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开发区功不可没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开发区功不可没

【编者按】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工业化道路上,各种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是中国的伟大创举,无疑也是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推动力。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开发区建设承担了重要的职能。回顾中国开发区的历史,不禁令人感慨。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松才,原标题“ 产业聚焦丨中国工业化的伟大进程·开发区”, 经亿欧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开发区是中国工业化 的重要推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从弱到强,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中国的 工业化 道路发展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惊。 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工业化道路上,各种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是中国的伟大创举,无疑也是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推动力。

改革开放的启动器

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开发区建设承担了重要的职能。回顾中国开发区的历史,不禁令人感慨。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发区是开拓利用新资源、新技术、新市场的特定区域。我国开发区的创办与发展是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的,开发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扮演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作用,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试验田。

张晓欢在对本报记者回顾开发区从无到有的历史时表示, 我国开发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了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序 幕,开发区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生根发芽,主要通过放开各种管制,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在园区汇聚,形成对外贸易的发动机,开发区事实上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启动器。

1992年,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开发区建设也随着城市开放的空间时序展开 ,其典型代表是天津、上海、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区的建设。这一时期,生产加工区、贸易区、保税区、技术经济开发区等针对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的各种开发区相继建立,开发区成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增长极。

2000年以后,我国开发区已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开发区成为各个省市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开发区建设体系,开发区建设已经成为不同级别行政辖区最为重要的经济抓手,也逐渐成为我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推手。

张晓欢认为,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发区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争相学习的示范,我国开发区建设向海外拓展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我国境外开发区建设初期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对接海外资源和贸易市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境外开发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开展国际援助和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和平发展、协调发展的平衡器。

开发区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发展至今,中国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商务部公布的开发区30周年数据,也就是2014年,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2.0%、20.5%、10.4%、10.5%。分别增长9.1%、8.0%、10.5%和11.7%。

2014年,开发区的进出口总额8270亿美元,增长3.3%,占全国的19.2%。利用外资626.7亿美元,增长1.5%。30年来开发区累计使用外资超过5600亿美元。

同时,国家级开发区的高新技术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和占全国的比重(增长5.7%,比重为29.7%),都要高于进出口总额的相应数字。说明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不仅在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正在朝着“经济技术”同步开发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家决定举办开发区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也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次伟大实践,还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同时更是 世界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副主任、巡视员王一鸣在一篇撰文中将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84年到1992年,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发区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探索了市场化的改革。

  • 第二阶段,1993年到2002年,在省会城市和部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发区利用先发优势,突破了产业化的瓶颈,从产业开发向产业集聚迈进。

  • 第三阶段,2003年到2014年,在全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发区探索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开启了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实践。

  • 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应该是在以“自由贸易区”体制为特征的对外开放条件下,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

王一鸣认为,我国未来又将以自由贸易区体制作为对外开放的目标,从而进行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既是我们过去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未来改革的不二法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要将开发区永远定位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永远保持开发开放的先发优势,道理正在于此。

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催化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无疑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引擎,也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各地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来说,招商引资无疑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没有项目支撑,园区发展将丧失动力,没有项目储备,园区发展将丧失潜力。因此,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园区的招商引资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招商引资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招商引资是各类园区吸收投资的活动,是对园区投资环境的销售行为,是促进各类资本、 技术 在园区集聚的重要手段,甚至已经成为园区所在地政府的主要工作。

“招商引资和我国各类园区关系极为密切。”张晓欢告诉本报记者,招商引资的概念就源于我国因改革开放而成立的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目标是外商外资,即主要吸引境外商人和资本进驻开发区。目前,我国园区招商引资已经转变为以吸引内资为主,但仍然十分重视外商外资。能够吸引外资入驻园区,往往标志着园区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较为显著,也预示着较好的产业集群预期。能够吸引大量内资入驻园区,往往标志着园区建设开始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

对于招商引资和园区发展的关系,张晓欢进一步解释说,招商引资和园区发展是相互支撑、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园区建设初期,政府或其他运营主体主要通过描绘发展蓝图和提供各种硬件、软件服务为手段,吸引商人和资本前来区内入驻。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的各类基础设施服务和产业资源逐渐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以商招商、园区品牌招商会逐渐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导形式。

不过,张晓欢告诫说,值得警惕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园区建设经过一定时间后,如果没有通过招商引资进入正向反馈阶段,没有发生越来越好的“马太效应”,就很有可能进入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效应”。

然而,张晓欢也表示,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催化剂,但不能成为园区商人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商人和资本向园区集聚的根本动力是未来商业利益预期的驱动。能够给商人和资本带来良好预期的主要因素包括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营商服务环境。其中,良好的地理位置代表着良好的交通可达性、丰富的周边产业资源、厚实而邻近的产业市场等区位优势,往往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开放政策前沿地区距离越近越有优势。换言之,与经济地理中心密切相关,而与简单的地理几何中心几乎毫无关系。

招商引资形式发生新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我国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各地招商引资又掀起新一轮的竞赛热潮,招商方式五花八门、尺度空间各异。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园区招商引资也逐渐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现在多地园区的招商引资开始转变,由政策招商升级为产业招商。优惠政策优势趋于弱化。早在2014年出台的国发62号文中,就对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财税政策运用更加严格规范,拼优惠政策的招商引资方式难以为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内外资政策逐步趋于平等,多项政策表明,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投资环境、管理效益、产业优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此外, 招商引资开始逐渐为产业环境主导 。招商引资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竞争要求,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优惠政策的作用弱化也使竞争力下降,国际产业转移也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来看,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已不能适应组团式产业转移的要求 。国际产业转移正呈 产业链整体 和制造、研发、服务一体化的组团式转移态势,因而园区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这对各地园区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完备的产业配套成为投资者首先关心的因素,我国招商引资进入了“产业环境主导”阶段。企业集群,招商引资“产业环境主导”的趋势会更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招商引资而言,“招得来”固然重要,但“留下来”才更重要。如何通过自身优势让企业愿意来,如何通过服务和真诚让企业愿意留,都是各级政府需要思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把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这才是招商引资的必由之路。进一步降低创设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中央和各地为改善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我国营商环境的变优趋势将更明显。

园区工业化促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无疑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促使中国成为 世界工厂 、贸易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专家认为,土地成本对园区工业化的影响极为深刻,而背后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土地成本,又进而影响着园区工业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土地制度和园区工业化的关系,他认为,园区工业化是工业园区化的结果,工业园区化是将大量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降低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运营成本,形成工业集群和规模效应,提升工业化发展效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同时,张晓欢还认为,土地成本对园区工业化影响极为深刻。土地成本是园区工业化进程中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工业企业来讲,在一定时间内土地成本可能是占据着总成本的较大比重,在一定政策和条件下,土地成本往往成为工业园区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土地制度决定土地成本,进而影响园区工业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此前回顾了土地制度和园区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中国的园区工业化是与土地改革第二个阶段紧密相连的。从园区工业化开始,中国进入了“以地谋发展”的阶段。但改革开放后招商引资发展园区,当时碰到的重要的背景和问题之一就是,农民在集体土地上无法搞乡镇企业,这条工业化道路被堵死了。然后,中国工业化模式进入到园区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土地都由政府提供,企业要搞工业可以,但只能在政府提供的园区里面搞。

设计园区工业化模式的时候,初衷还是为了引进外资,引进高科 技。当时有两个部委,一个是科技部,搞高新技术产业区;另外一个就是国家经贸委,就是原来的外经贸部,搞国家经济开发区。但是各省级政府、地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就想:“你可以圈一块地搞,地在我手里,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搞?”就这样,各省区市都开始建设产业园区和开发区。从此,整个中国以土地来主导发展权的发展模式,在园区工业化这个时候真正开始建立。也就是说,园区工业化的模式,实际上是政府找到了用土地主导发展权的方式。

园区工业化,实质是政府掌握发展的主导权,以地谋发展。主要方式是两个:第一是通过土地招商引资,低成本供地。第二是通过土地融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投资环境。园区的工业化,让政府重新掌握了土地发展权,并由此形成土地成为整个经济发展发动机的局面。很多地方靠供应工业用地来促发展。每年几百万亩的土地供应里面,差不多40%左右是供到工业用地上。工业用地方面为什么保证那么多土地供应?中国要成为世界 制造工厂 ,但土地资源禀赋很差,人均耕地很少,我们的土地如果纯按市场价供应的话价格很高,供不起那么多土地搞工业化。但现状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来供应土地,结果是可以压低工业用地的价格,以成本价供地。这样就可以非常低成本地供应土地,保证工业化。最后的结果是,园区工业化使整个中国成为贸易大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并造就了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相关阅读推荐:

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工厂都跑了

相比于达沃斯世界灯塔工厂,中国六大本土智能制造企业毫不逊色

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开发区功不可没


编辑:倪霞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工业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工业化工业化的功不可没工业进程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