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中国20年授权即将到期,日系便利店进入卡位战
本文原作者为张思遥,转自公众号第三只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由品牌实验室推荐阅读。
近日,《第三只眼看零售》获悉,全家中国控股方台湾顶新集团与日本FamilyMart株式会社签署的 品牌 授权合约即将到期。双方正在协商后续事宜,其结果将影响开设于大陆地区的2000多家 全家便利店 。
据了解,日本FamilyMart株式会社与顶新集团在2000年前后签署了为期20年的品牌授权合作,共同在台湾、大陆等地区开设全家FamilyMart。此次合约到期后,双方将存在两层关系纠葛。
其一体现在股权投资层面,据公开资料显示,顶新集团持有大陆全家59.65%股权,台湾全家持有大陆全家18.3%股权,其余股权由日本全家、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台湾全家合资成立的FMCH(FamilyMart China Holding)持有。
其二则在于品牌授权方面,这关系到中国全家是继续以“全家FamilyMart”品牌运营,还是更改全新品牌名称后运作。
对于日本FamilyMart与顶新集团来说,一旦新一轮品牌授权合作无法顺利达成,其负面影响更趋明显。若顶新依旧保持其控股权,意味着日本FamilyMart或将失去大陆地区2000多家门店资源,造成其便利店版图缺失。而顶新集团即便拥有大陆全家的实际控制权,如果需要更名运作,在影响品牌形象的同时,不排除将要在未来面对由日本FamilyMart新开授权的“全家便利”。
“这也解释了为何近期关于全家的传闻甚嚣尘上,类似于寻求出售、价格谈判、步调放缓等消息不断传出,根本原因即在于大陆全家的归属权可能变动。尤其是在 罗森 、7-eleven借区域加盟等策略大举扩张之时,全家此次品牌授权变动的可参考性随之放大。”台湾某便利店原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全家目前在大陆开设有2000多家门店,主要为直营模式。虽然从数量上居于罗森、7-eleven之前,但在区域布局上覆盖面相对较窄,门店多位于华东、华中等地。随着罗森、7-eleven不断开拓空白区域,全家能否在大陆地区保持其优势地位,将成为一大问题。
在品牌授权合作方面,包括武汉中百、北京超市发等区域企业均与罗森达成区域授权合作,双方在合约到期后的门店归属问题,或将因日本FamilyMart与顶新集团之间的最终决议而受到关注。类似于罗森授权后开放其鲜食研发等核心技术给到合作方,当品牌授权到期后,如何继续保持罗森的核心竞争力不外泄等问题随之出现。
对此,《第三只眼看零售》向全家方面求证,对方表示,“基于合同保密原则,我们不便就此事回复。”
中国全家增长更胜日本
授权终止或造成左右手互搏
2000年左右,台湾顶新集团拿下日本全家在中国境内的品牌授权,并与其合作开出全家便利店。据知情人士透露,通常日资便利店开放品牌授权的合作年限多为20年,而台湾全家便利母公司满福宝企业有限公司的成立时间为1998年,上海全家便利母公司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于2004年注册成立。以此为依据测算,顶新集团与全家便利的品牌合作授权即将到期。
虽然未来走向存疑,但全家此前在中国便利店市场中的重要站位十分明朗。过去近20年来,它也被国内便利店经营者视为便利店标准化管理的标杆,与罗森、7-eleven共同切分着中高端便利店消费市场的蛋糕。但与后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全家在聚焦区域,提升门店密度上更趋完善。据北京商报统计称,全家便利目前约有2500家门店,其中2000家位于华东区域。这意味着它能够借此摊薄运营成本,从而盈利。
“便利店经营就是在成本与管理间寻求平衡,比如说全家之所以能够在上海等地存活,是因为当地的消费水平能够支撑其相对较高的运营成本。你让美宜佳开到上海,或许就不太能被全家的目标消费者接受。但如果全家下沉到美宜佳所在的市场或商圈,类似于社区店这样日均销售4000左右的点位,基本难以支撑全家八个门店配备一名督导,八名督导配备一名区域经理,八个区域经理配置一个营运经理这样的人力成本。”某本土便利店品牌高管向《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这使得全家在进入大陆市场7年后即实现盈利。时任全家中国大陆总经理薛东都曾对媒体表示,全家在大陆的门店于2008年就已经做到店铺端赚钱,而2012年第三季度便跨过总部费用的损益平衡点,单季获利突破1000万元。考虑到总部费用属于固定成本,门店数增加、平均成本随之降低等因素,全家获利程度将会快速提升。
相比之下,罗森表示有望于2019年盈利,7-eleven则处于亏损阶段,中国全家的经营状况可谓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日本全家于2018年宣布大面积关闭日本国内不盈利店面之后,中国全家在其整体版图中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但是,此次品牌授权合作即将到期,对全家来说将是一次不小的考验。由于顶新集团与日本FamilyMart存在股权合作关系,双方后续是否合作至少需要解决两层问题,由此也使得业界对于全家未来众说纷纭。
若双方继续合作,新一轮品牌授权的价格便成为首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日本FamilyMart当然想要更好的价格,而顶新也有自己的立场,这可能是造成谈判焦灼的核心因素。”
一旦价格谈不拢,中国全家即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被日本FamilyMart回购顶新股权,继续以“全家FamilyMart”品牌运作,这取决于顶新是否放手。另一种则是由顶新保持其控股地位,但不得再使用全家品牌。如此一来,日本FamilyMart既然看中中国市场,必然会寻找新的授权合作对象,使得双方或将在商品、供应链、管理机制等核心竞争力趋同的情况下展开左右手互搏式竞争。
“当时有消息表示,中国全家注册时还申请了另一个品牌名称——全佳,我们也会讨论上海等地的全家是否会变成全佳。”某台湾便利店高管谈起圈内传言时表示。
区域授权助力品牌“快跑”
风险在于丧失核心竞争力
日资便利店品牌开放授权合作,逐渐从合作目的、合作形式等多方面试水调整。随着此次中国全家的品牌合作授权即将到期,一系列可能产生的风险随之浮出水面,并等待相关利益方去验证。结合近年来罗森、7-eleven逐渐开放区域授权,日资便利店的发展模式及竞争格局随之改变。
此前,类似于7-eleven进入台湾、北京,全家进入台湾、上海等区域时采用的合作模式,大体上遵循日本方面开放品牌授权,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这一方面有利于日资便利店进入国内本土市场,在获取本地化资源、沟通政府关系、掌握消费者习惯等方面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也能够获得本地化企业的资本支持。而双方对合资公司注入股权,也相当于为国内本土企业吃下定心丸,能够借助日本便利店技术开拓本地市场。
有本土便利店高管曾表示,“本土的创业型便利店品牌,采用重资产模式运营为什么会出现九死一生的局面。就是因为它们不像7-eleven、全家这样拥有一个富爸爸。”
事实也是如此,7-eleven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已有14年之久,依然处于亏损状态。这对于任何一家本土新兴便利店品牌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翻看7-eleven早期的合作对象也能看出,无一不是大型财团。例如广州 7-Eleven 隶属的华南市场的代理权掌握在香港牛奶集团手中;上海7-Eleven隶属的华东市场跟台湾属于同一个派系,为统一集团所有;北京、天津等华北市场的网点则由日本总公司直接投资。
如果说全家坚持着以提升区域密度的便利店打法,那么罗森、7-eleven便在近年来展开区域扩张,由罗森提出的区域大加盟策略随之出现。
但与全家、7-eleven此前合作不同,罗森大部分是采用品牌输出模式,即向区域零售企业输出品牌、管理技术及相关的供应链支持,从中赚取收益。更重要的是,罗森大概率不会对合作企业注资,这是一种扩张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运作模式。
一位区域便利店企业创始人对此表示,“区域企业愿意合作,基本上是抱着交学费的心态,把你的技术学过来,再伺机自己干。大不了就是换一个招牌,而消费者主要是看重便利店的商品、服务和距离,我只要保持独立后的水平与合作时的标准持平,没有日系品牌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可以看出,类似于7-eleven、罗森这样开放区域授权的做法存在风险。例如罗森一度以鲜食、甜品作为其核心竞争力,在与武汉中百合作后,便指导后者投资建设了中百大厨房。《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中百大厨房也在向一些区域便利店企业提供产品供应,借此利用存量生产力,摊薄运营成本。这意味着,原本独属于罗森的产品资源成为业界有钱就能买到的流通性商品。
更重要的是,日资便利店此前是以精细化管理著称,是一种重后台、相对轻前台的运营模式。但采用品牌输出后,由合作方承担资本投入、人力管理以及现场运营等板块,这相当于逐渐向“轻后台、重前台”转变。
一些便利店从业者对此表示担心,日资便利店是否还能沿袭此前被奉为业界标杆的经营范式?
资本卷土重来
日资便利店走向成疑
进入2019年后,便利店业态出现了一丝头部品牌动作频频、资本方卷土重来的迹象。而7-eleven、全家、罗森先后进入中国,进过十几年发展也陆续走到了占位更迭的分水岭。日资与本土便利店品牌竞争之下,格局又会如何改变?
“便利店业态到现在实际上才迎来健康发展的起跑点,此前都是做局。大资本对小资本做局,诱使他们投资便利店品牌,把这个业态搞热,你看近期投资都是管理千亿资金的大资本。大型连锁便利店品牌对创业型品牌做局,在它们试水之后伺机而动。”一位研究便利店行业的投资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分析称。
这使得当下便利店格局开始出现新趋势:
从投资对象来看,资本仍然重点关注便利店业态,但开始从投资创业型品牌过渡到入手区域龙头型企业。其获利逻辑也从低位入手、以小搏大逐渐转化为稳定持有,多方整合。
例如邻几便利店于4月2日宣布完成3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今日资本领投,老股东源码资本加码跟投。“邻几便利店创始人刘忠建此前操盘过十足便利店,被市场验证过有掌握并使用资本的能力,对于资本来说相对更加稳定。”上述投资人举例称。
这也代表了资本投资便利店的关注点从新概念、新模式聚焦到经营数据、团队是否可靠、产品研发供应等实操层面。刘忠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来邻几考察时,不仅看门店、仓库,更我令我想不到的是她还进了冷库看,而且都看的特仔细。”
在此背景下,当前多个便利店品牌动作频频,最终只有一个目标:做大规模,成为头部企业。例如美宜佳曾在2018年一个月内进入三个市场,意图便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便利店。而最新数据显示,美宜佳拥有门店11000多家,一年净利润在6个亿左右,是本土便利店的标杆企业。
对比来看,日资便利店似乎更倾向于内部比较。比如说罗森中国通过灵活的区域授权加盟机制迅速做大规模,目的也是希望坐上外资三大便利店品牌中的第一把交椅。而7-eleven虽然在北京地区占据优势,全家目前凭借其实现盈利、门店数较多等因素能够保持优势,但放大到全国范围来看,实际上已经处于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包围圈”之内。
随着本土便利店品牌在资本、技术等助力之下提高单店运营水平及供应链能力,再依靠其发源于本土市场的灵活性,未来大概率将会切分日资便利店的目标市场,乃至存量蛋糕。那么,一场后起之秀对于行业标杆的挑战赛随机开打。【完】
如今,“品牌战略”已经上升到至高的层面,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与焦点。“品牌”作为发展的载体,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抓手”,从“中国品牌日”的设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品牌计划”的大力推进、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全球大国正逐步引入到 “发展”的轨道中来。
2019年6月13日,亿欧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品牌新变革峰会即将举办,地点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与更多大咖现场面基共同探讨,期待您的到来!
活动详情请戳“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10”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