新造车势力中,唯一一家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前途汽车的财务状况可以说相当透明。而 公司财报显示,其近年收入构成主要来源于汽车设计服务等业务。 相比打造产品及品牌方面的投入,这些从“父亲”那儿传承下来的老手艺就变得有些单薄。
在陆群眼里,这和“亏损”并不算同一个概念。“我们从来没有宣称过前途大规模融了多少钱,但是我们从来也没缺过钱。”他直言, 过去五年间前途汽车投入超过20亿,用来解决建厂、开发平台、产品研发、投产、体验店、资质等一系列工作。 “造车这件事,大家总认为钱很重要,可实际上钱是跟着技术、经营走的。用200亿造车有自己的做法,用20亿造车也有自己的做法,不要攀比。钱没有那么重要。”
说实话,汽车本身就是“大进大出”的产业,一旦进入盈利期就意味着大规模盈利。但谈及这一重要时间节点,陆群却还是希望市场能够多一点耐心。从K50这样一款小众超跑的导入,包括用户对于新的品牌、电动车、电动跑车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前途应该能够比较快地进入有收入的周期,也将会比较早地进入到赢利期。”他颇为自信地承诺道。
至于媒体普遍关心的K50销量预期,陆群始终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在他眼中, 作为前途汽车的首款车型,前途K50最主要的任务是给品牌定调、定位、定空间。 换句话说,前途关心的是K50进入市场能够为后续产品打下怎样的基础,毕竟公司未来还是要逐步切入二三十万、四五十万各级别细分市场。
那么同样需要慢动作的,还有产品的品牌力。陆群认为,真正的品牌是建立连接和认知度。要价68.68万的K50显然不想简单在价格上展开竞争,纵观整个汽车发展史,包括奔驰在内的大量品牌都选择了自上而下发展的路径。“中国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接纳程度,决定了我们当下的时间节点以什么样的产品切入市场。笼统地讲,难度是一样的,你挑容易的干后面难,你先挑难的干后面会容易一点。”
战略打法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回到产品本身,单从如今“过度吸睛”的智能驾驶方面来说,前途K50在友商的宣传映衬之下就显得有些暗淡。其仅仅具备了最基本的“V2V车车通信”系统(仅限于几辆前途K50之间),以及前方碰撞预警、紧急制动预警、交通拥堵预警、变道辅助预警等几项驾驶辅助功能。
对于上述问题,陆群也有自己的看法:“智能汽车一定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 自动驾驶 是基于网联级的,而不是单车的智能。 不是现有的车装上雷达、装上算法就变成了自主的驾驶机器人,这是对智能汽车未来的诋毁。 ”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绝不会成为某个主机厂的竞争优势,只有深度参与制定“中国智能汽车标准”,包括通讯标准、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等,才有可能在下一个智能汽车时代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陆群坦言:“做产品是要有所取舍的。” 虽然K50会不断配备成熟技术,但其终极目标在于驾驶乐趣,而非“从方向盘上解放出来”。 简单来说,K50从价格甚至是性能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但就企业大局观而言,这款产品可能仅仅是其冲破燃油车市场的其中一颗“子弹”。
至于其最后能打到谁,打得疼不疼,还得看这颗子弹能飞多远。
除了此次发布的新产品之外,关于其他方面的规划,陆群也作出了简要回答:
Q:前途苏州工厂的目标产能大概是多少?
A:5万辆。
Q:前途汽车在碳纤维这块有没有考虑给别的品牌做代工?
A:我们当然愿意给别人提供服务。
Q:现阶段“前途驿”并没有大规模铺开,未来前途在销售方面有何规划?
前途汽车是从中心消费城市开始介入的,在上海、苏州先建的品牌旗舰店和直营店和服务中心,但是渠道并不仅限于这些城市,接下来会从1.5线城市向二线城市铺。
此外,我们在北京、上海、成都做体验店。同样除了体验店我们还会建立以销售功能、交车功能、体验功能、试驾功能为核心的店,北京、上海等地的体验店都有详细规划。
我们是以服务为中心的,我们不是靠三里屯的品牌店把所有功能都取代掉了,更不可能线上把线下取代掉了,一定要让消费者有机会体验产品。
Q:在充电问题方面,一些品牌提出了类似换电站的解决方案,前途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
A:前途K50给车主免费提供充电桩安装服务,只要在居住的小区有长期固定的车位就可以进行充电。
关于换电的问题,我只能说对于前途汽车来说,目前为止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持续的技术来实现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充电设施将来很快变得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其实换电的必要性也不太大。
我认为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设施,如果这个事不是社会化的,公共标准的,不是国家统一制式的,我们觉得恐怕就不一定是对的,也未必是一个车企能够承担的。
2018年8月24日,亿欧将在北京举办“ 科技落地 物链未来——GIIS 2018物流产业创新峰会 ”,就传统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物流科技应用场景及实操、物流科技新畅想等议题,携行业人士一同探讨新机遇下物流科技如何更好落地及发展走向。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38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