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路焦虑,一路狂奔丨亿欧观点
苏州 ,最早是我国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首都,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作为非省会或直辖市城市中的领头羊,苏州背靠上海,拥有全国排名第6的GDP,同时亦是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占了江苏鳌头。
2019年 9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了2019年度《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报告从城市安稳程度、医疗服务状况、城市文化与环境、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层面进行考量,苏州市蝉联成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再次超越北上广。
起跳的资金池-对外开放
自晋代衣冠南渡与南北朝经济重心的南移,苏州城生生不息,甚至有了“人间天堂”的美誉。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江浙一带产生,其中以苏州一带的丝织业为最。
此时,苏州商业发展昌盛,城市空间结构也臻于完善,“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 灿若云锦。”,而后一段时间其工业贸易地位雄踞东亚之冠,同北京合称为“双城”。
改革开放后,苏州依托区位优势和上海浦东开发的契机,大力吸引外资和台资入驻,工业和 制造业 得到迅速发展。
1985年,苏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地区。1994年2月,中新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园区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为制造业支柱,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航空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同年11月,三星电子落户园区,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第一家外资企业。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转移,苏州的重心从发展乡镇工业的“农转工”过渡到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转外”上。
2019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190.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占全省比重50.7%,外贸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甚至超过了传统外贸大市广州,仅次于上海、深圳、北京,位列第四位。
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在今年苏州一会上指出,将通过五个“开放+”,让未来的“苏州超级列车”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确保今年GDP突破两万亿大关、两年高新技术企业破万家、三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200亿美元,发展质量早日跻身全球城市行列。
互联网荒漠下的制造业强市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江苏省的苏州市GDP继续排在省内第一名,总值达到了19235.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638.33亿元,距两万亿的目标似乎仅 一步之遥 。
其实早在2011年,苏州GDP就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第六个"万亿俱乐部"成员,排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之后。但从增速来看,苏州经济增长速度在近两年有所放缓,原因与其 对外资过于依赖 相关。
从数据上看,过去20年,苏州外贸依存度始终超100%。由于滞效性,18年的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延迟到19年集中爆发。
2019年,苏州GDP增速仅为3.4%,同比下降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592亿元,其中外贸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40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60.8%。由此可见,苏州工业及其依赖外资。
从数据上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均呈现出“三二一”态势,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16年后超过了50%。但此后第三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同期第二产业份额逐年提高,反映出工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苏州共有26家企业入围,上榜企业数量仅次于深圳和杭州,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
值得一提的还有苏州工业园区。据官方资料显示,占地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了8万多家企业,其中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多个,“国字号”科研院所12家。截至2019年底,园区累计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35家,其中A股上市26家,境外上市9家;新增外资项目422个,新认定国家高新企业数量增长近50%。
当然,苏州制造业发展强盛的原因离不开上海的资源外溢。但上海是区域性中心特大城市,聚集商业金融服务等各种中心功能,汇集了几乎所有大公司总部。在旁边大哥的光环下,宛如金融证券和高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想在苏州发展,似乎有点难度。
举个简单例子,苏州从未培育过一家互联网独角兽。虽说有华为、阿里巴巴、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入驻了苏州,但放的其实都不是核心业务。
另一方面,苏州虽然目前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开始呈现人才缺乏态势。
2019年,苏州常住人口为1075万,仅比上年增长0.3%。而在2018年, 苏州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突破185万,人口老龄化率为17.25%。按照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传统划分标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苏州即将成为中度老龄化城市。
而从苏州本地教育水平来看,其高等教育也相对落后,目前仅有一所“211工程”院校——苏州大学。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人才吸引力报告》,2019年三季度人才需求量最大的50个城市白领平均招聘月薪为8325元,苏州的平均薪资仅为7327元;在人才吸引力指数方面,苏州连前15名都未能挤入。
如今的苏州,或许需要找到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砝码,加大投资和创新力度,积极将人才引进并留下。毕竟以“围绕上海做配套”的工厂模式带动经济发展始终不是长久之际,苏州需要跑起来了。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