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朱江明:瞄准“IT企业”特斯拉,希望能在A股上市
2017年11月10日, 零跑 发布了旗下首款纯电动量产车——零跑S01。彼时,这家新生的智能电动车企业为自己首款产品立下了flag:成为国民电动车新标杆。
在4个多月后的零跑2018合作伙伴大会上,面对包括亿欧汽车在内等媒体,董事长 朱江明 、副总裁赵刚、研发副总裁许炜围绕这款2019年正式上市的纯电动轿跑车型,为大家讲述了公司这段时间以来的成长历程。
此外,为更加全面地解析零跑汽车及其产品战略,供应商代表:浙江万向系统总经理陈立忠、福耀集团销售总监陈刚、英飞凌科技中国区销售总监杨安、佛吉亚中国区战略市场总监李隽也一并接受了记者群访。
亿欧汽车整理了此次群访细节:
关于产品
Q:我国SUV市场增速很快,但零跑并未选择SUV,而是双门四座跑车,请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为何不选择一款如紧凑型SUV这样的走量车型?在此基础上,零跑又是怎样说服供应商相信coupe的产品能力,并给予支持的呢?
赵刚: 首先,在整个产品的研发成本中,电池占了很大比例,但鉴于技术进展现状,能源效率还是比较低,因此我们选择从小车型做起。这样我们能够 控制好产品性价比 ,让用户真正的体会到智能电动车给市场带来的价值。按照零跑的规划,我们后续还会有其他车型的产品推出,扩大用户群体。
另外,在 新能源 电动汽车领域,我们相信供应商伙伴不会单凭一款产品判断企业的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从业者共同的努力,以及主导企业战略性的投入。零跑也不会去纠结一款车究竟能带来多少利润,而是在董事长的带领下,真正做好产品,将服务客户放在第一位。
朱江明: 确实,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中SUV大热。但如果车企都去做SUV,从业者之间就不存在差异化。就电动汽车本身而言,现阶段仍旧是一个小众市场。2017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顶峰,大约50万台,其中40万台以上都是A0级汽车,而50%以上都是两座的。
如果我们首款产品能够做到,在颜值、性能、价格等方面不弱于同类产品,且智能化功能比竞品强很多。那么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或是已有四座五座轿车的家庭而言,零跑S01是其购买电动车时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这也是我们主攻差异化的打法。
Q:此前零跑曾公布S01最大续驶里程为360公里,请问这是在什么样的工况下实现的?未来基于S平台和C平台规划的几款产品,是否仍旧选择轻续驶?我们在产品续驶定位方面有何规划?
许炜: S01整车续驶里程360公里是在匀速的工况下实现的。关于未来规划,S平台的产品将达到250公里以上的续驶里程,T02计划在150KM以上。而C平台则会直接开发400公里以上续驶里程的产品。
Q:在电池方面,S01是否会与 特斯拉 一样,采用18650的电池?据我观察,这款产品在底盘、外形设计等方面与特斯拉均有相似之处,关于这点您能否展开谈谈?
许炜: 在选择电池电机时,我们并没有完全参考特斯拉。但在电池方面,我们最终选用了与特斯拉相同的18650。经过评测分析,我们发现与三元锂电池相比,18650电池包空间较小。虽然三元在电池排布上有一定优势,但具体到小车型而言,18650在整个能量配比方面依旧是最佳选择。所以在S和T这两个小型车平台上,我们采用18650,以实现成本与性价比的最优化。而在大型车平台上,考虑到整体续驶里程及能量密度比问题,我们则选择方壳电池。
至于电机问题,特斯拉最早选择的是异步电机,而从成本、性能等角度进行多重论证之后,我们从一开始就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可以说,在电机的路线选择上我们与特斯拉完全不同,即便他们现在也逐渐转向了永磁电机。
朱江明: 关于我们与特斯拉的区别,我想进一步解释一下。在我看来,特斯拉这种公司的运作模式,更像是一个IT企业,像是一个做电子类产品的企业。在动力、电池、互联、智能驾驶等方面,特斯拉都选择自主开发整个互联系统,自成体系。
但相比之下,目前更多传统车企除了自己研制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以外,在车机、仪表、包括导航等等方面,全部都由外部供应商提供,这也是原先传统车厂的模式。但随着将来车车辆互联智能的功能日益增强,整车需要非常快的硬件迭代速度,才能跟上软件更新的节奏。当车机技术能够适应软件升级速度时,用户在使用车载电子设备时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只有如此,车企的智联智能功能才能够越做越强,得以快速迭代。
而 我们与特斯拉在商业模式上较为相似 ,产品的核心零部件选择自主研发。至于技术路线,我们始终完全按照零跑的架构图进行。
Q:我了解到,在ADAS方面,与大部分造车企业不同,零跑并未选择国际上成熟科技公司的解决方案,而是选择自己制作摄像头传感器。这是否会耗费额外的精力与成本?零跑为何会选择自主研发的路线?
朱江明: 我们始终认为,未来在汽车产品中,电子成分将占很大比重。在制造一辆 自动驾驶 汽车的过程中,按照传统模式,车厂只扮演一个组装厂的角色。因为传统主机厂拥有发动机工厂、变速箱工厂、整车设计团队,底盘等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购的。
而到了智能电动时代,重心将逐渐转向物联、智能驾驶等方面。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如果不选择自主研发,还走传统车厂的老路的话,我们在与百年老店的竞争中不存在任何优势,所以新造车势力一定要有差异化的打法和思路。
在这方面,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榜样。他的动力系统,包括交流异步电机,控制器、电池包、BMS以及智能互联等芯片,就连车机仪表,互联系统也都选择了自主研发,这就是特斯拉的核心竞争优势。所以 零跑在企业运作模式上,要学习特斯拉,成为一个IT企业,更注重电子部分的自主研发,以此形成自身价值和优势。
Q:朱总此前提到,零跑的产品在质量和成本控制层面直接对标丰田。具体到S01车型,我们采取了何种手段降低成本?
朱江明: 成本和质量始终是一个矛盾体,要想达成平衡就需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零跑虽然有着很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和能力,但我们不会为了降成本而降成本,而是要充分基于用户的需求进行优化。
比如S01的全景天窗,我们没有使用遮阳帘,而是使用了福耀的镀膜玻璃,即降低了成本,又美观,透光,80%-85%的紫外线都可以反射回去,内部的空间也增大了。我们做出了诸如此类的产品选择,以寻找质量与成本的平衡点,使得产品能够拥有最好的性价比。
关于供应商
Q:在与各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是选择成熟的通用的方案,还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到具体定制化或深度的研发合作中?
许炜: 针对一些标准化的零部件,如果供应商有,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但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定制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占据很大的比重。对此,我们会跟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使得产品也能够体现我们的亮点跟特色。
Q:此前,英飞凌在自动驾驶方向已有较为深入的布局,这是否会一定程度上赋能零跑?同时,在智能驾驶领域,零跑自身也有研发团队及研发成果,请问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会在哪些方面进行互相协调与配合?方便透露一下进一步的产品规划吗?
朱江明: 首先,我们跟英飞凌的合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IGBT方面,我们全程用英飞凌的模块;第二步,前期很多车辆使用的车规级MCU,我们目前把车上所有的MCU都进行了统一,无论是电机控制方面的,还是BMS电池方面的,以及我们整车控制器和车门分布的控制系统,全部采用英飞凌的芯片来进行各种零部件的开发。
至于后面,我相信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零跑擅长的是利用战略合作伙伴的核心芯片,将其实现产品化。这对于大华或者是零跑而言,都是最强的一项能力,特别是基于嵌入式产品,进行从软件到硬件的开发。
杨安: 我们本身一直致力于汽车电子器件的开发。除了零跑外,目前我们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宝马、奔驰、大众等国外主流车厂。零跑也选择了与他们同款的产品。
英飞凌认为随着电动车的开展,未来有4个大的发展趋势:电动车、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车联网带入的汽车安全、数据安全等。其实零跑本身就带有安防、智能交通的基因,所以未来不仅限于智能驾驶,英飞凌后续还将与零跑有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
在智能驾驶方面,英飞凌会陆续推出包括24G的雷达芯片,77G的毫米波雷达,我们主要负责后端的控制融合运算。后面英飞凌会提供一系列符合ISO26262功能标准的芯片,这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对安全等级可靠性的要求。
未来五年,从英飞凌的角度看整个汽车电子产业,我认为我们50%的经济收入增长都来源于与新能源、自动驾驶相关的领域。所以目前我们也积极的在国内进行一系列投资,在国际上进行一些合作或并购,以布局整个领域。
Q:目前,汽车玻璃正在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转变,未来福耀产品在智能领域将如何实现突破,赋能新造车企业?此次福耀选择与零跑合作,在具体合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技术可以分享一下?
陈刚: 作为在整车中扮演挡风遮雨功能的角色,汽车玻璃现在已经逐步被其他功能的升级换代淘汰掉了。目前来说,汽车玻璃最主要的是要实现功能化、总成化和智能化。我们每年有4%的营业额投放到我们的研究院,进行产品研发,我们已经研发出来镀膜隔热和镀膜加热的产品、调光玻璃以及我们的专利——涂层抬头显示。
这些产品均可以应用于零跑汽车,并让终端市场的客户满意。一旦汽车投放市场,我坚信可以一炮打红。
朱江明: S01是最先使用福耀镀膜玻璃的车型,以去掉遮阳帘,增加车辆内部高度。目前我们已经拿到了样品。
Q:从零部件供应商的角度,你们如何看待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态势?作为资深从业者,对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造车企业,你们有何建议?
杨安: 首先,除了外在的法规驱动以外,我认为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家技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促成了这么多跨界企业切入汽车领域。除了背后政策干预之外,我觉得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像辅助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更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就传统汽车行业本身而言,国外已经建立了很多技术、IT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壁垒。比如说我们做雷达,做传感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汽车探测周围环境。但当你想真正触碰到车本身进而控制车辆时,会发现在传统汽车上依旧存在很大的技术门槛,要规避很多技术IP。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我认为中国至少能跟世界同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所以在新能源领域,我认为中国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实现成功。毕竟我国消费能力不差,同时在手机行业、消费类领域,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为例,我们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
最后,作为一个元器件供应商,我认为“两个轮子”都要平衡。即便是造车新势力,也要尊重传统的造车规律,做车与做手机不同,很多事不能简单凭借实验室里的验证结果得出结论。汽车产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路况、车辆使用环境、使用人员,导致汽车不像手机那样能够轻轻松松掌握任何情况。
另外,在产品创新层面,重中之重是如何实现差异化、如何抓住客户体验的痛点。客户体验时刻在变,今天我喜欢这样的,明天我喜欢那样的。而汽车不可能不像手机一样,一年换一个。所以我认为,谁能精准抓住用户体验,或者哪家企业实现得最好,最接地气,谁就是赢家。 “造车”与“创新”两个轮子并行,车企才有更大的赢面。
关于未来
Q:目前零跑是否已经解决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问题?如果没有,我们是否会考虑暂时以代工的形式生产产品?另外,零跑下一步的 融资 计划进展如何,将引入哪些方面的资源?
朱江明: 首先,我们仍在积极努力争取国家新能源生产资质牌照,我们的车已经经过了所有的实验和验证,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得到了地方、省、国家层面的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认同,这条路我们要坚决的走下去。其次,在合作生产方面,我们同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目前,我们正在同3—4家比较有意向的合作伙伴展开探讨。
关于融资,我们启动了红杉领投的Pre-A轮融资以后,一些机构也纷纷过来调研。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中或稍晚一点,完成第二轮,也就是零跑的A轮融资。
Q:对于零跑而言,2018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紧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朱江明: 挑战始终是有的。但我认为,如果过于担心风险,也就不会选择进入汽车产业。因为任何行业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做汽车也一样。可能在旁观者看来,这个行业有很多很好的机会点,可一旦进入市场,竞争依旧很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部门都是如此,只有不断面对挑战,有足够的耐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从容。
从2015年9月到现在,零跑成熟了很多。我比较欣慰的事,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们的团队日益完整,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思路也逐步清晰。对于我们而言,2018年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在研发产品之外,我们还要梳理整个供应链体系,建设完整的流程体系。我们希望展现出初创公司之上的水平,整个产品从端到端的研发流程,市场需求到交付的流程,以及质量保证体系,都是完善且严密的。
Q:未来,零跑是否有进入资本市场,完成IPO的计划?是否会选择海外上市,进而成为全球品牌?
朱江明: 零跑将来肯定是要做IPO的,而在海外或是国内上市各有利弊。即便在国内A股上市也不意味着不能去海外发展,而且目前相应国家号召,连BAT都争取回到A股。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定的,像大华,虽然是国内上市,但今年有40%—45%的收入都来自海外。
【精彩推荐】4月20日,亿欧汽车将在北京车展前夕在京举办 “预见·科技出行——GIIS 2018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峰会” 。本届峰会将邀请来自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汽车供应商、科技公司、自动驾驶服务商、动力电池企业以及智能出行平台等企业代表,围绕科技出行的现状与趋势展开探讨和分享。报名咨询: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534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