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文创+分享第6期:如何运营科幻IP,进行影视化改造?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亿欧文创+分享第6期:如何运营科幻IP,进行影视化改造?

“亿欧文创+线上分享”是微信群分享活动,定向邀请扎根于文创行业的一线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在亿欧文创+社群中进行分享,通过征集群友和行业人士的问题,力求分享行业干货。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 竺灿文化 联合创始人 潘海天 (笔名“大角”),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是建筑设计师、著名科幻小说家,代表作为《克隆之城》、《偃师传说》、《大角快跑》等,同时也是九州系列作者之一,五次获得银河奖。

【注】想加入"亿欧·文创资讯分享群"的朋友,可先分享该文章,然后添加本期活动主持人郑依淇的个人微信号"yiky_17",请务必注明“真实姓名-公司-职位”,否则不予通过,感谢理解!


【问题1】先请潘总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一下竺灿文化

大家好!我是潘海天,过期的建筑设计师,写过小说,做过杂志,现在在影视行业创业。

竺灿文化是以剧本内容创作为核心、剧本资源管理为拓展的文化公司。我们的初始成员基本上都是科幻奇幻作家和编辑。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有强大文字创作能力的 影视制作 公司。竺灿文化起于一群科幻奇幻作家、编辑,起于故事,起于梦想,但归于工业化体系流程,归于实体产品,归于现实。

【问题2】竺灿文化的模式是怎么样的?

起初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没太想好模式,只是想利用团队在故事创作上的优势来进入影视的前期策划和剧本创作。

我们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磨练了队伍,得到业界承认后,开始觉得有问题。因为大家都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目前编剧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分配机制,会限定一个本行业的收入天花板。因此,要最终实现一个 IP 的最大价值,还是要切入到制作方面。我们的优势是由前期出发,会在项目中占据一个优势地位,也会在制作和资金方面做投入,成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共同出品人。

而且我们的本意是想要在中国幻想题材特别是科幻题材上有突破,这在单纯的外接项目上是很难实现的。那个时期正好认识了一些合适的战略伙伴,例如国内最大特效公司天工异彩的董事长,还有一些不太追求短期目标的文化投资人。于是我们开始折腾,基本上放弃了外接剧本的活,开始着力于自己的原创作品,大部分是科幻和奇幻故事。也是机缘巧合,科幻题材在随后突然火爆,让我们预先做的一些准备全都发酵起来,也就让我们从前期策划转向深入行业的制作成为可能。

【问题3】据悉竺灿文化已完成A轮融资,不知能否透露在哪些方面进行深耕?

除了团队扩充、必要的战略布局外,目前在自研项目方面的投入比较多。

例如我们收购一家制片公司,完成了一部院线 电影 的制作。目前主要是磨练队伍,今后可能还会在制作方面做更多投入。

【问题4】竺灿文化现在主要在运作哪些项目,后续是否会考虑拓展项目线?

现在运作的有和优酷合作的《九州》系列剧集,预计每季40集,一共有七季故事。

因为是个架空世界,所以不仅仅是故事剧本创作,还包括完整世界观的搭建。目前我们也在和包括WETA、赤雁在内的著名国内外概念设计团队沟通和打磨。

同时我们还在筹划两三个和九州项目类似体量的其他项目。

此外像和《黑客帝国》制片人Andrew Mason合作的三部电影,我们手头购买的一些国内科幻作家最适合改编电影的作品,以及和未来事务管理局筹划的韩松系列作品开发,也在进行中。

竺灿文化目前同时进行的项目有18个,我们公司的编剧人员也就差不多这么多人,精力上还是有点不够用。一方面会继续扩充人员,另一方面我们不介意和其它编剧公司合作来一起完成这些项目。

我们一年自主创作的故事会有3、40个,合适走到影视环节的有10个左右,但是从创意到最终成型的故事,依然会有很大距离。很多故事在没有遇到合适的合作方前,只能先埋着。

【问题5】请问竺灿文化是如何管理 IP,利用 IP 衍生出更多价值的? 

只能说这方面我们也在学习。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所谓IP都还算不上真正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IP。只有通过影视作品放大得到市场承认,拥有了多个市场价值承认的产品才是IP。

所以要实现这一步,首先是筛选机制。只有那种拥有无穷拓展潜力,可以在一个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新故事新内容新项目的创意,才能称为雏形IP。

然后是孵化。也许这个创意目前还不适合当下市场,要通过文字、漫画等其他形式产品锁定用户群,需要时间沉淀和积累故事。

第三步才是通过影视项目来做一次价值放大。目前来看,影视还是IP放大的最好工具。

【问题6】考虑过将竺灿文化现有的奇幻、科幻IP推向游戏行业吗?

我们自己不打算直接投入游戏或者漫画行业。这个行业又是一个深坑,需要专业的人和公司运作。但我们会很重视这块,毕竟游戏的收入模型非常明确。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合作方,但要寻找到那种志同道合,目光长远的合作者,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人。

一个IP的成形,也是不同的产品不断累积加分的过程。不能打消耗战。

【问题7】业内很多人开玩笑说每一年都是中国 科幻电影 的元年,那您是怎么看待科幻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的?

元年这个词可能最早是我说的。2014年在星云奖的一个论坛上,我号称2015年就是科幻电影元年。

这个观点显然错了,过分乐观了。现在看2016年也不是,2017年也难说。

而且我的本意不仅仅是想看到一部爆红的国产科幻电影,也是想看到背后的工业流程变得完整专业有体系。 如果是按这标准,那就差得更远。

但要看到这句话的背景。2014年之前,中国科幻是一个无人问津小众封闭的圈子,偶尔能请到一个二三流的导演参加某些奖的晚会,都会觉得与有荣焉非要塞人一个奖。不少作者觉得自己的作品和影视结缘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有一点儿哪怕是不那么好的机会,他们也愿意一试。

但那个时候我已经算是个影视行业里的人了。我大概知道了电影系统其实对科幻的热情正在起来,一些个体对科幻的热情是超出科幻圈的想象的。

我想提醒那些已经枯守寂寞数十年的科幻作家们要注意这个窗口期,也要做好准备,更多地投入,以专业态度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一份子。从作者转变到编剧是一条很宽的鸿沟,但是我觉得让科幻作家转行做科幻编剧,比一个编剧转成科幻编剧靠谱。因为对科幻的理解是这个行业更缺乏的东西。 一些顺势而起披着科幻皮的咋咋唬唬的产品,更容易浪费行业的资源和信心。

后面的事情,其实大家都清楚。科幻影视这个概念真的火起来了。很多热钱盯着这块,但是产品一直出不来。三体拍完了,但是后期出了很多问题。

不过我还是很乐观。各方面因缘具足,呼之欲出。最重要的是,人气聚拢了,大势所趋。

没有什么是时间解决不了,如果一年不够,那就两年。

2017年不行,那就2018年。

【问题8】您是怎么看待美国和中国在科幻电影IP运营上的差异化?有什么是中国科幻电影可以借鉴的?

说到运营上的不同,主要是票房收入和周边收入比例的区别。可能星战百分之九十的收入都不是靠电影票房,而是靠周边产品。但是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差得太多,除了票房,其他方面的收入都很差。可能有少量儿童动画还可以。

中国科幻电影最应该借鉴的就是这一块。而且科幻题材有天然优势,它毕竟刻画了一个完整新世界,有很多新的形象和新的概念是可以转化成商品的。

不同的周边产品还可以不断完善IP本身的逻辑和故事线,就好像星战里很多情节就是靠游戏和漫画来补充完毕的。《侠盗一号》反而是从这些衍生产品中诞生出来的。

所以科幻电影最终得到了资本的关注和认可,我觉得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点。

【问题9】从国内的票房看,科幻题材电影在中国还是有很大市场的,但为何中国的科幻电影迟迟发展不起来?

这个基本上取决于资方的决策和决心。2013年之前,资方基本上是没有决心也没有信心的。我们那时候有推销过自己的科幻剧本,但是遇到的制片公司都会回复说,之前国内没有类似产品,无法预估后果,所以最终都不会投。但是按照国民人均GDP的说法,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到了8000美元,这个国家的科幻电影一定会出现。这个趋势阻挡不住,市场还是会不断召唤大家。

2013年之后,应该说资方的信心有了。但是下定决心后,方法很重要。市场准备好了,但是从业人员没有准备好。第一波冲上沙滩的都是先烈。

我刚才说过, 这个行业里最缺乏的是对科幻的理解。 哪怕确定了方向是科幻电影,但是科幻的定义是什么呢?有 机器人 、太空战舰、时间旅行的故事就是科幻电影吗?

科幻小说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一个行业外人士拍脑袋想出来的故事,全都被人写过好多次了而且高出不知多少倍。没有读过一千本以上科幻小说,没有办法站到这个题材的巨人肩膀上。哪怕一个再优秀的导演,我觉得也会编出一个烂故事出来。

视效技术方面中国人是没有大问题的,好莱坞很多大片也放到国内来制作了。但是观念和故事之后让人看到的、体会到的东西更加重要。

所以我觉得专业队伍的建立和流程的确立非常重要。而第一步,就是要从故事和剧本开始,不能走偏。还要选择合适的题材介入,不要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一步走到星际史诗级作品。要一步步通过实践去碰撞、成长、试错,找到最适合中国市场的科幻电影之路。

【问题10】科幻题材的影视制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不仅牵涉到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有人才成本、电影工业化的成熟等等,对于漫漫前路,潘总是如何看待的?

是的。除了专业和职业人才的培养外,工业流程和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甚至更重要。一个合适的体系可以让不那么优秀的人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不合适的体系可能只会让几个优秀的人互相打架。我们想从个人创造为主的文学领域闯入到影视行业,也是需要这么一个体系来做转化的。好在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前例。像好莱坞那种流程体系,虽然不能直接运用到国内,但能填补空白的地方非常多。在这个大家都在摸索道路的时候,找到和建立起规则的公司或成最大赢家。

【问题11】中国没有成功的科幻电影,投资人会质疑你或谁可以去做这部科幻电影,我们可以从科幻的技术流程,或通过中外合作去找到投资人的信任方式吗?

我的想法是从小成本重情节的电影切入,一步步走到大投资大制作的片子里。既锻炼队伍也容易说服投资人。当然资本运作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游族第一步选择了三体,现在也不好说从他的利益角度是输是赢,但对作品本身肯定是不合适的。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潘海天;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随意打赏

科幻影视腾讯ip分享品牌ip化6亿美金运营专员6亿美元ip分享影视运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