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7年,阿里巴巴“回归”,软银持股25.8%仍为最大外部股东
多次隔空“表白”之后, 阿里巴巴 与港股的再次牵手终于有了“结果”。
11月13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此次发行的承销商是中金和瑞信。IPO所募资金主要用于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继续在数字经济体中拓展并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继续实施 新零售 业务,持续在创新业务上进行投入。
不过,招股书并未披露具体募资金额。此前,阿里巴巴进行了拆股,即将每股普通股拆分为8股,拆分股份后,其普通股数将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另外,有媒体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将在香港发售5亿普通股,另有15%超额配售权。以目前阿里巴巴ADR价格为186.97美元、按1ADR相当于8股普通股计,阿里巴巴在香港最多集资约134亿美元(约1052亿港元)。
“不管是一拆八还是折扣询价,都是阿里为了迎合机构投资者的一种表现。可见,回归港股,阿里本身做了充分的准备。”香港一证券分析师马可称。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股权结构为,软银持股25.8%,是阿里巴巴最大的机构股东;阿里巴巴前任董事局主席马云持股6.1%,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股0.9%,其他公众持股65.2%。
阔别7年,再续“前缘”
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的缘分由来已久。
早在2007年,即阿里巴巴刚满八岁之时,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曾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成为亚洲市值第二的互联网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因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上市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价不断下滑,一度跌到开盘价的四分之一。2012年6月,阿里宣布以每股13.5港元(发行价)进行私有化,最终撤离港交所。
“就像当年上市是阿里巴巴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样,今天的私有化也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马云在阿里巴巴B2B业务私有化之日强调。
阿里巴巴没负“使命”,仅一年时间,其欲再登港交所。只不过这一次,因“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屏障,阿里巴巴与港股失之交臂。“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作出改变。”蔡崇信曾发文表示。
碰壁港交所后,美国时间2014年9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挂牌纽交所。彼时的纽交所内外都激荡着狂欢与激昂:在投资者的狂热追捧下,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完成了美股史上最大规模的IPO,背后的投资人也赚的盆满钵满。
据悉,阿里上市最大的受益者并非管理团队,而是素有“亚洲巴菲特”之称的软银集团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孙正义。阿里巴巴被认为是孙正义最成功的投资,投资回报率高达千倍。当时,日本媒体报道称,凭借着阿里巴巴上市,孙正义已跃居日本首富,一举赶超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社长柳井正。
而拱手让出这场“本属于香港市场的红利”,一度被港媒称为港交所最大的失误。“前几年没让阿里巴巴在 香港上市 ,是个很重大的错误。港交所CEO李小加在内的多位官员也曾对没有让阿里在香港上市表示遗憾。”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2017年的一次演讲中坦言。
痛则思变。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重启“同股不同权”,并同时通过“允许生物科技公司亏损上市”、“第二上市”等创新制度,降低了上市门槛。“在下一波新经济浪潮中,中国创新型公司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对于香港而言,丢掉一两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丢掉整整一代创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如此表示。
这一改革使得港交所在收获了小米、美团等新经济公司的同时,也让阿里与港交所的再次“牵手”成为可能。“只要条件允许,阿里就会回来,这个想法没有变过。”马云曾表态。
如今,阔别7年的阿里终得归来。
马云持股6.1%,阿里的“阳谋”与新战场
某种程度上,与许多赴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不同,阿里这个“超级巨星”并不缺钱。
根据阿里巴巴招股书,截止2019年9月30日止三个月的营收为1190.2亿元,同比增长40%;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327.5亿元,同比增长40%;与此同时,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巴巴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金额高达2352.5亿元,相比于2019年6月30日的2121.89亿元增加约230.6亿元,现金储备充足。
那么,看似并不差钱的阿里缘何要二次赶赴港股,两地上市?
“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太大,阿里回到香港其实也是两手准备。寻找两边同时交易的安排,这对阿里也是个合理的选择。”某知名机构合伙人对投中网表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阿里重回港股其实是种回避风险的举措。
李小加在谈及阿里巴巴重回香港时曾底气知足地指出,当阿里认为香港市场能解决它的问题的时候就会回来。而阿里巴巴百分之百会回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现在它需要融资吗?不需要。它需要再多一个交易场所吗?除非这个交易场所能带来新的活力,否则也不需要。”
事实上,在港交所上市新规则的推行下,港股市场在2018年的IPO市场全球称王。而且,在全球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及股市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港股仍然相对稳健。“阿里巴巴回归港股,对其估值有积极的正面作用。”马可告诉投中网。
此外,尽管阿里持有近2500亿元的现金,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有助于其继续发力与扩张创新业务。多位投资人均认为,一方面,在电商方面,阿里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另一方面,阿里正在持续加力布局其在云计算及数字经济方面的投入。
阿里巴巴招股书披露,本次IPO所募资金主要用于驱动用户增长及提升参与度;将继续在数字经济体中拓展并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持续通过中国领先的线上视频平台优酷及一系列其他分发和内容平台来打造数字媒体及娱乐业务;继续实施新零售业务,持续在云计算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进行投入。
翻看阿里巴巴招股书可看出,除了核心电商业务外,阿里巴巴的多项业务仍在亏损中。以阿里云业务举例,财报显示,截止2019年9月30日,阿里云计算业务部分在本财季营收为92.91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64%,但亏损也同比扩大。本财季调整后的EBITA亏损为5.21亿元,利润率为-6%,2018年同期为亏损2.32亿元,而财报主要把原因归于在人才和技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我们将继续投资于用户体验和创新技术,为消费者以及在新数字经济中经历数字转型的数百万企业创造新的价值。”阿里巴巴董事局张勇如此表态。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书显示,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股权结构为,软银持股25.8%,仍是阿里巴巴最大股东的机构股东;马云持股6.1%,蔡崇信持股2.0%,其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股0.9%,其他公众持股65.2%。
港股的“强心剂”?
阿里一直被外界视作是港股的一份“大礼”。
这或许在于,不论是从融资规模还是市值表现,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有利于活跃资本市场气氛,同时进一步提高港股对于科技公司的吸引力。“香港也在试图改变上市公司的结构。若阿里这种科技旗舰公司能在港上市,未来可能会吸引大批科技类公司来港交所挂牌。”马可认为。
“尤其是中概股的科技公司,可能很多都会考虑回香港上市。”多位投资人都对投中网表示,阿里的港股回归或将引发中概股的回归潮,这基本会是大势所趋。
不过,不可避免的一点是,阿里的回归短期内也或将对香港新股市场造成抽水效应。“由于阿里的股票含金量较高,不少投资者可能会纷纷将其他公司的股票换成阿里,从而造成包括美团点评、腾讯等公司的资金分流,对后者的股价带来压力。”马可对投中网分析称,阿里有机会被快速纳入蓝筹股。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的此番港股上市也意味着,其将在香港资本市场与腾讯直面竞争,港股也因此迎来了科技互联网双巨头时代。
“短期有刺激,长期做对手。”马可如此形容阿里巴巴港股上市之后与腾讯的关系。而作为两大巨头,阿里巴巴与腾讯的较量也将不仅仅局限于彼此的内部业务,更激烈的角逐或将在于双方的资本版图与生态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阿里系在港股的上市公司有阿里健康、阿里影业、云锋金融等;腾讯在港股的企业包括美团点评、阅文集团、创梦天地、易鑫零售等。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