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
29日,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社科院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发起组建的 粤港澳大湾区 研究院在广州成立,首部大湾区研究报告同时发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出席成立仪式。
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大湾区研究的高端智库机构,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汇聚了广东省和北京、上海、 香港 、澳门等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粤港澳参与全球竞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湾区提供了难得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将通过“政府+媒体+金融+智库”的方式深化粤港澳合作, 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推广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院将联合粤港澳地区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团队,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研究机构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打造权威指数和数据发布平台、构建高端论坛体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成立仪式上,由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独立完成的首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之一)》正式发布。《报告》结合粤港澳合作、“ 一带一路 ”倡议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特征、优势、发展方向及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重点等做出了全新研究。
省委宣传部及省发展改革委、省港澳办、省自贸办等有关部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社科院等院校科研机构,内地和港澳主流媒体,部分省直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报告(之一)(摘选)
创新合作方式 促进共同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17年6月29日
一、粤港澳合作发展阶段与大湾区特征
(一)粤港澳合作发展阶段
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能够站在改革开放潮头,并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港澳因素功不可没。香港和澳门在深圳特区和珠海特区的设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改革开放伊始,粤港澳之间往来日益紧密,粤港澳合作随之加强。
第一阶段(1978年~2003年):以前店后厂为形式的制造业垂直分工。
第二阶段(2003年~2016年):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核心产业横向整合。
第三阶段(2017年~ ):以湾区经济为载体共同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
(二)粤港澳大湾区基本特征
1.大湾区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等突出优点。
2.粤港澳大湾区是四大湾区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湾区。在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最为成熟,具备建成世界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组成,地处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旧金山湾区,未来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超过东京湾区的亚洲经济总量最大的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发展空间大、经济密度小、发展速度快的特征。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面积、人口、GDP规模上都已可等量齐观。
3.粤港澳大湾区开始向创新经济阶段迈进。从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湾区经济的发展一般呈现出由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创新经济演化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总体上仍处于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阶段,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是其他三大湾区总和的4.5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只有62.2%,远低于其他三大湾区82%以上的水平。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大湾区的优势和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1.区位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
2.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航运业发达,拥有全球最繁忙的港口群和机场群,客货运量都位居全球前列,是国家开放格局中的重要门户。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目前,广州已经赶超新加坡,深圳已经赶超香港,珠海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相当,佛山直追欧洲名城阿姆斯特丹,东莞已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中山已超过日内瓦,惠州已经超过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不莱梅,江门与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爱丁堡并驾齐驱,肇庆与英国的利物浦等量齐观。
3.制度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因此,“一国”和“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双重优势,只要国家在政策层面进行适度调整,双重优势便可极大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二)打造“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
目前,国内各城市群都在争取成为“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枢纽。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成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巨型门户枢纽,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城市群最靠近沿线市场的地理节点,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极其发达,而且在电子、建筑、能源、金融、电讯等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与其他地区相比,国际价值链中处于相对较高的地位,特别是有港澳两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前海、南沙、横琴片区,国际规则和制度接轨程度也是最高的。
(三)“一国两制”溢出制度红利
“一国两制”和三个独立关税区为对接国际、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应扩大了贸易和产业合作的选择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香港与国际规则的同轨、专业服务能力强、全球性通道和平台、国际认同度高的优势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内地经济联系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升。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要“2”与“9”之间加强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更要“2+9”组团“走出去”,一起开拓新市场,一起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
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实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三地当作一个利益共同体来看待。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学理上来讲,就必须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提供一个覆盖不同制度区域的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就是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互联互通”的理念建立合作机制,以“通”为基准点和定盘器,推动粤港澳合作走向深化,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改革口岸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放宽湾区内人员出入境政策、港澳居民在粤就业就学养老政策等,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加快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及贸易、关税政策的调整步伐,把自由港政策适度扩展到整个大湾区,实现商品自由流动;改革湾区金融体制,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前提下,设立“金融特区”实验区,实现资金自由流动;打破信息壁垒,填补信息鸿沟,共同维护网络安全,构筑自主自立、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实现信息自由安全流动。
(二)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
1.以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加快提升湾区内的硬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以共建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湾区内港口、机场的各自特点和优势,将大湾区打造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货物和资本集散、市场拓展的空间载体和管理中枢。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打造立体交通联通网络,推进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隧道、大洋航线、网络电缆和电网道路网络、机场、港口等的互联,不断提升连接效能;同时,积极推进医疗、教育、环保等具体领域的互联互通。
2.以创新三方合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湾区内的软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按照现代治理而非传统管制的理念,寻找、设计促进各方共赢的制度供给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更大的改革权限、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成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具有更高权限的协调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协调小组,由中央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国家相关部委和粤港澳各方组成,统筹研究大湾区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大湾区建设。
深化完善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小组,实现粤港澳三方决策机制相协同、三个自贸区片功能相协同、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协同。要积极推动CEPA升级,加大内地服务业对港澳的开放力度,扩大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试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在大湾区范围内实行“飞地经济”试点。比如,由内地提供特定区域作为港澳的“飞地”,“飞地”未来的收益按照协商比例分成,“飞地”规划、产业发展等由港澳负责,按照内地的法规进行管理。
3.以激发社会活力为导向,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大湾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公共治理理论揭示,提高公共治理效率,除了创新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外,还应当改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产品中的作用,将一些政府的服务功能让渡给民间机构去做,比如支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以取代三地政府的一些职能。总之,建立有效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有效公共治理,需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广开渠道,激发活力,让民众共同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