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呼唤集约化建设模式
【编者按】自2018年4月国务院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颁布以来,各地 互联网医院 建设需求呈现快速升温态势,业内愈发关注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问题。特别是,从建设成本、资源匹配以及与分级诊疗如何协同等角度出发,互联网医院是否应该做到区域与单点相结合的建设、分布与运营模式,而不是各家医院单独“上网”,成为网上林立的“烟囱群”?互联网医院平台化、集约化的建设思路是否可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进行解答。
本文来源于HIT专家网news,作者孙鹏;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铁路出行有了12306,个人所得税办税服务也有了全国统一的App。在公共服务领域,国家级统一的互联网服务态势显露端倪。那么,在涉及全民健康的医疗卫生行业,是否可能出现国家级便民应用?当下如火如荼推进中的互联网医院,已经逐渐萌生的平台化、集约化建设趋势及思考,或许只是一个序曲。
自2018年4月国务院鼓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颁布以来,各地互联网医院建设需求呈现快速升温态势,业内愈发关注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问题。
特别是,从建设成本、资源匹配以及与分级诊疗如何协同等角度出发,互联网医院是否应该做到区域与单点相结合的建设、分布与运营模式,而不是各家医院单独“上网”,成为网上林立的“烟囱群”?互联网医院平台化、集约化的建设思路是否可行?HIT专家网尝试从多个角度与业内专家共同分析近来国内互联网医院建设领域这一新热点。
为什么需要区域互联网医院平台?
实际上,此前一些省市已经在探索平台化、集约化的运营模式,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导建立的“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海申康筹划建立的“上海市互联网总医院”等。此外,更多省份已有基于微信或其他App进行平台化发展的趋势。
“政府应该在统一入口方面做一些工作,为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搭台,最后让老百姓更方便。”知名 医疗信息化 专家陈金雄主任在接受HIT专家网采访时表示,依托平台建立的互联网医院一方面能节约成本和资源,另一方面能依托平台更好地规范 互联网医疗 业务,而依托政府平台来建,又能将监管合二为一。
陈金雄主任认为,若选择依托政府平台来建设互联网医院,应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统一门户,包括前端门户的整合;二是整合后端数据,保证数据的合规、合法和有效;三是完成业务流程协同和医疗质量规范;四是有效利用资源,比如药师审核等可作为公共服务进行集约化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区域化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应该是开放式的,类似‘乐高模型’拼接的标准化、插件化模式,作为一个大的运营平台,可以把省市两级平台拼接,也可以把各家医院的特色专业学科集中到平台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朱晨认为,互联网医院建设应该由政府出面做区域化的平台运营更合适,主要能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解决了区域内各医院之间技术力量不平衡的问题;其次,让大医院真正更多聚焦重点病人、关键病人和疑难杂症,在区域平台上,将重点专科、高精尖的技术下沉到基层医院做精准技术帮扶,包括远程医疗也可考虑放在其中;再次,区域化平台节约资金,在整个区域标准化方面也能得到更大保障。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如同前一轮医院信息化建设,国家及相关省市虽然出台了有关标准却迟迟没有落地,各路高手‘各显神通’,互联网医院可能成了又一‘烟囱群’。”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朱月兰表示,目前,从各互联网医院的运行情况来看,如果能吸纳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其运行前景都很乐观;如果仅是线上线下互动的,就不是很景气。
在朱月兰主任看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主导建设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平台可进行互联网医院的注册、网上医疗行为监管,同时提供一套标准化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统一中小医院的线上医疗服务。 而三级医院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各医院特色、业务流程要求不一,可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体系,但个体化运营系统必须满足区域平台对互联医院的监管要求,完成信息实时对接。
平台化的互联网医院应该怎么建?
现阶段, 业内针对互联网医院建设模式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化运营,依托实体医院建立的单点互联网医院;另一种是区域平台化运营,比如某省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拎包”入驻。
陈金雄主任认为,建互联网医院和以前建信息系统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模式的不同,基于平台来建就是类似SaaS模式,自建则类似传统建设信息系统的模式。其中,基于平台可依托政府平台,也可依托第三方平台,比如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就是依托第三方平台而建。
“未来的互联网医院不是把App做大,而是要通过互联网医院做区域卫生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医疗流程的重新优化,打破机构间壁垒。”对于区域平台化的建设模式,朱晨主任根据苏州“531”区域卫生平台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经验来建议,应以卫生健康委牵头、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由各家医院共同制定计划。其中,医院业务专家制定业务流程,信息专家制定信息方面的流程,以病人为核心、打破现有医疗资源配置,以一种病或一个病人为一条主线进行区域化的流程协作,打造一个区域化的医疗生态来解决区域病人问题。
朱月兰主任认为,“互联网+物联网”的就医健康管理模式能够消除地域壁垒,互联网医院平台应覆盖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包括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居民必会优选就近体检、就医和检查。一方面,能解决老百姓对基层医生技术水平的不放心、挂不到专家号的担心以及到大医院排长队的忧心,还能调动基层医疗资源,避免试剂浪费、检查设备闲置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居民主动到社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就医格局也会慢慢形成,分级诊疗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目前,多个大型三甲医院正在或已完成了自身的互联网医院体系建设。那么,是否也说明最终将出现个体化运营与区域平台化运营并存的局面?对于这一问题,朱晨主任持否定看法。他举例表示,苏州市在去年推出“健康苏州掌上行”,将所有医院的预约挂号统一到该平台,随后很快各家医院自建的APP、微信或支付宝平台挂号、缴费服务的用户量、使用量、注册量都开始下降。“老百姓最后会拿自己的选择来投票,如果只需注册一次,所有医院都能用,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区域互联网医院建成后,我相信综合性三甲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未来也会自然而然地要求接入到区域平台中。”朱晨主任说。
互联网医院可服务于分级诊疗
目前,多地三甲龙头医院都在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医院, 有业内人士指出,大型互联网医院可能会加速大型三甲医院对病人的虹吸现象,从而产生与分级诊疗政策背道而驰的局面。 对于这一观点,陈金雄主任认为,两者不能对立来看,分级诊疗的本质是“看病难”和“医疗可及性”的问题。
在陈金雄主任看来, 现阶段分级诊疗落地难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能力不够、老百姓不信任,这与是否建设互联网医院是两个不同概念;二是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定位不够明确。比如,大型医疗机构与下级医疗机构还存在很多交叉的职责。
“在大医院看病时,并不是找所有医生看病都那么难。大医院里的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的主治医师的水平并不差,找他们看病其实并不难,难的还是主委级别的专家。”陈金雄主任说,“如果互联网医院能够把更多大医院里的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的主治医生释放出来,也能很好地解决‘看病难’和‘医疗可及性’的问题。那么,这是不是也从另外一个层面更好地实现了分级诊疗呢?”
具有相似看法的还有朱晨主任。在他看来,虽然大型三甲医院对互联网医院的需求更明显,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虹吸效应”,但这并不是由于建设互联网医院造成的,更多是与现有医疗体制本身有关。“如果每家医院把自己最精彩的特色专科通过模块化形式的搭进平台中,相当于病人是在区域内的一个大医院里选择最好的专科去看病,如果进行保健、筛查、康复治疗或日常健康管理,则可以在平台里选择基层医院、社区医院。”朱晨主任表示,互联网医院入口可以是全科医生模式,病人自助登录后根据现有症状经过知识库或AI处理,列出医院推荐清单供病人自主参与选择,随后被分流到互联网医院内的相应医院和科室,完成区域化的流程协作和病人的分流,对于大多数老百姓简单的病来说,自然而然形成了分级诊疗。
朱月兰主任则对此持有两个观点:一方面,“虹吸效应”是与目前各地建立的互联网医院模式、政策制度及居民就医趋势心理所致;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可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比如,一个市(同一医保政策制度形成)覆盖的居民仅需建立一个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或医疗集团也可以其名义成立互联网医院实现统一管理,互联网医院的注册人员从社区的家庭医生到三级医院的专家,入驻的机构从社区到三级医院,信息系统也必须与之对接,所有信息实时共享,入驻的医生、护士根据执业类别、级别进行分级、分科排班。
“运用线下医院丰富的诊疗设备资源,推动优秀的线下诊疗服务与线上患者问诊、医生患者交流、诊后指导等的高效对接,最终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诊疗服务。”朱月兰主任表示,居民可就近选择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如需特殊手术和操作,也可通过平台就近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收费标准也应有区别。
政府“搭台”,医院和企业“唱戏”
平台化的互联网医院引来难得发展的机遇,其中,由政府‘搭台’、各家医院和企业‘唱戏’,监管部门进行医疗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监管,可能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发展的趋势。“当前,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拿出自己的魄力,进行主动引导,建区域化平台是必然趋势。”朱晨主任坦言。
但硬币也有另一面,正如陈金雄主任所言,互联网医院作为新兴事物,业内都很希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能持续创新。“从某种程度上看,政府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创新动力可能先天不足,不如一般的企业具有天然的创新属性。”陈金雄主任建议,政府应提供给老百姓统一的入口,做好统一门户、数据整合、业务协同、流程规范和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而具体的服务则主要由医院和相关企业来承担和创新发展。
不难看出,平台化、集约化建设模式,或更加有利于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分级诊疗政策。 但也必须看到,选择平台化、集约化建设道路,意味着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主导,更要强化责任和担当,并且始终坚持以便民惠民为核心。
不可否认,互联网医院是新生事物,在快速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实践中产生的新需求、新问题,更需要管理者不断进行政策层面的更新迭代。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此同时,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4月陆续举办: 医药创新产业沙龙(3月22日) 、 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3月29日) 、 非公医疗产业沙龙(4月26日) 、 科技医疗产业沙龙(4月19日) 。欢迎大家关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