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邦银行行长程峰:构建基于“交易信用”的智能风控体系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众邦银行行长程峰:构建基于“交易信用”的智能风控体系

2019年7月9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生物识别、 人工智能 等技术,与核心企业等合作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完善 风控 技术和模型,创新发展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在线审批和放款,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2019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 金融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指导意见到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不断强调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压降服务成本,是银行从业者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小银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过去几年随着消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企业得以利用海量的消费、社交、行为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建模、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个人用户进行风险识别和定价,进而针对个人用户开展纯信用、纯线上、机器审批、随借随还的消费信贷服务,在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促进 消费升级 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加快了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供应链领域也呈现出类似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字化特征,这为中小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构建产融共生的生态体系创造新的风控模型,为小微企业提供高可得、广覆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创造了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

作为湖北省首家民营银行,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 众邦银行 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格局,在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从零开始搭建全行的科技体系、风控体系和运营体系,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将众邦银行建成一家由金融科技驱动的互联网交易银行。在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条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焦产业 服务小微

根据《中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4.9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不仅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产业和金融的最佳结合点。根据以往经验,小微企业一般都是依托供应链围绕核心大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融资需求来自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因此供应链金融也自然适配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顶层设计。

相对于主流大银行,中小银行不具备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很难照搬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唯有依托业已成型的产业互联网及其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模式创新,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围绕产业生态圈打造线上化、数字化、批量化、智能化的新型“N+1+N”信用融资模式,进行产融共生的一体化合作,才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的效率、扩大服务范围、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相关产业的良性运转和实体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内资本广泛布局产业互联网,在众多垂直产业搭建并运营起专业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例如涉及农产品采销的中农网、涉及钢材采购的卓钢链等。可以说产业互联网广泛布局和供应链小微企业的深度参与,为中小银行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留出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模式创新的条件。建设以全新模式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的互联网交易银行正当其时。

科技引领 机制创新

以金融科技为抓手,依托产业互联网做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是简单地将银行线下业务搬到线上或者将服务消费互联网的模式复制到产业互联网,而是从一开始就基于互联网交易银行定位,进行金融科技的全面建设和布局。

首先,要服务好产业互联网上的供应链小微企业,实现有交易的地方就有银行服务的目标,就必须要将银行服务嵌入到整个供应链的交易场景中 。这就要求银行摒弃传统IOE架构方式,搭建“传统核心+互联网核心”的双核心科技系统,并通过B2B2C(供应商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开放服务模式,在保障各方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完整的金融服务能力无缝融入交易场景中,通过第5代超文本标记语言(H5)、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等应用形态实现银行金融服务“即插即用”,快速赋能供应链小微企业。

其次,要保证金融科技驱动下的产品快速迭代、业务高并发的特点,科技研发层面要实现项目敏捷化、产品组件化、业务标准化和架构平台化的“四化”建设。

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组织灵活、决策链短的优势 ,将风险、产品、运营、科技和业务人员置于一个项目单元中,以实现应用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目标,充分满足供应链上不同类型小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交易信用 重构模型

传统的金融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之所以难,是难在风控,难在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银行在面对小微企业时“不敢贷”“不愿贷”。小微企业风控难在三个层面。

第一,小微企业存续时间短导致服务风险很高,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占我国经营主体的比例高达90%以上,但小微企业经营稳定性普遍较差,平均经营时长在2~3年,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能活3年以上;

第二,小微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大多是轻资产运营,缺乏有效抵押物,银行也很难开展抵押贷款;

第三,小微企业数字化经营水平低,缺乏可信的经营数据,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采用IPC或信贷工厂模式开展融资服务成本太高,服务覆盖面窄、可得性低、可持续经营性差。

同时,传统金融在实现形式上主要是离线金融,高度依赖抵押物、担保及“三表”,在在线金融和场景金融大行其道、全面渗透到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今天,面对报表延滞失真、抵押担保难、数据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银行很难使用传统离线的“主体信用”模型来识别小微企业风险并有效提供融资服务。银行唯有依托供应链管理平台和场景金融,利用金融科技提高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为小微企业构建区别于大企业“主体信用”模型,以对小微企业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理为目的,建立能确保企业交易信息可得、交易行为可信、交易风险可控的“交易信用”模型,聚焦小微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有效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真正“敢贷”“愿贷”。

“交易信用”模型的核心是要做到 三个“实”,即实时、实情和实物。 实时是指借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底层技术,7×24小时在线对企业交易、物流、仓储等全维度数据进行采集和验证,持续监测企业经营情况;实情是指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全维度数据、供应链数据和实控人相关数据进行穿透式智能分析,确保企业交易行为可信,避免虚假融资;实物是指使用电子围栏、智能标签、云仓、生物识别等管控手段,对货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可视化、动态的货物监管实时管控企业的经营风险。

中小银行通过产业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电子围栏等技术和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完成全供应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数据采集,并在四流合一、数据闭环的基础上,对小微企业的行为进行智能分析,以验证小微企业“交易信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微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和定价。

数字风控 智能决策

随着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风控已经从“面对面”演化到“键对键”,核心的风控逻辑已不再是“见其人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观其行”。大数据风控要通过全流程的线上运行,对海量交易、消费、社交等客观行为数据来进行千人千面的精准画像,而非面对面地尽调信其主观人品。

在服务供应链小微企业时,中小银行要组建自己的大数据风控团队,并要建设集反欺诈、生物识别和智能建模于一体的智能风控决策平台,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深入到风险决策的每一个环节。 与大型企业不同,供应链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还与企业相关自然人的信用情况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智能风控决策平台不仅要判定进件企业的“交易信用”,同时还考察企业相关自然人的“主体信用”。在数据使用上,除使用“四流合一”的企业经营数据外,还大量采用第三方数据,如个人征信数据、行为数据、企业税务数据、票务数据、生产资料数据(水、电、气)等,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大数字模型和使用全维度的实时数据,完成对企业和相关自然人的360度全方位画像,结合企业融资行为和实际控制人信用的相关性判定,提高了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识别的能力。

在此模式下,小微企业无需抵押,只需通过交易场景平台线上申请进件,智能风控决策平台就能完成企业信息的认证和风险判定,进而完成智能化的信用评分和授信审批,对小微企业发放纯信用、纯线上、零人工的信用贷款,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不跑路。智能决策平台还能让每一笔供应链贷款做到精准额度控制,强控还款能力和意愿,让资金便捷流通在供应链生态圈各个环节。

随着产业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融合,中小银行通过深度参与、广泛布局供应链交易场景,借助创新模型、科技手段打造智能风控体系,实施全在线、全实时的智慧运营,有效打通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分钟”。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