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五大问题依然待解
在“普”的基础上, 普惠金融 还应立足于创新。 创新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加速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金融行业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高质量的金融供给。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标志着中国普惠金融实践进入了创新阶段。
普惠金融本质在于普及和创新
8月5日,在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编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提出了“便利性、产品多样、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以及消费者保护”五个普惠金融关键要素。《报告》的主编之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 普惠金融就是要提供有尊严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侧重点是“普及”,要让更多有金融需求的群体享受金融服务。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也 认为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普”而不是“惠”,普惠金融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商业或者财务的可持续性。
在“普”的基础上,李扬认为普惠金融还应立足于创新。创新就要充分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互联网和区块链等 金融科技 ,加速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结合。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金融行业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高质量的金融供给。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立林认为,金融科技可以延展金融服务的半径,金融系统应当成为金融科技积极的应用者和实践者。
普惠金融“硕果累累”
在政策持续引导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事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用数字详细说明了近年来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成果。
第一,乡镇一级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机构营业性网点覆盖面达到96%,多数省份实现了乡乡有机构;农业保险乡村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村级覆盖率达到了50%。
第二,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ATM机96万台,POS机3000余万台,分别较2013年末增长了85%和193%;全国金融服务已经覆盖了93万个行政村,行政村基础金融覆盖面约为96%,较2013年末上升13.6%。
第三,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了73.1%,覆盖了全国约20%的小微企业。
第四,“三农”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到2017年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较2013年末增长了48.2%和6.5%。
第五,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到2017年末,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较2013年增幅超过50%,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00多万户,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4以上,户均贷款超过4万元。
此外,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曾彤表示,近两年来,证监会和证券行业以精准扶贫为着力点,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出台 IPO “绿色通道”政策,加快贫困地区融资步伐;发挥债券市场作用,为贫困地区发展“造血”;证券期货行业广泛开展“一对一”帮扶行动等。除此以外还积极探索开发了一批普惠性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丰富了普惠金融市场。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与技术融合不断深入,普惠金融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机银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线上渠道建设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不断推出移动支付产品,提高移动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网络消费贷款的层次性和多样化不断增加,满足用户对金融服务的核心需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智能投顾成为理财新趋势。
普惠金融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在看到各项成果和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普惠金融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冯燕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金融服务有没有和好不好的问题,目前金融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平衡、不充分,金融服务效率仍然不高;
二是商业可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成本高、风险大,成本收益不对等的行业现象;
三是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部分新型机构和新型业务面临着监管法律缺失的问题;
四是信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依然不足的问题,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作用并不充分;
五是金融消费者的知识和素养不高的问题。
同时冯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五大体系建设并指明了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要优化供给体系,强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适合普惠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机制,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红利,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基层,回归金融本源。
第二,要创新产品服务体系,用好数字普惠金融工具,降低获客服务成本,提高客户精准识别准确度,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三,要强化政策力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引导市场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同时发挥基层党政组织的优势,实现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金融机构的双基联动;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激励作用,形成政策合力。
第四,要健全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主体责任;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提升监管水平,及时打击非法行为。
第五,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通过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