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标准,少度量!怎么才算智慧城市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方可的答案显得很实际,“最低也是一个符合 标准 的城市”。他是国家 智慧城市 标准化总体组战略总监,也是山东省科学院新一代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一员,自从2014年第一次接触智慧城市标准化,这位曾经的IBM程序员至今已经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方可很忙碌,几乎每周都要在济南和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一次,他说,标准是政府选择合作企业的尺子,也是企业在甲乙方出现分歧时的评判依据,“现有的标准太少了,我们面临普遍情况是无标准可依。”
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推进过程,标准化的制定亦是如此。2013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正式开始制定国家标准,而后又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标准体系,明确加快制定核心和急需的指标。
2016年,第一项国家标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发布。迄今为止,智慧城市领域立项37项国家标准,已发布18项,除了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涉及顶层设计、数据融合、参考技术、公共信息平台、软件服务预算管理等标准。
尽管如此,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国还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而已制定的标准,缺乏可落地的应用性。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显形,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项目在多年规划之后停摆,盲目照搬,脱离实际,过度追求高新技术和大平台等硬件设施……智慧城市建设困难重重。
规划难,落地更难
去年,武汉经济开发区智慧云平台项目的共建双方陷入了一场官司,承办方武汉智慧科技将牵头建设的微软中国以及其指定IT集成商华盛天成告上法庭,要求后两者返还软件产品和服务购买费用3千余万元。
武汉智慧科技认为,微软中国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及配套方案存在重大瑕疵,设计场景、产品与服务配置和武汉开发区实际需求存在重大偏差,导致最终该项目中微软产品几乎没有使用,Azure公有云使用量至今不到12%。
然而,微软中国则认为,公有云的实际使用量低于预期,是因为武汉智慧科技延迟付款、延迟提供数据中心等致使场景开发测试宫锁延迟造成的。
双方各执一辞,案件仍在审理中。不论从法律角度微软中国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如今的武汉经济开发区智慧云平台项目,很可能烂尾。
智慧城市项目“设计容易、落地难”不只是武汉经济开发区一家面对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重重阻碍。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慧城市发展联盟秘书长郑明媚撰文指出,很多地方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存在盲目照搬、脱离实际的问题。而以企业为主导的设计,往往过度追求新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
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平均得分为57.1分。
同时,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明显。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等影响,东部、南部地区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北方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明显差于南方。
标准是一把尺子
在方可看来,制定标准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是一把尺子,在甲乙双方存在歧义或模糊的地方有标准作为评判。对于政府来说,在选择企业时,有了标准,就有了丈量的尺度。
万碧玉也同样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组织和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有不同理解,切入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标准工作就是要让各方统一认识,规范技术要求,将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固化下来,引导智慧城市建设。
今年,新的一项国家标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将正式实施,方可是这项标准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有业内人士向他提出了质疑,每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需求都不一样,标准会不会框死创新?
不光是针对顶层设计,已经发布的其它33项标准,同样需要面对这样的质疑。一位要求匿名的智慧城市建设方专家认为,一方面,目前智慧城市正在探索期,相关厂商归纳的智慧城市经验不足以反映全貌。
这位专家认为,对比国外城市的标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偏向于评价性通用标准,这与自上而下的制定流程有关。而国外则是特定领域的标准,针对性更强,执行效果更好。不过,中国的一些标准执行差,反倒让城市百花齐放。
方可并不认同这些质疑。他解释到,目前,总体组发布的都是推荐性标准,并不强制执行,目前制定的标准基本都是通用型标准,并不会阻碍创新。就像造一把刀一样,标准只是规定刀的强度、硬度和锋利的程度,但是怎么打磨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
方可认为,应当把标准看作是一条基准线,从标准制定漫长而艰辛的协调过程,就可以看出标准制定的价值。2014年,课题组在第一个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标准制定时,对于哪些指标可以衡量智慧城市,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后来,课题组成员调查了二十多个国家部委对于智慧城市相关要求,得出200多项要求,最后分类、合并、整理,依次和各个部委协商,用了三年时间形成了最终的54个评分项。
最后,全国220个城市通过这个评价体系做了测评。方可强调,测评的结果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制定更实事求是的评价体系指标。
今年4月,新一版评价体系将发布,以后逐年都会有新的改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标准则是一个环形系统,相当于出题,答题,再修正,以标准体系为尺度,可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但是,具体如何提升,这是标准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电信智慧城市总经理张晨认为,标准都是指导性的,具体还要按照实际要求来做。对于一个城市的政府来说,必须要知道自己的优先级,明白通过技术手段优先解决什么问题。
明确需求才能制定可落地的规划,有了标准才能科学地落地规划。这是万碧玉给出的结论:只有统一的标准,才能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应用体系,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根据自身需求来解决问题,一城一策。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