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3、潘多拉魔盒: 新闻业未来的四大挑战与应对

随着内容生产、分发、用户追踪逐步自动化,新闻的教育、业务到社会影响已经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如何让传统 新闻业 浴火重生,目前看,最大的可能是泛化内容产业的一部分。

  一、新闻专业:算法会比人更客观吗?

  算法正在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离开了算法的世界几乎无法想象:旅行预订网站无法买到票,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看不到好友更新,甚至搜索引擎也无法给出答案。实际上,算法几乎决定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切。

算法进入新闻业的生产、发布虽然较为晚近,但其巨大的革命性力量已经显现 在最近的美国总统选举中,Facebook的新闻流算法引发了巨大争议,并被认为有可能影响了大选结果。

以Facebook新闻色彩浓厚的热门话题为例,推送热门话题到页面一般需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Facebook使用程序监控网站内部关于一些话题的分享和评论,同时,外部的爬虫抓取RSS新闻,搜索Facebook用户还没有开始分享的新闻。其次,当这些话题出现在Facebook的网站上时,管理员就会在1000家媒体上进行认证,并匹配标题、图片和地点人物等相关数据。最后,另一个系统将已经通过认证的热门话题推送到桌面和移动端的首页等。同一时间,任何一次刷新都会有有60-100条的热门话题,而Facebook会根据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选择和算法推送少于10条的话题。

《华盛顿邮报》曾经对117名随机的美国用户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Facebook会根据用户的性别、设备、使用习惯、居住地、年龄等进行个性化推送,比如关于福特皮卡的新闻,只推送给居住在农村而非城市里的用户,艺人碧昂斯的任何动态信息主要推送给了大部分的女性用户。而在测试的两天内,推送给几乎所有的用户的热门话题是一则关于世界首例“男性生殖器移植”的新闻,可见只有“猎奇+性”这样的超级组合,在Facebook的算法看来是适合所有人的。

作为科技公司,Facebook和谷歌希望以算法全面取代人工编辑。

Facebook“趋势”栏目编辑守则规定,编辑们的工作主要限定在基础的修改和格式编辑,其功能并不是提炼新闻要点或者选择新闻操纵娱乐,而是训练算法。 2015年8月底,Facebook解雇数十名新闻编辑,将热门话题的编辑、推荐和排名全部交给机器算法以“保持公正性”。然而,几天之后就有一篇关于新闻主播Megyn Kelly因为力挺希拉里被福克斯踢出公司的假新闻,被顶到Facebook热门话题榜的首位,之后很快又被Facebook紧急撤掉。

当然,在传统媒体时代,假新闻同样无法杜绝,但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假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爆炸式增长。 Facebook针对其在美国大选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虚假新闻的指控,已宣布将联手第三方调查机构加大打击力度,并推出了新的防范工具。面对不断增多、声音渐趋一致的批评声音,Facebook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于2016年12月16日在自己的Facebook主页中发布声明,并表白道:“我们很早就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这项责任看得很重。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做。”

谷歌则通过与媒体和社交平台合作的方式来鉴别假新闻。 2015年,协助成立了打假新闻组织“第一稿联盟”(First Draft Coalition),与多家新闻媒体和科技公司一起联手打击假新闻,其中不仅包含纽约时报、法新社、CNN等老牌传统媒体,更有Buzzfeed、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新媒体公司。

在中国,微信等社交平台也在致力于打击假新闻。 从2014年10月起,微信联合人民网、果壳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建立了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用最权威的渠道不定期发布辟谣信息。此后,“谣言过滤器”公众号中上线了一项名为“辟谣小助手”的服务,只需要将谣言的文字内容复制粘贴给“谣言小助手”,后者就会自动回复相关的辟谣结果。考虑到微信中的谣言一半为复制粘贴的群发,此功能在应对微信谣言方面被认为起到了很好作用。

在甄别假新闻的过程中,科技巨头们不但会面临着技术上的问题,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如果主观地把一类言论或意识形态粗暴地定义为“恶意中伤”,又会伤及“言论自由”。

无论如何,算法的公正性直接决定了新闻的公正性。 美国新闻网站Vox曾撰文指出,相比Twitter的时间线推送信息流,Facebook利用算法推送误导了用户,但这些算法给予高互动用户较高的内容呈现优先权,其采取的标准类似八卦小报,给用户推送最吸引眼球的标题,却完全不管文章是否公正、精确和重要。这种算法迫使类似《纽约时报》这样有声望的老牌媒体,也不得不亦步亦趋。

简言之,算法主导下的新闻业,对人性弱点的迎合,对传统新闻业社会责任的弱化、对娱乐性的无限放大,将是 人工智能 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但是,拒绝算法无疑是自外于潮流之外,对于传统新闻业来说,更明智的选择是,把新闻专业主义贯穿甚至凌驾在算法之上,算法依然服务于新闻业所追求的真实和客观,并随时根据新的形势进行算法的调整。在未来的信息供给中,传统新闻业的大陆也许不复存在,但依然可以尝试扮演社会灯塔的角色。

  二、新闻从业者:记者编辑会大面积失业吗?

机器替代人的阵痛才刚开始。

现阶段,记者、编辑和机器尚能和平共存,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一份报告认为,相比Wordsmith,媒体老炮们的文本更具内涵和魅力。美联社和Automated Insights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Wordsmith在生产了大量稿件的同时,还实现了零裁员,它让记者从豆腐块文章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去提炼文章角度、挖掘更有深度观点和更锐利的分析。

但是,从长远看,机器同样也能写出媲美人类的深度特稿。

Narrative Science联合创始人、CTO Kristian Hammond2016年在接受美国《连线》杂志记者采访时曾断言, 机器人 将5年内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未来20年,没有机器不能写的东西。不过,Hammond觉得写作机器人不会替代现有的记者,相反它会显著拓展新闻写作的领域。

如果事实如同Hammond所料,那么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如果既不想转行跳槽、又不想失业,该如何是好?专栏作家、畅销书《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对媒体幸存者的建议也许值得思考:

第一,要擅长理解和表述数据;

第二,了解如何将社交媒体应用于新闻编辑;

第三,通过团队协作和尝试新鲜事物来竭尽所能地积累新闻编辑经验。

  三、新闻教育:大学还有必要开设新闻系吗?

如果机器人的稿件写得和普利策获奖者一样好,大学还需要开设新闻系吗?

美国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在新闻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倒逼美国高校也开始尝试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新闻传播类专业点约有1000多个。 吴锋、陈雯琪和章于炎等学者对美国十所顶尖新闻传播类学院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最新进展与改革趋向——基于美国十所顶尖新闻传播学院的调查统计研究》一文研究发现,这十所学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式上都体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学位设置方面,大部分院校在本、硕、博三类层级上设立1-2种学位。 本科包括新闻学、理学、文学三种学士;硕士包括新闻学、理学、文学、传播管理、公共外交硕士;博士方面,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早在1934年就授予了全美第一个新闻领域的哲学博士。另外双学位教育盛行,涉及了艺术、商学、计算机、法学和社会科学等学位结合类型,在学位的设置上融合了广泛的专业领域;

在专业设置上,这些大学注重专业的整合与细分两个倾向。 下表可见,佛罗里达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在专业方向数量较多,专业设置更加具体化。尤其是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开设“融合新闻”专业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本硕的平均方向数达到34个。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下设融合新闻、杂志新闻、新闻摄影、纸质与数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战略传播、特殊项目六大“重点领域”,其下又细分有32个“兴趣领域”,可见密苏里大学不仅在专业方向上顺应大势,在个人定制专业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在课程设置方面,这几所大学以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并重。通识教育强调广度,专业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实用技能课程、社会道德和法律课程等。由下表可见,这几所学校除了通识性课程,在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上尤其注重新闻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专业人才的媒体技能。例如在基础性课程的设置上,俄亥俄大学还专门开辟了数字时代的媒体趋势和媒介未来课程;在实用技能的课程设置上,佛罗里达与北卡罗纳大学开辟了视觉新闻与视觉传播课程,强调培养“一专多能”型媒体人才。在社会道德与法律类课程强调培养新闻人才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提高他们作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这些院校强调课程的自主选择性,所以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上都要大于必修课程。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目前,中国也已经有一批院校开始培养探索新闻媒体人才多元技能。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增设了“数字新闻传播”、“跨媒体传播实验”等专业方向和课程,作为传统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田;南京大学金陵学院2007年率先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方向),所参考的即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采用国际流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成立了国内新闻院校中第一个媒体融合实验室。

未来,新闻系教学规模也许会缩小,并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之中,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跨学科技能的毕业生而言,能够拥有良好的文本组织能力、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是迈入职场的良好第一步,相比其他职业而言,从事新闻业依然是一个不错的职业起点。

  4、 新闻伦理: 媒体还是第四权力吗?

传统媒体的衰落,不仅松动了其第四权力地位的基础,同时也加剧了与政府、资本之间的平衡难度。

早期的西方人喜欢把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体美誉为独立于“三权分立”中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 “第四权力”代表着人们寄予媒体人作为瞭望者、监督者、把关者,起到监督政府、守望社会、制衡权力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强化了新闻业的逐利性,高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再止步于新闻的生产,同时还被作为各种政治功能的辅助利用工具,这些行为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些媒体还和政府关系“暧昧不清”,令媒体的“第四权力”名不副实。

特朗普当选后,就有舆论指向特朗普成功当选的原因是Facebook、Twitter社交网络上充斥的各种虚假信息影响了选民的判断力。 虽然随后Facebook公布了打击虚假新闻的具体计划,如提高机器分辨错误信息的能力、用户更简单的举报、第三方机构核查,以及中断假新闻站点使用脸书的广告服务等,但多数都局限于技术层面。传统媒体“一边倒”趋势和数字媒体作为攻击武器入侵选举,不禁令美国公众在媒体的公正性方面产生质疑。

资本方对媒体的控制也在加深。

英国《卫报》在2011年7月4日发布头条消息,曝光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曾经于2002年非法入侵失踪少女米莉·道勒手机,并窃听她和其家人的电话信息,一时间将默多克新闻集团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卫报》揭露,在米莉·道勒最初失踪几天里,记者还把米莉的短信删除了一些,以便留出空间接收新信息。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世界新闻报》关闭,但这一事件继续发酵,进一步被曝出默多克同政府机关的亲密关系。

算法主导下的新闻业是否会背离社会监督的最初职责,媒体到底是独立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第四权力”,还是作为政府机关以及利益机构的“第四部门”,成为需要着重考量的议题。

网络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分发的去中心化,媒体昔日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的衰减不可避免,但是新的机遇也在出现:

首先,相对社交媒体的海量呈现,传统媒体应进一步强化其信息过滤器功能,建立一道基于信息减法原则的过滤网,既发挥筛选高品质新闻的功能,同时充当好打击假新闻、核验事实真相的主场。

其次,要善于利用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公民监督,正视“人人即记者”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组织和引导好“公民记者”,是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利用分散化的在场人群,及时、准确地进行报道。

最后,在任何一个社会,作为中立、第三方的新闻媒体始终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表现在商业上,同样也体现在社会、政治功能上,媒体也许不再是强大的“第四权力”,但至少应该守住社会灯塔的角色。

随意打赏

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创业人工智能时代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