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机的“牌”虽好,但联想会是那个能“打好牌”的“人”吗?
近日,有消息称,Motorola在芝加哥总部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机moto z3,这是全球首款可升级至5G的 智能手机 。moto z3可通过5G模块进入美国无线运营商Verizon的5G网络,与5GMoto MOD TM配对,这也意味着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5G手机问世了,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3G、4G所带来的商业红利还历历在目,而5G更是从概念兴起到现在一直都被广大手机厂商看作兵家必争之地。但如今可能谁也没有料到,率先推出5G手机的会是印象中似乎已经有些没落的 联想 ,那么此次5G手机的率先推出,这会是联想实现触底反弹的契机吗?
战术勤奋难掩战略懒惰:炒概念有一手,但持续性才是关键
是真的抢占先机了还是借势炒概念的营销手段?想必有不少人都会对此次联想推出全球首款5G手机有这样的怀疑。毕竟之前手机在过去几年不乏也与一些先进技术的结合体,例如VR手机,甚至在VR寒冬之后还有不少企业发力这一板块,但如今看来噱头也只能是噱头,而其它类似这样的最终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5G手机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首款5G手机这本身自带营销的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但5G的概念不同于其它那些“空降般”与手机结合的概念不同,它本身其实就如同3G到4G一般的产业升级,而且关于5G基础设施的布局、5G手机的研发本身也是早已开始的事,关于5G的美好蓝图在运营商、手机厂商等多方面的狂轰宣传下已经深入人心,让不少人对5G手机早已翘首以盼。
而且,联想除了手机方面的业务之外,其数据中心业务和“设备+云”业务目前发展尚可,这也为联想带来了不错的增速表现和新可能,而5G时代对于“设备+云”的要求
不过概念虽好,那也得能玩好才行,毕竟在过去的商业活动中,不乏那些手握一手好牌最后却打臭了的人,那么联想会是那个能“打好牌”的“人”吗?
在笔者看来结果恐怕并不理想,贴标签容易,但想贴牢却很难,此次全球首款5G手机的发布,通过以往联想的表现来看,很难让人对其充满期待。
在以往的经验中,炒概念、树标签其实是手机厂商的一贯玩法,比如早期步步的高音乐手机,金立的安全手机,还有现在oppo的拍照、通话时间长,而小米则一直以来都拥有“性价比”的公众认知。这些标签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广大用户的广泛认同,也成为这些厂商手机最大的卖点。
但是提到联想手机,曾经贵为国产手机霸主“中华酷联”之一的品牌却似乎很难让人想到什么非常强烈的品牌标签,这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事实上,联想其实并不是没有包装过概念。就比如前不久推出的第一款区块链手机,借势区块链的热度,只不过联想过往用过的概念都没能成为自己长期的标签,就像区块链手机,区块链本身的噱头大于实用暂且不论,既然已经推出来了就应该好好的推广,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今年三月份才发布,但如今不足半年时间似乎就没了声音。
很多时候,标签就是炒概念,本身的对错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运营,无论之前的全球第一块区块链手机还是之前的一些概念,其实都有可以解释通的优势,只不过联想并没有很好地去经营这些理念。
例如oppo的拍照标签,在确定这一产品卖点之后,选择许多颜值高的代言人,“拍照更清晰”的广告语的狂轰乱炸,各种综艺节目的插播植入,不断给用户重复灌输这一产品理念,这才成就了今天的拍手手机的标签;再比如金立的安全标签,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主打安全这一标签,抛开手机的受欢迎程度和销量先不说,这种对品牌标签的深度经营其实还是不错的。从代言人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例如去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热,很快选择“达康书记”扮演者吴刚作为代言人,“以安全的名义”作为广告词,足以看出金立对“安全”标签的爱惜。
而联想与这些品牌相比,不缺概念和噱头,但这些概念和噱头却始终没有成为自己的标签,归根结底其实就缺少了持续性的布局,给用户不断加深这一概念的印象。就好比打仗,想要胜利需要持续的火力攻击而不是打一枪就跑,联想在标签包装方面就好像后者。
除此之外,一个没有持续性进行的概念,似乎透露给外界的感觉就是企业本身似乎也不认可这个概念,因而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底气,那么既然不认可之前产品推出之前就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考量和调研吗?无形中,这会对品牌带来一定的伤害,或许会给用户一种不靠谱的感觉。因此,就如同那句网络上流行的励志语所说的:“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概念不是随便确定,但企业既然已经定了,就把它做好。对于联想来说,就比如区块链手机,完全可以围绕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去做些文章,毕竟之前由于“炒币”区块链一度被妖魔化,联想如果想尽办法让技术真正放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不失为一种对品牌形象的美化。
因此,此次联想又发布了全球首款5G手机,如果还是以往那般“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那么全球首款5G手机的标签并不能给联想带来什么。当然了,想必5G这一概念不同于其它,联想本身也会无比重视,不过虽然第一部5G手机属于联想,但这是否意味着能成为其“东山再起”的契机呢?
树立5G“标签”绝非易事:第一并不等于万事大吉
5G的重要性溢于言表,各个国家都将其列为发展计划的重要环节,我国也不例外。而对于广大手机厂商来说同样将其列为发展的重要环节。包括苹果、三星、华为等高端品牌,还有小米、vivo等中低端手机厂商都在发力5G技术研究,而中兴在“封杀风波”之前,也将5G视为其弯道超车的契机,市面上不乏宣扬其5G实力的公关稿件。
既然被这么多狼盯着,而联想能够率先推出是否意味着占据明显的优势呢?其他手机厂商,在笔者看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联想要想凭借5G手机的先发优势触底反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1、VR的前车之鉴:避免成为5G技术“早产儿”
2016年VR概念的火爆程度绝对要胜过当前的5G,毕竟在当时作为一门最新的技术,VR的新鲜感、体验感和沉浸感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而当时决定发力VR手机的厂商也不在少数,例如华为、小米,作为国产手机的佼佼者,二者经常被人拿来比较,在VR手机的竞争上一时间也是激烈无比。
然而好景不长,VR元年即寒冬,VR手机的概念也随着遇冷,市场口碑不佳,主流手机厂商基本上都不在把重心放在上面。之后还一直坚持的譬如HTC、保千里等企业到现在也没能期盼到VR手机的“春暖花开”。
而类似于VR这样的,商业需求高于技术转化周期,企业成为技术“早产儿”的例子也太多太多。
5G同样也是如此,目前关于5G的概念已经喊了颇久,这个概念也很热,但这份“热”距离“火爆”还差得远,而关于5G的蓝图本身看起来无比华丽,技术创新比如5G领域,我们能预知的只是行业总有破冰的一天,总有大规模商用的时刻,但是要命的是时间上却并不可期,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因此砸钱成了无休止的一项工程。而且很不排除,如今风靡的5G由于爆发之日的不可期,到最后可能就如同VR、克隆等名噪一时的产业一样,只是虚晃一枪,再度被沉寂。如果不久之后,5G手机的热情褪去,全球首款5G手机的名头也就没什么含金量了。
2、5G时代的“多中心化”特征,手机只是其中的一环
每一次移动通讯技术的升级都预示着巨大的影响。从3G到4G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更多业务和产业。而5G理念更是与智能硬件、 万物互联 等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5G技术的升级相较于4G时代要复杂了太多太多,这其中最明显的一各环节就是手机的“中心”地位可能发生改变。
5G时代有一个很基本的定义那就是万物互联,这也是各种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产品兴起的原因,涉及衣食住行玩等各个领域,那么智能终端多中心化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多,任何一个很平常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5G时代的一个终端,从路由器到音响,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都能引发许多巨头们的注意其实就是如此,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中心地位或许也将出现下降。
因此,苹果公司衍生了诸多智能硬件产品,例如手表、手机、耳机、音箱等;华为也衍生出了路由器、手环等智能产品,并且积极与广大家电厂商展开合作;而小米在智能硬件的布局上更是涉足甚多,包括电视、电风扇。摄像机,甚至电饭煲都有。而联想在当前国内手机市场本就不及这些公司,而在5G的布局上似乎也没有它们那样全面,除了电脑,其它业务发展似乎并不具备优势,如果只是掌握5G手机先发优势的话,并不能保证联想可以率先收割5G时代的商业红利。
3、基于长跑与短跑的辩证关系:5G迭代周期长,早期爆发谨防“后劲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竞争似乎总喜欢抢占“先发优势”,认为唯快不破的武侠世界逻辑在商业社会同样适用。而在过去的很多产业当中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一说法,毕竟下手早,更容易率先占领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但事实上凡事皆有例外,不同产业由于自身产业特征不同其实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而关于从4G到5G的升级其实就并不需要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这其实归结于技术迭代周期长这一特征。
从网络本身来看,2G时代、3G时代再到如今的4G时代,每次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是前几年4G网络高速发展的阶段,3G网络依旧有不少人在用。在基础设施层面上,自2008年4G出现之后,在这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运营商却依旧没有关闭3G、2G网络。而5G时代同理,虽然它代表更快的网速高高品质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4G就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从行业竞争来看,之前的几次移动通讯技术革新,确实引发了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技术迭代一定有第一个推出相应手机的品牌,但我们现在却看到的依旧是手机厂商群雄逐鹿的局面,国产品牌方面,领先的有华为、小米、OPPO、vivo,其它的还有魅族、金立、360、中兴、锤子以及今天讲到的联想等诸多品牌也都能存活下去。而国外的苹果、三星即使如今饱受批评,但其销量依旧不容小觑。并没有因为谁第一个推出3G或者4G手机了,就建立了特别大的优势。
这就像长跑与短跑的辩证关系,短跑的话,需要提高自己的起跑反应,需要一鼓作气建立领先优势。而长跑的的话则不同,在比赛开始时不需要是第一个,只需要做到“不掉队”,合理控制体力分配,这才是获得胜利的关键。 而5G升级迭代的周期过长,明显属于“长跑”,企业只需“不掉队”,然后该发力时就发力即刻。由此可见,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看,即使联想把全球首款5G手机的名号坚持下去,其实这并不能意味着万事大吉。但无论如何,既然已经推出了,就绝对不能在做之前那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事,要尽可能地通过营销等多个手段让这一名号确实产生一定的价值,而不是放任不管。
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回本溯源才是正确的发展姿态
不管怎么说,联想此次推出全球首款5G手机似乎显得有些着急。
但联想的着急我们所有人其实都能理解,当年“中华酷联”的名号就如同武侠世界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是行业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可如今这一组合只剩华为一家依旧领先。自2015年开始,联想的智能手机业务开始出现衰退,2016年销量5070万部,2017年则下降到4970万部,连续下降趋势明显。
而联想的PC端“大本营”,在2017年却也遭受了“滑铁卢”,被惠普“后来者居上”实现赶超,不过这方面联想依旧领先而且于今天我们讨论的5G话题联系不大,在此就不多作陈述,不过正是由于PC端和移动端双双受戳的今天,联想也太渴望能够重现实现往日的辉煌。
事实上,对于一些成立许久的大企业来说,当前的风口没有抓住或者占据好的位置,总是会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无论是从股市的角度、营销的角度、还是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首选。
例如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关于“百度掉队”的说法广为流传。因此,对于百度来说,“all in AI”也就成了必然,而李彦宏更是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就一直都在强调“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是 人工智能 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创业已经结束了”等之类的话术,甚至违章驾驶无人车为自家人工智能技术站台。
联想其实也类似,4G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现在,联想已然从早期的主角之一降为配角,因此更多的需要用对未来的押注和布局来提高市场、舆论对联想的信心,除了人工智能以外,5G同样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率先推出5G手机同时也是向市场“秀肌肉”的过程,向外界传达出联想在5G方面走在行业前面的声音,因而看似有些着急地推出5G手机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第一款5G手机的营销价值其实高于商业价值,联想要想真的重回行业“C位”押注未来是一方面,但过去一段时间造成联想手机销量衰退的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总结是一种智慧,只有学会总结和吸取教训,联想未来在5G的角逐中才不至于栽在同一个坑上。
联想手机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出在管理方面而不是产品本身,这也是很多人一直都看好联想手机业务的原因,毕竟管理上的问题终归会有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是因为产品方面的问题那就谁也救不了。
经常有人批评联想手机在创新喜欢剑走偏锋,搞“小聪明”,但市场上其它玩家主流形式却总是有些反应迟钝。就比如去年流行的全面屏手机,联想在其它玩家都已经厮杀半天过后才推出自己的第一款全面屏手机,而且还是低端的全面屏手机,本身就已经落后了,而且还推出这样一款低端机,联想的这一做法着实有些“非主流”。
事实上,战略上的反应迟钝其实也是管理方面问题的表现。联想对智能手机业务的人事调整真的有些过于频繁,从2015年开始,刘军、陈旭东、常程、乔健……负责人不同,发展战略和重心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负责人的频繁更换很容易导致战略执行的不彻底,这也反映出联想内部对短期KPI的追逐更胜于长期战略的正确性与否,这对于当前主流公司的发展原则其实是相悖的,这也是成立时间较长的大公司特有的问题。而且,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容易使得负责人畏手畏脚,在创新方面不敢过多的展开尝试,无法快速应对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和极度紧张的产品周期压力。在这一方面,联想其实同三星蛮像的,三星更夸张,家族企业更容易出现管理问题,因此三星在中国市场方面采取扁平化等一系列举措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思路。只可惜,之前的三星在产品上有“前科”,这也使得看似不错的改革措施却很难出现明显的效果。而联想不同,作为“老字号”国产品牌,联想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实力还是可以的,只要真正解决好一直以来的管理问题,5G时代再紧跟步伐“不掉队”,那么重回巅峰也是未尝不可能的事。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 “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 ,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64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IT范儿;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