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贸易壁垒下,安防行业正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转载自CPS中安网。亿欧智慧城市对文章进行二次编辑,供读者参考。
贸易壁垒一直在全球化市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其壁垒频震尤其频繁,各种贸易壁垒的新特点新形势不绝于耳。中美贸易战,中兴事件、华为事件已经成为了街头巷尾的头条热点。
对此,我们从四个维度来观察下,过去一年的贸易壁垒在安防行业体现出哪些新特点?
第一个新特点:贸易壁垒的筑墙手法呈现点线面体的构建,影响面形成快速,对科技创新的杀伤力荡涤多个行业。
往常的贸易壁垒主要分布到关税、反倾销、技术受限输出、专利问题等局部问题。一般难以形成较大条块行业覆盖且有其在时间空间影响面的有限,对安防行业冲击也比较有限。
这一次新的贸易壁垒以国家安全的反恐调查为切入点、以关税核验处罚为日常手段,以典型企业的违反禁令作为前站试探,以知识产权和安防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关闭封锁为杀手锏,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型绞杀。
在手法上,快准狠,在效果上造成了新型技术封闭主义抬头,甚至造成部分国家的国际市场的相关禁令,以美国的保护创新之名,打压封锁中国的创新之实。
这个新手段落实在安防行业中充分利用了中国国情,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全方位下毒,扼杀创新之毒首先瞄准的就是以独角兽企业为主的AI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芯片禁售限售、做空区块链比特币等方式,将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以量提质的这样的行业企业进行了断崖式创新扼杀。
扼杀创新之毒其次撒在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封锁上,外交出入境手段对中国科学家、留学生甚至华为高管实时跨境指控、签证审查、提高创新人才成本。
这使得直接影响到行业相关监管部门无法快速灵活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利于工信部、外交部、国家专利局、公安部、教育部等部门应对贸易壁垒协同抵御反击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时间窗口,钻空子做文章,其心可诛。
第二个新特点:技术壁垒的构建更精准。
安防行业发展至今不容易,中国的市场成为了最大的安防市场。 中国的政策导引下制定的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建设工程,如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工程建设关系到公共安全、行业效率、民生服务。
由此也造就了中国的安防行业蓬勃发展,有了项目的载体,安防企业才能从初试技术,到模式创新,从深耕行业,到技术创新。
在我们厚积薄发开始逐步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中参与进来的时候,例如5G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芯片、人脸识别算法等。贸易壁垒高墙对面的那些国家为了其所谓的某国优先策略,在自身制度无法解决、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转移国内矛盾,积极扼杀创新,技术上实行高中低降维打击。
基础核心技术层面,芯片技术控制ARM架构授权,撕毁技术合作商业合同违反契约精神,禁售芯片设计光刻设备机床、软件操作系统层面实行区别定价,坐地起价,控制操作系统核心研究的输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方面重要依赖的开源社区也通过商业并购、修改开源协议等,对国内安防区别对待,拖慢创新步伐,扯后腿。
工业级处理器、控制器、CMOS感光元件等安防必备设备,连同日本、韩国等优势企业进行联合涨价,拉起高通等公司做空芯片交叉专利授权进行限售禁售。
第三个新特点:以往的贸易壁垒是单独的国家层面,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全球化市场的优势行业,现在安防企业全球前列的都是中国公司,安防行业俨然已经是中国先进行业的典范,现在的贸易壁垒定向制导中国的这些企业。
针对华为、中兴、海康、大华等企业发展策略进行全息研判,以列入出口全球黑名单、供应链零部件禁售等龌龊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手术刀式裁剪,剪掉企业的创新业务发展之路,造成许多西方一丘之貉的国家直接对这些企业关闭本国市场,这个新特点很有策略。
首先,打击面是企业层面。国家政府难以有针对性的反制,并以WTO的游戏规则来制约政府无法介入企业维权事务,人为的国家与企业进行隔离。
其次,打击面针对的都是中国创新优势企业,以庖丁解牛方式来击节打散政府的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造成目标市场被动缩小,无法串联形成合力的购买力。
第四个新特点:不断的以人权以隐私来攻击我国安防政策和市场,严重削弱我国安防市场中的多维数据感知采集的人权要素,喧嚣中国的人脸识别采集泄露个人隐私,安防行业的人防、技防、物防和联防措施手段的专政性。
这一招看似杀伤力不大,但实际上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国家,甚至非洲国家、西方社会对我们的安防企业产生错误认识,产生成见,形成新的区域壁垒,正可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流毒不清,鲁难未已。
新的贸易壁垒下,带给安防企业的影响
那么,对安防企业已经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作为企业,是以合法依规盈利为目的的,直接影响是盈利能力的减弱,特别是国际市场。
原材料物料成本和BOM结构性成本在贸易壁垒下造成人为增加,上游基础芯片企业由于禁售限售配额等壁垒影响,导致正常供应出现断货延期、而部分不齿企业进行非法囤积、坐地起价、捂盘惜售、低质高价、投机倒把,严重影响到了造价成本,成本上升,市场不稳定,国际市场缩小,自然利润下降,严重伤害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个维度是创新。
基于以上新形势、新特点,安防行业的创新影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2017年国家科技部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的上榜企业名单中,已经有很多企业由于贸易壁垒无法正常运营,创新枯竭,创新力不足或减弱,高端技术人才流动性停滞,甚至有的科技独角兽企业倒闭,这都影响到了安防行业市场的创新。
截至发稿日, 盈利同比增幅超过20%以上的安防企业数字显著变少,也就是说赚钱的安防企业、集成商也变少了很多,单体项目净利润也同比减少,在如此创新的大形势下,每一个安防企业都要思考如何转型,如何过冬。
第三个维度是市场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有大概30%的安防行业上市公司,在新贸易壁垒建成前,都有明确的海外市场发展计划和措施,有的企业已经先一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相关市场部署。
但随着新的贸易壁垒的逐步加剧,大部分走出去了的企业都比较艰难,有的已经回来了,有的已经失去了国际市场,有的只能通过做集成、做工程来维系,无法充分利用产品转型和创新技术产品来占据市场。
笔者认为,以上三个维度未必不是好事情,中国人看问题都看长远,福祸双栖,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
首先,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其次,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然后,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
最后,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还不够,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要增强“四个自信”,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的贸易壁垒下,我国安企对外贸易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作为一名安防从业人员,面对企业对外贸易的时候,切身体会到风险和挑战或许能够以管窥豹可见一斑。
首先是要尊重且重视合规性,这不单单指国内企业的通常管理做法的合规,更是要花时间虚心学习诸如企业内控塞班斯法案SOX等对外贸易的风险控制,避免低级错误,避免自欺欺人的套路。
其次要尊重知识产权,特别是安防企业的产品、设备、解决方案、宣传材料等严格检查知识产权问题,不侵权,严格遵守开源许可,严格检查源代码、组件、算法、字体、专利、论文等关联性基础知识产权问题。
最后,是将合规放在创新并列的位置。在对外贸易方面,以安防产业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例,他们在2017年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30%和36%的,其中对北美销售营收占比约为8%和5%。如若美国提高关税,虽然会有潜在影响,但简单测算可知道对利润影响非常小。
另外,海康、大华近年来在产品的技术、性价比等方面已逐渐将海外竞争对手甩开,如同此前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统治力和快速扩张进程一样,各种阻挠措施难以影响行业的长线产业转移趋势。
贸易保护是企业开拓海外业务的常态风险因素,税改、贸易保护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竞选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初,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新政所主张的加息、减税、禁售等措施也曾经引起过出口产业的骚动,不过对于中国厂商而言,这些政策的变动如同汇率波动一样被看作是开拓海外业务过程中的常态风险因素之一。
在对待国际间的贸易保护风险因素这件事上,多家安防企业的态度都比较淡定,他们普遍认为国际经济环境只是一个客观因素,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多在于企业本身的实力,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用户的需求,是否拥有领先其他竞争对手的品牌价值,这点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安防市场良好的发展形势也让诸多安防企业对产业未来发展平添了底气和自信。
当前中国安防产业稳中向好,本土需求放量、龙头国际化、行业智能化三驾马车将推动行业整体的高速增长。
其中,国内市场空间依旧广阔,新的市场需求在不断释放,继平安城市、智慧城市之后,“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市场正在迅速放开。
“雪亮工程”于2月13日首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平安乡村规划进一步提速,千亿级的农村安防市场将在未来2-3年内加速落地;中国“天网”工程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警务预测多次被国外媒体提及,中国也被公认为世界最安全的国家。
而“安全感”背后所涉及到的科技感十足的人脸识别与追踪等相关技术应用,也正是当前中国智能安防产业的真实写照。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警务实战守护国家安全方面,中国安防已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这也将成为中国安防在国际市场上新的名片。
尽管此次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企图限制中国高端科技制造的发展,但这对于手握硬牌的中国安防企业来说,影响并不会太大。
贸易战将推动国产化加速,无论后续如何,中国政府将会更加注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由此可以预见,国产化将加速。贸易战后,国家势必大力发展受制于人的核心技术领域,快速突破,在政策将给予最大化的支持。
比如:人工智能、芯片、操作系统、系统软件、集成电路、基础零部件、半导体设计及制造、高端显示、卫星导航等,安防行业在贸易壁垒下将越来越强调“自主可控”;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将会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强调自研、自产、自建、自控,为国家安全构建万无一失的防线。
安防行业中不乏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向高度一致的公司,潜力巨大。不仅战略一致,而且自身底子好,具备较强技术储备,较强人才储备,掌握核心技术,这类本土中国公司,未来将被市场看好。
新的贸易壁垒下,安企应对策略及方法
虽然贸易壁垒仍然是未来市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但在东南亚、南美、俄罗斯等市场的开拓上,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安防企业共识。尤其是这些地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零售、智慧楼宇等项目方兴未艾,同时民用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中国品牌拓展市场版图的最佳沃土。
客户、渠道、物流、售后等问题曾经是中国安企的难题,但随着海外市场让企业营收增长实现高效率增长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成立供应中心的方式,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全球产品交付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能力。
同时,在全球营销网络上,企业在提升海外子公司的本地化运营和服务能力,优化营收等举措上也做出相应的挑整,进一步降低运营的成本。
因此,即使目前贸易摩擦的影响,但相比国内接近饱和的竞争环境,积极推进海外政策仍会是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
另外,安防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国家走出去战略,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最新动态,抓住更好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IT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充分融合,在越来越开放的体系下,原本传统与封闭的行业也逐步走向开放,拥抱生态环境,安防行业便是其中之一。
也许在去年,还有人对生态的体系架构或产业链闭环的模式的理解仍然未透彻,但在今年,行业内有人工智能技术实力的公司已经纷纷开放技术,搭建技术平台构建智能生态圈,同时也让缺乏研发能力的企业,依靠这些平台快速转型为安防人工智能企业。
笔者认为,行业掀起的构建平台和生态圈,完成闭环的热潮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是安防市场用户不集中、产品应用分散、客户定制化多,要真正满足客户碎片化的需求开发响应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设,困难重重。尤其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其能衍生的价值及影响力将远超于过去的网络化、IT化、“云”化等时代,但多数的企业受限于技术能力和范围的限制,仅仅只能提供碎片化的解决方案。
二是随着技术的融合,安防与其他行业的界限正在模糊,市场也出现了领先算法厂商、专注行业的应用厂商,这些新角色打破了传统由一个厂商提供解决方案的局面,同时也在催生各种类型的生态合作伙伴的诞生。
目前的生态与平台建设,对于小企业或创业公司而言,能在初期带来明显的效益提升,但如果只停滞在当前的算法及应用上,这些企业被取代的可能性也非常高。
对于平台与生态的主导企业而言,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护城河”,应对产业新的挑战者,从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到系统化的转型,真正提升集成交付、商业咨询、行业赋能能力。
因此平台的开放性程度,也将是生态间竞争以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目前的市场接受程度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这样的做法。如果所有的厂商提供从应用到终端的服务,对于用户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如因系统不开放,用户需要新的业务解决方案,能否实现都会与该厂商的能力直接挂钩;但如果是全开放的模块,便能很好避免这样的问题,因为用户自己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应用开发商,从而避免被一家企业漫天要价。
2018年,迷茫是安防业内大部分企业的真实写照,但只要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便值得褒奖,毕竟当前选择的方向是对的,企业仍然在行业发展的规律及逻辑上运转着。
2019年,市场环境也许会进一步严峻,毕竟这场AI赋能的战争,较量的是平台、技术、场景、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
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中国安防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老牌安企佳都科技便是其中一员。
目前,佳都科技正在强化自主可控,大力发展城市信息模型实景融合技术平台打造智慧城市通用市场产品线。
以数字孪生为产品方向,结合其产品线的大局观来看,以LI位置智能+AI人工智能为核心基础的“明毅”产品线和其他“蜂巢”“觅影”“明镜”产品线,共同落地数字平行世界为体,全息孪生城市为用。通过构建统一中台、面向智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数字孪生是指通过对物理世界的人、物、事件等所有要素数字化,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对应的“虚拟世界”,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数字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格局。
城市信息模型(CIM)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
从范围上讲,是大场景的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物联网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从技术上讲是数字孪生+BIM。
在制造领域中,比如飞机、大轮船、高铁等,都用到了数字孪生,它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物理和信息的模型,在虚拟空间里面不断地去对模型进行优化和迭代。
从实物产品来讲,原本是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原型产品,进行不断的测试和验证。现在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后,可以在软件里面就不断地优化、测试和验证,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提高了效率。雄安新区也采用了这种建设模式。
基于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法论,主要有三方面优点。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遵循大视野、凸重点、重实效的原则。
二是数据驱动,即城市数据的集成与动态分析,例如动态收集、整合共享、挖掘分析空间尺度的GIS数据、建筑尺度的BIM数据、城市运行数据、人口数据等各维度、各尺度的城市数据,通过将静态、物质性、阶段性的智慧城市提升为动态、人本、全周期的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是注重多方协同,通过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交互参与,改变政府主导的单一建设模式。CIM的建设主要是要将GIS、BIM、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做好集成。特别是当前BIM数据库,GIS数据库已经到比较成熟的阶段,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日益深化,CIM建设已不存在技术障碍。
这也符合佳都科技积累的多源时空大数据感知+空间数据挖掘+空间优化计算=智能城市元素数据库的基本方面。
新的贸易壁垒下,有挑战就一定有新的机会,技术壁垒打压出自主可控国产化,禁售限售打压出工程创新。
笔者相信,无论是看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期繁华,还是看待市场风云突变的历史客观规律,我们安防行业只要苦心孤诣,潜心以客户价值为中心,归零再出发,换赛道,慢慢打磨我们的核心技术,拒绝运动式创新,拒绝伪创新,那么贸易的壁垒高墙一定像柏林墙一样,会被人民的创新力群力推倒,进步的历史会让其贸易壁垒的高强崩塌。
发展原创,鼓励原创,方向正确,何惧路远?慢一点又何妨,发展是永久的主题,在正确的道路上慢就是快。
编辑:李腾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