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估值持续折让?软银拟考虑集团私有化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股权估值持续折让?软银拟考虑集团私有化

9月14日消息,NVIDIA( 英伟达 )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3.2亿元)的价格收购 软银 集团旗下半导体设计公司 ARM 。本次交易金额高达400亿美元,这将成为世界芯片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 

知情人士透露,软银在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资产处置后,正寻求重新定义其战略。促使软银高管讨论讨论 私有化 的因素是,与其持股公司的估值相比,软银1150亿美元的股权估值持续存在折让。即便在执行旨在缩小这一差距的资产出售计划之后,这种折让仍在继续。

软银集团,在1981年由孙正义在日本创立,于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综合性的风险投资公司。主要致力IT产业的投资,包括网络和电信。软银在全球投资过的公司已超过600家,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 IT公司拥有多数股份。 

但近年来,由于包括WeWork、Uber等投资上的巨幅亏损,软银的财务状况恶化。最近有媒体报道称,软银的股票价值因大规模购入科技巨头公司的股票而缩水,而这些科技巨头公司在9月初的股价大幅下跌。 

软银目前还在寻求更多现金来帮助它通过愿景基金投资的初创公司,其中很多公司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随后的隔离封锁而陷入困境。2020年夏,软银宣布出售了多达210亿美元其所持有的T-Mobile股票。

知情人士称,借着此次收购的契机,软银高管已经 重启了将集团进行私有化收购的讨论

但软银内部对管理层收购的反对十分强烈。因为在日本,一家上市公司往往能够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软银作为日经225指数权重股,一旦退市,日股将因此遭受沉重打击。

软银自2016年推出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以来,对其长期商业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改变,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运营业务,而是日益转型为投资者和资管公司。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软银上月买入几十亿美元的美股龙头科技股看涨期权,押注至少未来十年这些科技巨头的股价还会上涨,而这些交易目前给软银带来了约40亿美元的浮盈。

因“吞下”的期权规模太大,媒体将软银的这些期权为“纳斯达克鲸”,并称其规模还可能继续扩大,“鲸还在饥饿”。

但软银成为“美股鲸”的行为已经普遍引起了散户投资者的不安。投资者认为作为一家企业的软银,行为却越来越像对冲基金。

有基金经理表示,面对软银投资策略的最新转变,占软银股东三成的散户投资者反应相当消极,他们担心衍生品交易将再次带来重大损失。 

大笔押注美股科技股,以及此次英伟达对ARM的收购等 一系列大规模资产处置措施 ,增加了软银私有化的吸引力,但其未来的战略走向仍需进一步关注。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李晨怡。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