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猜透的单车结局:ofo摩拜未合并,哈啰反骑到头上了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谁也没猜透的单车结局:ofo摩拜未合并,哈啰反骑到头上了

共享单车 的发展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在2018年,其局势发生了“大逆转”。曾经辉煌的ofo和摩拜,如今一个转身投向美团,一个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在这种局势下,作为后来者的哈啰,却在2018年12月28日拿到了新的一轮融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哈啰是如何突围,又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

哈啰的两大贵人:永安行、蚂蚁金服

就在摩拜和ofo在一线城市打得火热之时,哈罗单车默默选择了布局二三线城市,避开了与强势对手的正面竞争,而后逆势崛起。

当时,共享单车出现了从百团大战到两强争霸的局面,ofo和摩拜得到了大量的融资,而留给哈罗单车的资本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哈罗单车长期陷入资金紧张之中。就在2017年10月,永安行解救了困境中的哈罗单车。

根据公开资料,永安行拥有8年的运营经历,主营业务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发、销售、建设和运营。 其自行车租赁以有桩租赁为主,主要客户是政府机构、三线及以下市县的用户。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永安行已成功在全国约260个城市和地区开展了公共自行车项目。

在用户受众面上,哈罗单车和永安行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在永安行接手哈罗单车不久后,蚂蚁金服也给哈罗单车安上了起飞的翅膀。

2017年12月,蚂蚁金服等就参与了哈啰出行3.5亿美元的D1轮投资;2018年4月,蚂蚁金服再次参与了对哈啰出行的近7亿美元投资;2018年6月,蚂蚁金服等又以20亿元增资哈啰出行,同年7月对哈啰出行战略投资了10亿美元;2018年12月,蚂蚁金服等又一次对哈啰出行融资了40亿元左右。

这就是说,哈啰出行存活至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蚂蚁金服们的大笔资金投入。 而且在2018年3月,哈啰出行与蚂蚁金服联合推出了免押金政策,只要用户的芝麻信用在650分以上,便可免押金骑行,这给哈啰出行的用户量得带到了爆发式增长。据哈啰出行官方的数据,在推行免押金政策后的两个月内,其用户增长了七成。

另外,支付宝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哈罗单车的入口,方便支付宝用户直接使用哈罗单车。可见,不管是支付宝的入口,还是免押金的政策,都为哈啰出行带来了一定的用户量。

天眼查显示,注册于2016年的上海钧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苏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哈罗单车母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早在2018年4月上海钧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已开始申请“哈啰”系列商标,包括哈啰出行、哈啰助力车、哈啰汽车、哈啰共享单车等,商标类别则包含“旅游、物流服务”;“保险、金融、不动产”。

到了2018年9月,哈罗单车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进而开始其哈啰汽车出行的业务。有了永安行和蚂蚁金服这两棵大树作为哈啰坚强的后盾,说其起死回生也不足为过,反而更能展现出哈啰的野心。

简言之,哈啰出行早已被单车巨头永安行收购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同样的,曾在共享单车战场上被看好的选手——摩拜也走向了被收购道路,但自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辞职后,它便以“彻底美团化”的结局收尾。

摩拜卖身背后的无奈与调整

从摩拜被爆出的财务报表来看,即使它得到的融资额不少,它的发展现状也并不乐观。就在2018年4月4日,摩拜最终还是把自己给卖了。

一方面,摩拜陷入了高成本、重资产的困局。 根据蓝鲸TMT公布的摩拜财务报表显示, 综合2017年12月单月的折旧成本和每辆车3年的使用成本来看,每辆车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而且该报表中每个月减值损失就有0.8亿元,平均每个月都有8万辆车无法再正常投入使用。

除了造车成本外,摩拜还难以降低车辆损毁率、车辆维修、人员调度成本等运营成本。根据财务报表,2017年12月摩拜的运营和管理成本开支就达到了4.29亿元,而摩拜的营收只有1.1亿元。 其实,这样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现象,显然,摩拜很难做到正向盈利,因此这是在不断拉长摩拜回本的周期。

另一方面,摩拜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差。 事实上,摩拜一直以来过度依赖融资,尚未找到平衡收益点。而用户的骑行次数并不稳定,存在波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摩拜的现金流。据了解,2017年12月,摩拜的每辆单车的日均骑行次数从接近3次下降到1次,摩拜单车日均骑行次数约为1000万次,每个月骑行约3亿次。

按照1.1亿元的营收算,即使摩拜的每辆单车的日均骑行次数达到3次,也不能让摩拜的收支达到平衡。换言之,摩拜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

经历过消耗巨大的烧钱大战,摩拜剩下了巨额的亏损,其卖身美团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即使摩拜找到了“好爸爸”,也不意味着它能够一帆风顺的活下来。据美团的招股书显示, 摩拜单车自2018年4月被美团收购后一直亏损,2018年4月4日至2018年4月30日的毛损为4.07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约1500万元。而且摩拜纳入美团合并报表后便成为了美团亏损的主要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摩拜背靠美团后,其亏损情况改善并不大,反而还拖累了美团的业绩。即便这个结果是可预测的,而美团为什么会替摩拜担这些债务呢?

一方面是为了与滴滴抗衡,毕竟美团也上线了滴滴的主营业务——网约车,而滴滴又入股了ofo,自然美团也想要借此机会打入共享单车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抗衡阿里,要知道,美团背后有腾讯撑腰,而腾讯和阿里的较劲早已搬上了台面,加上在ofo、哈啰、摩拜这三家企业里,已有两家得到了阿里的支持,腾讯不想放过剩下的摩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才使得美团花重金买下摩拜,而面对流血不止的摩拜,美团不可能坐视不管,从近期各大媒体报道摩拜的裁员、业务调整的事件便可知晓。

就在2018年12月23日,摩拜裁员的消息就传遍全网。有摩拜员工在社交媒体曾爆料称,摩拜会对与美团有业务重叠的部门人员进行优化,比如市场、财务、技术等,整体裁员比例在20%-30%之间。

但是摩拜方曾表示, 为了更好地聚焦核心能力,提升业务的推进效率,这些属于正常的业务调整。而近期这些企业裁员,大多数都是以人员优化调整为借口。可见,即便投入美团怀抱的摩拜,也被寒风席卷。

如今,随着摩拜的原班人马相继离去,摩拜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美团方,可谓是摩拜沦为了美团产业发展布局的一颗棋子。 而哈啰出行不仅存在盈利难题,也在依靠融资存活这一情况,与摩拜相比多多少少存在着相似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哈啰也会和摩拜一样,话语权发生转移,成为巨头的棋子。

杀入网约车、骑上头,哈啰也要提防丧失话语权

整个共享单车领域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盈利难题,而在短时间内,共享单车要想真正实现盈利并不是件易事。那么哈啰跳出共享单车的困局,杀入网约车江湖,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网约车市场其实完全不同于共享单车市场,在整个网约车市场上,市场格局已经较为稳定。都知道,哈啰破局共享单车市场,还是烧了不少钱的。 如果它仍通过烧钱的方式打入网约车市场,不说需要预存多厚的家底,这期间遇到的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现阶段,我国网约车市场竞争激烈。据了解,网约车市场上早已出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比如滴滴、神州、首汽等,可以说,大多数的玩家都利用差异化定位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而对于此时才入局网约车市场的哈啰来说,要面对的困难一点都不比其在共享单车市场上面对的少。

就目前各大网约车平台采取的竞争策略来看,无非是降低佣金、提高补贴。而哈啰要想分一杯羹,所要投入的成本将会更高,毕竟这算是跨行业的突破,这样的话,如果哈啰不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其亏损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拿滴滴出行来说,就算它在网约车市场打拼多年,也攻不下盈利难关。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滴滴有高达40.4亿元的净亏损,其中为乘客司机补贴和司机奖励占了绝大部分。

倘若哈啰要避免用补贴来吸引用户,如何找寻有效的抢占市场方法便成了哈啰难以攻破的关。而在这找寻的过程中,哈啰投入的成本不一定会少。

众所周知,网约车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够成熟,司机性骚扰乘客、空姐遇害等负面新闻此前曾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条。可见,网约车的市场环境与共享单车相比必然有不同处,而如果哈啰的运营思维不随之而变的话,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安全事件发生,甚至有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会更大。然而,哈啰要想符合市场规范的要求,多多少少都要调整原本的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这都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不管怎么样,哈啰必然要输出一大笔资金来布局其业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阿里支持的两家共享单车里,哈啰的现状与ofo相比,较为理想,自然阿里的重心会更倾向于哈啰,而哈啰也就能获得融资来发展其业务。

但需要知道的是,摩拜很大程度上是因盈利难题而失去话语权的。对于本就背靠巨头的哈啰而言,如果不借网约车业务来提高自身的营收,未来将有可能难以收缩其亏损幅度。这样的话,哈啰的命运会不会也同摩拜一样呢?

总而言之,哈啰虽骑出了共享单车的困局,进入网约车江湖,但其发展也并不是十拿九稳的,它所要接受的挑战还有很多。如果不解决好盈利的难题,哈啰有可能就只能是支付宝布局线下支付场景中的一个工具,甚至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丧失话语权的摩拜。

编辑:杨雅茹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ofo单车摩拜单车哈罗单车摩拜单车与ofo共享单车哈啰顺风车哈啰出行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