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迁70年丨中国科技发展创新史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次国家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的功勋模范人物,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其中有5人均来自国家科研领域,见证了中国科技复兴的伟大变迁,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他们是中国时代发展的见证人,更是中国实现科技强国的开拓者与见证者。
回顾过去70年,中国科技实力取得了巨大进步。1949年以前,中国饱受战争的摧残,科学技术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科技事业严重落后。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科学事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自此,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了新时期。
1949-1975:从无到有,奋起拼搏
新中国成立之初便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党和政府也早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因此在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并相继成立了各省、市及自治区的科研机构。
1954年党中央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批示中指出:“党必须关心科学研究工作,从各个方面为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创立有利的条件。”随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技发展方针。同时,在周恩来的主持下,中国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了57项重大科技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并对8个基础学科做出了系统的规划。1961年,经党中央批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以上极大调动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基本恢复和健全了中国科学发展体系,为后续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夯实基础。1962年,第一个远景规划的主要任务提前实现,中国初步建立起半导体、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原子能技术和喷气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部门。
1962年,国家科委又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即《1962—1972年科技发展十年规划》,但在短短几年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刚刚恢复和发展起来的科技事业再次受到挫折,但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首的领导人仍对科技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保护,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在挫折中仍然砥砺向前。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在如此艰难困苦时期,中国仍吸引了大批海外顶尖科技留学人员陆续归国,并培养出了一大批投身科技事业的热血青年,在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开启了漫长的科技探索之路,截至1970年,新中国科技人才已经快速扩展到29万余人。
在科技政策的推动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科技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一株雄性不育水稻,在此基础上,开始水稻“三系”选育,同期,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身份加入523项目,后成功发现青蒿素.......
1975-2000:深化转型,稳步向前
“文革”期间,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极大冲击,甚至陷入停滞,但是,改革开放的到来却给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重新带来了生机。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中央日常工作,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为科学技术界的整顿和复兴开启了序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1978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1979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以上激励政策表明改革开放来,中国对科学技术人才发展的大力支持。
1985年,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全面展开,此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相继出台,深化了科研道路的探索方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创造性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方针。此外,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联合编制了《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13项全国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规划,这些项目规划和远景计划使中国的科技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王大珩、陈芳允、孙家栋、邓锡铭等科研领军人物,带领中国科技在机械电子、空间探测等领域深耕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科技人才数量迅速猛增,同时,大批海外留学科研人才纷纷归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献策献力,截至2000年,中国的科研人才数量已突破300万人。
2000-2019:万物创新,共谱辉章
进入21世纪,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贡献影响愈发明显,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形势,正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文件,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明确、完善的指引方针,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的机遇与挑战,以智能制造、航天航空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各主要国家争先抢占的技术高地,此时,党和政府积极把握时代趋势,抓住变革机遇,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新的科技方针明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和科技创新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支撑作用,自此,中国的科技发展路线由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实现进一步跨越。
新时期,科技人才是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力军,科技人才成为互联网技术深入开展,5G、物联网、产业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王选、黄昆、施一公、赵忠贤等行业科研专家带动新兴产业科技快速崛起,此时,无论是海外科技人才归国还是国内科技人员出国留学都创造了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中国的科研人才数量已突破621万人。
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研发经费规模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中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独自摸索走出一条辉煌奋进之路,多个领域从无到有,多个领域经过不懈追赶站入世界前列,始终印证了科技强则国强,未来,中国科技人员还要在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之路上不懈奋斗,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