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模式扎根社区有些难,线下至关重要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晚上8点,海淀彰化路仍然热闹非常,街面上不同菜系的餐馆里都坐满了顾客,水果超市的结账台前也排起了长队……而这热闹却与琳菲(化名)无关。她所在的那家顺丰嘿客O2O体验店运营已近3个月了,虽然偶有路人匆匆向店内一瞥,但多数时间店内都没有顾客,这一天也不例外,店里只接到一个O2O订单。看着店内林立的商品二维码,琳菲有点闹不清,为何顺丰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在社区中开设这样一家O2O体验店?然而,不管琳菲是否理解,截至目前,顺丰已在北京开出了50多家嘿客体验店。

社区001、爱鲜蜂、饿了么、小区无忧、叮咚小区、e家洁、顺丰 嘿客 、京东快点、收货宝、彩生活……似乎就在那么一瞬间,我们生活的社区中突然冒出各种各样的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不管是买菜、买米还是找保洁、洗衣服,似乎都能通过这些看似时髦的社区O2O解决,然而它们的经营状况到底怎么样?已实现盈利了吗?

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高企的成本、模糊的盈利方式、缺乏统一的服务,让大多数社区O2O依旧“飘在空中”,不太“接地气”,尚难以真正扎入社区的土壤中。

社区O2O 商家五花八门

说起社区O2O目前的状况,亿欧网创始人、资深O2O分析师黄渊普用“冰火交融”来总结。

黄渊普对记者说,之所以说“冰”是因为不少社区O2O目前面临极大困境,例如,此前获得1亿元投资的社区信息类O2O叮咚小区刚刚撤掉北京的办公室,把自己的业务缩回上海。而“火”的例子也有不少,例如,就在半个月前,小区无忧和爱鲜蜂分别宣布获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

收缩与扩张、关门与融资,在黄渊普眼中,社区O2O的世界正处于混战。“究竟有多少社区O2O企业,恐怕谁也不知道。”他介绍,眼下社区O2O大致可以分成电商型、平台型和垂直型三类,电商型代表如社区001、爱鲜蜂、饿了么等;平台型代表如小区无忧、叮咚小区等;垂直型代表如e家洁、云家政、收货宝等。而若以涉及行业划分,则有物流配送、生鲜食品、外卖服务、家政、洗衣、生活服务信息、在线教育等十几个不同行业,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而这些社区O2O背后的投资来源更是复杂,社区001由知名大V薛蛮子领投,e家洁的主要投资方是盛大腾讯、生活半径由戈壁创投注资……不但互联网大佬、职业风投追逐,就连传统的物业、房地产和快递公司也参与其中,例如,花样年集团今年推出了“彩生活”,顺丰则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布局嘿客。不管怎么说,“不差钱”成了O2O行业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吸引鲨鱼的一定是血腥味,吸引资本的则一定是“市场前景”。黄渊普向记者表示,虽然没有人能说清社区O2O这个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一片光明”却是不少商家的共同看法,就连刚刚在美国成功“圈钱”的马云也曾公开表示:“生活服务类电商如同早上五六点的太阳,将来做起来的希望绝不低于制造业和零售业。”

“饼很大”但暂难以入口

然而,引得众多资本押注的社区O2O到底经营状况如何?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市场的大饼已经画出来,但众多社区O2O企业却难以将其真正吞入口中。

顺丰的“嘿客”因为具有实体门店,一度被认为是最具可能盈利的社区O2O企业,然而其在北京市场却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记者走访了本市10余家社区嘿客门店,其中多数门店日接待客户数不足百人,日订单量不足10单,即使其店内增加了代缴水电费等多种功能,客流量依旧难以快速增长。而在市区五环路内开设一个平均面积超过30平方米的门店并维持其运转,顺丰嘿客单店每月的固定投入要超过5万元,眼下根本难以做到收支平衡。

入不敷出的并非只有“嘿客”,部分主打“轻电商”的O2O企业也同样难以盈利,以社区001为例,目前每个片区至少要雇佣7人以上的送货团队,7个员工每月仅人力成本支出就在35000元,以其一单收取6元送货费用算,其一天要送200单左右才能收回人力成本,而在采访中,社区001的不少送货人员都向记者证实,目前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日送货量。

同样,主打家政、洗衣等服务的社区O2O企业也处于“烧钱”状态,荣昌洗衣在线上的接单量还不足其总量的十分之一,主打送餐服务的到家美食汇、生活半径也同样面临着“好天气无人点单,雨雪天送不过来”的尴尬局面。

“O2O的饼很大,但要真正吃到嘴里还需要时间。”社区001创始人、CEO邵元元对记者说,目前社区O2O这么火,其中不乏“追逐概念”的原因,而如果只靠“烧钱”圈地根本难以做到盈利。重要的还是企业模式的创新和用户的培养,而这还需要时间。

有人用“小生意,大前景”来形容与社区居民吃喝拉撒相关的生意,但要从中赚钱并不容易。“这种服务都是微利的,在短时间内,要实现盈利不现实。”邵元元说。

专家说法: 线下服务对O2O至关重要

除了“时间”,或许社区O2O也需要明确的盈利模式和服务标准。

“社区O2O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商品。”在互联网专家姜奇平看来,社区O2O解决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其中心是通过优质服务,将好的商品带给消费者。不少新成立的社区O2O企业往往只是注重“工具标准化”,忽视了服务标准化,而在中国市场,普通消费者关注的并不是通过电脑手机买东西还是自己下楼买东西,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在线上找到便宜的商品,并在线下得到优质的服务,比如商家是否能及时将商品送到自己家里,以及产品售后服务如何。

姜奇平表示,尽管社区O2O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但并不意味着公司经营就能水到渠成。融资在社区O2O行业中并不算最重要的一环。眼下,尽管概念火热,但大部分O2O创业企业还没有寻找到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整个行业还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盲目扩张,而忽视线下服务的品质。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