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科技第6周头条榜:臻和科技、瀚海基因、泛生子、聚道科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基因科技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当下最热门的领域。 基因科技的 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发现、每一次进步都让人类对生命的奥秘更加好奇。基因科技正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等领域。亿欧关注新科技、新理念在各行业的应用,因此,亿欧特于2017年第6周推出“基因科技每周头条榜”,并将持续更新,专注科普基因科技的产业化,关注基因科技领域的人物和企业,分享基因科技行业每周主要热点事件,提供和梳理更有价值的基因科技内容。
基因科技每周头条榜的每条内容都将“来源有据”,提供链接, 帮助读者 直达原文,帮助读者延伸阅读,更方便、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和进步。
1、臻和科技获清控银杏等多家资本的1.28亿元B轮融资
2017年2月9日,定位于“肿瘤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的 臻和科技对外宣布在2017年初已完成B轮1.28亿元融资 ,领投方为清控银杏,跟投方为正心谷创新资本、凯风创投、雅惠精准医疗基金、泽厚资本等。据了解,臻和科技还曾获得凯风创投的天使投资;2015年底至2016年初,臻和科技获得易孚泽领投的2000多万元A轮融资。
2、瀚海基因自主研发的三代单分子测序系统试剂盒通过审核
2017年2月9日,瀚海基因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通用测序试剂盒顺利完成了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并通过国家审核,成为全球首个通过中国医疗器械注册备案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系统试剂盒。
据最新企业工商信息显示,瀚海基因投资方有深圳正威(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中正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腾业创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北京启迪腾瑞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测序系统是二代测序系统,最大的二代测序仪企业为美国Illumina。据了解,在2014年瀚海基因就已经启动了第三代单分子测序系统研发工作。据 测序中国此前报道 ,在2015年10月27日,瀚海基因还在深圳公布了其研发的专门用于临床的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GenoCare原理样机。
3、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精准医学推动未来的医疗模式产生革命性变化
人民日报近日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关于精准医学的文章 。詹启敏指出,精准医学推动未来的医疗模式产生革命性变化。文章指出,精准医学四大作用:
首先,疾病的诊断和分类将突破根据疾病表型分类的框架而进入分子分型阶段;其次,精准医学为疾病治疗的药物选择与副作用控制提供了制定个体化策略的依据,使基因遗传相关疾病成为可控可治的疾病。再次,精准医学将疾病的预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精准医学还使人类的保健水平从疾病精准治疗为主向疾病精准预防为主过渡。
4、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基因检测将很快进入大规模应用
2017年2月5日,黑马网发布的《 生物风口,泛生子真能关掉癌症的“发动机”? 》文章中,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自述提到,对于基因组学,医院专家也经历了从不感兴趣到热情积极参与的过程。
“三年多前,我们公司刚创立的时候我和阎海教授去一个医院拜访一个专家,想跟他聊基因组学在某一个癌种里面的应用,我们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很显然他对我们这个东西不是太感兴趣。见面的过程也是这样,对方不积极,也不了解基因组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但如今,这个级别的主任对基因或者整个精准医疗的研究,包括在临床上应用这些技术的热情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他们会非常有兴趣跟我们约时间讨论如何合作搞科研,以及临床上,包括产品化和市场化的交流。”
5、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2017年2月7日,科学网发布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的文章《 精准医学才刚刚上路 》。陈润生院士介绍,虽然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但是只有3%的碱基对是编码区域,遗传密码97%是暗的,这是基因组学当中的巨大障碍。
“当前,在我们人类的遗传密码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暗信息”,即人类的遗传密码目前我们能够从规律上分析的只有一小部分,其他还不能分析的就是基因组当中的所谓暗信息。人类的基因组有约30亿个碱基对,即大概有30亿个遗传密码。……人类基因组的编码序列约1亿碱基对,只占到3%,而非编码序列,除已知对基因起调节作用或参与染色体构建和功能活动的小部分外,大多数序列还不清楚。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我们的遗传密码97%是暗的。因此,对整个非编码RNA的研究,是基因组学当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6、基于DNA的最个性化的定制啤酒
据外媒 nationalviral.com 报道,英国伦敦一家叫做 Meantime的酿酒厂开始提供一项基于消费者DNA的个性化定制啤酒的服务。 Meantime酿酒厂跟23andMe合作,消费者可以提供口腔唾液样本,给23andMe科学家进行基因检测,主要分析消费者的 口腔味觉感受器(TAS2R38基因)对丙基硫氧嘧啶的敏感度,据此, Meantime酿酒厂就可以制造对消费者而言最个性化的啤酒了, 价格是25000英镑 。
除开不菲的价格以及繁琐的流程,这种模式是不是让人有很熟悉的感觉呢?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个人患某种疾病的概率,进而提前进行预防,比如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修正,以减少该种疾病发生的概率或程度。另外,这个故事是不是让人联想起碳云智能的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觅我”呢。
7、MIT最年轻华人教授张锋:基因剪辑器或助其追逐诺奖
据 中国青年报 ,日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官网宣布,晋升理学院5名副教授为终身教授,其中包括时年34岁的著名华人生科学家张锋。张锋打破了钱学森创造的35岁MIT教授的记录,并且被视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
据杭州日报2017年2月7日报道 《34岁科学家张锋打破钱学森纪录 成麻省理工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 ,张锋研制改进的CRISPR/Cas能够在人类细胞中起到基因剪裁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可以高效、精确地改变、编辑或替换任何动物身上的基因,甚至是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诸多遗传性疾病有望通过CRISPR技术解决。
8、行业概览:2016年70余家企业融资合计超70亿元
医疗行业似乎没有寒冬,基因行业大概也是如此吧。据测序中国2017年2月6日文章 《新春参考 | 基因行业市场与投融资》 ,2016年共计有国内外70余家企业(以国内为主)获得融资或参与并购行为,市场资本金额超过70亿人民币(部分企业未披露具体融资金额)。其中,2016年碳云智能融资10亿元、诺禾致源融资5亿元、美因基因融资1.67亿元、泛生子融资1亿元。
9、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种学家戴景瑞:80%、90%以上中国人吃过转基因食品
据 科技日报文章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基本上都是转基因产品。全球有75%的人口居住在已经批准种植或进口转基因作物的59个国家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育种学家戴景瑞指出,“我觉得如今的中国人有80%、90%以上吃过转基因食品。”这是因为“我国进口大豆大概有20多年了,而进口的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
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 是一个“挺转”请愿网站,支持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人都可以到这个网站签名表示你的支持(热爱科学的记者表示已经签名支持)。据科技日报报道,戴景瑞就是签名支持者之一。该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2月9日,已经有12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签名支持。
然而,吃瓜群众对于转基因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其中网易一条热门评论写到,“宁愿相信有鬼,也不要相信‘砖’家那张嘴。”
10、聚道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厦戎:一个形象的比喻告诉你什么是二代测序
2017年2月10日,“数据猿”公众号发布聚道科技创始人兼CEO 李厦戎自述文章《 为生命计算,基因数据独特的魅力在于造福个体 》。二代测序技术是将DNA的长链分子随机打断,然后用化学方法一批批地将小片段DNA扩增和读取出来。在介绍基因大数据的各种魅力前,李厦戎用形象的比喻向大家解释了什么是二代测序。
“打个形象的比方,假设人的DNA是一本书,测序就相当于将这本书投进碎纸机,变成了一条条碎纸片段(序列打断),每个片段上只有100-200个字母,接着我们用扫描仪把这些碎纸片段上面的字母读出来。”
“并且,由于碎纸片段实在细碎繁多,可能遗漏某些重要片段,所以通常会把碎纸片复印(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多份,再进行扫描(基于荧光标记dNTP的光学检测)。碎纸-复印-扫描,这就是二代测序过程的一个形象比喻。”
“拿到了这些扫描后的片段数据(短序列),我们需要用计算机去处理(生物信息分析),尽可能拼回原来完整的书,并寻找书中独特的词(基因变异)。然后去查字典(变异数据库),看看究竟这些词表示什么意思(信息注释)。”
“当然,这只是对某本书的理解。如果我们有很多本书都来自同一个作者,我们就能来分析语言特质和作者的相关性。这里作者代表某种疾病或者某种遗传特征(简称表型,Phenotype),人们正在用更多的测序数据找到基因信息(简称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的相关性,构建帮助我们读懂“上帝的语言”的全面字典。”
本文作者晏国文,亿欧专栏作者;微信:372817691(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