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十年,顺丰、“三通一达”如何逆袭为王?
【编者按】从2009年到2018年,双11电商狂欢节已走过十年,快递企业也相伴度过了十年光阴。对于“三通一达”来说,电商似乎成了一个挖不完的金矿,但双11却让其爱恨交加。曾经出现爆仓也会措手不及,经过十年打磨,“桐庐帮”也能从容自若游刃有余。下一个十年,快递企业转型的方向是综合物流服务商,走向国际市场,优化供应链。
2009年-2018年,双11全民狂欢已走过十载,网购成为了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并带动了上下游众多产业的狂飙发展,这其中,以民营快递最为突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快递与网购的碰撞,是一段相爱相杀抱团成长的精彩商业故事,有产业突围,有资本起舞,还有人的变迁。
2010年11月11日凌晨,在武汉上大二的杨晔上网买了一双五折的雪地靴。她没想到的是,下单一时爽,等快递的过程却犹如这里的冬天一般漫长,大半个月后,她才在校门口堆积成山的快递里找到了自己的包裹。
那是双11的第二年。2009年下半年,当年还叫淘宝商城(天猫前身)的总经理张勇和他的团队突发奇想,想利用光棍节的噱头在国庆节和圣诞节之间的销售淡季为平台冲销量,虽然最后只有27个品牌参加了当天的大促销,但这一做法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天平台销售额达到5200万元,是日常交易额的10倍之多。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第二年的这天,天猫销售额飙升至9.36亿,同比增长1772%,产生的包裹量首次突破1000万件,全国各地的快递公司都相继出现爆仓现象,一线人员只能靠双手在堆积如山的包裹中进行分拣,忙得昏天黑地。
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杨晔参与了每一次双11,除了丰富的品类和动心的价格,她也观察到了快递效率的提升,“去年买的东西,两天之后就收到了”。
民营快递公司正是在这十年间异军突起。 如今,它们不光撑住了双11期间如洪水一般的包裹,配送效率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而中国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去年超过400亿件,收入达到4957亿元,行业内涌现出包括 顺丰 、三通一达等在内的六家上市公司。
背靠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以淘宝为代表的C2C平台迅速崛起,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卖家登台唱戏;依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管理粗放的加盟制,民营快递企业得以在EMS的围剿之下顽强生存,开枝散叶。双11这把火,让两者不期而遇相互成就,构成了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2006年,搭上网购的快车
距离浙江杭州1小时车程的小县城桐庐在中国快递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申通 、 圆通 、 中通 和 韵达 的创始人都来自这里,人们也习惯将他们称为“桐庐帮”。
仅仅一个钟山乡,快递致富的痕迹随处可见。乡政府前一条宽阔的公路被命名为“申通大道”;子胥村路边一座气势恢弘的大宅是申通董事长陈德军的家;歌舞村的入口竖着一个写着“快递文化纪念馆”的指示牌,对面一栋白色宅院属于圆通董事长夫人张小娟;在大山最深处的夏塘村,还可见一座“腾飞桥”,旁边一栋别墅楼下是一列浮雕墙,展示着申通和韵达快递的发家历程。
事实上,十多年前,这些如今叱咤风云的民营快递公司和他的创始人们,甚至还没能获得一个合法的身份。
赋予民营快递公司合法身份的新《邮政法》直到2009年10月1日才正式实施,在此之前,国内专营信件的快递公司只有一家,也就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EMS。
因为长期没有法律保护,早期快递员送快递时要偷偷摸摸,跟客户交货时要交头接耳,运输车上不敢贴公司标志,想要扩张业务却不敢对外打广告,即便是这样谨小慎微,当时申通一年上交的罚款就高达500多万元。
2006年对于快递公司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2006年5月,圆通正式成为淘宝的配送服务商,日业务量陡然上升2000票,仅仅是三年时间,淘宝件就蹿升至每日28万件。”《快递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圆通董事长喻渭蛟后来回忆说,在没有做淘宝之前,圆通的收费标准是跨省件18元起,省内单票的价格是12元,跟淘宝合作之后,价格直接砍掉三分之一,在行业和公司内部引来一片骂声。但是随着网购影响力的扩大,尝到甜头的圆通也引来了同行的侧目。
同样是这一年,物流的管理权从支付宝部门转移到淘宝网。申通董事长陈德军带队拜访当时的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双方决定在淘宝开发一套推荐物流系统,系统在2007年上线,申通、圆通、EMS等公司成为第一批合作伙伴,后来中通、韵达、天天等公司也陆续接入,从这之后,通达系公司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集体起飞。
“当C2C(个人对个人)模式起来的时候,这和通达系遍布全国的网络是高度耦合的,2006年申通和淘宝刚谈判的时候,一天大约6万票,但是合作之后,一天可以达到20万票。”2006年还在申通担任IT总监的金任群亲眼见证了业务量的爆炸式增长。目前,他在中通担任副总裁。
成立于1993年的申通当时还是“桐庐帮”的老大,在全国拥有800多个网点,收入也超过36亿元;圆通成立于2000年;比圆通成立还要晚两年的中通于2008年3月6日正式接入推荐物流平台,而公司创始人赖梅松后来回忆,上线第一天公司全网业务量比前一天直接翻番。
“以前淘宝上的商家不认识、也不懂快递公司,谁好谁坏,谁能力怎样,价格怎样都不清楚,平台把快递公司从线下搬到线上,各家把自己的服务范围列出来,建立一个省市县的三级地址库,设定一个最高价格,保护小商家,实现价格的透明化。”金任群回忆称。
自此,“桐庐帮”似乎找到了一座永远也挖不完的金矿。
从2006年开始,通达系这些以加盟制发展起来的公司开始逐渐从以商务件为主,转型成为以电商件为主,有些公司对平台的依赖程度一度高达85%以上。随着竞争的加剧,电商件的平均价格从最开始15元一路下滑至5元,平台上也开始出现9.9元或者是19.9元包邮的走量产品, “包邮区”的说法在全国兴起,范围逐渐从长三角拓展到中西部地区。
唯一一家仍然坚守在中高端市场的公司只剩下直营化改造的顺丰。
在顺丰创始人王卫看来,顺丰当年的目标客户群和网购一族有明显差异,网购的配送价格过低,而顺丰不屑于参与这样的价格竞争。 “倔强”的顺丰一直到2013年才推出面向中小商家的电商产品。
持续不断的价格战让通达系的票单价持续下滑,但在诱人的大蛋糕面前,他们也不得不接受利润薄如纸的现实,成为“廉价快递”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他们在叫板EMS时也有了更足的底气。
金任群认为,在新《邮政法》出台之前,政策制定者已经充分考虑了民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由此一来不仅为民营企业撕掉了“黑快递”的标签,也顺势打破了EMS长达几十年对于国内信件专营的垄断,为民营企业此后的发展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当年说我们是行业的补充,但是统计结果显示民营公司已经占据快递市场的一半以上,为什么会超过EMS,正是因为2006年以后民营快递公司纷纷和淘宝等平台合作,市场打开了,需求量增加,业务量也显著增加,电商的发展使得我们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出来了。”金任群说。
双11,双刃剑不期而至
双11的横空出世,再次狠狠地推了快递公司们一把。
阿里 巴巴CEO张勇后来如是评价早期的快递企业:“(第一年双11)当时没有现在的物流规模,5200万元这个总数还不是很大,对他们来说无感,第二年,交易额达到9.36亿时,这个数字就不小了,物流开始有疼痛感。2010年双11是痛苦的。”
根据《新世纪》周刊的报道,一家家纺企业2009年双11在淘宝上的销售额只有十几万元,而他们为2010年的双11准备了1000万元的货,是2009年全年销售额的5倍,但是消费者的热情远超他们的想象,最后实际成交2156万元,公司安排的四五十人根本忙不过来。公司东拼西凑了近300人,24小时不间断两班倒,足足干了七天,才勉强完成配货打包任务。
2010年双11当天产生的包裹数量突破1000万,人们惊讶于线上交易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但这种力量反过来打了快递公司一个措手不及。
2003年加入中通,目前担任公司副总裁、科技信息中心负责人的朱晶熙在2010年第一次见识到了“爆仓”的威力——包裹从各个网点涌入中转中心,犹如洪水一般,他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后怕:“当时是拼命在往里面进,进来的包裹又出不去,就导致新的把旧的覆盖了,压在下面,最后导致中转仓爆仓。”
考虑到场地和设施的投入产出比,快递行业的硬件投入只能按照平均业务量或者是略高于平均业务量的水平来规划,在场地、设备、车辆等硬件方面很难弹性应对,这是双11期间快递爆仓的直接导火索。
爆仓的直接后果是,一件快递的配送时间从平日的2-4天变成至少1-2周,有的甚至长达一个月,快递企业屡屡被消费者投诉,而快递员忙得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有些商家也因为打包配送的问题被迫在旗舰网店上挂出“致歉信”。
如果说线上交易额的增长只需要互联网公司增加服务器的话,那么提升快递企业的产能,比如建设中转中心、租用场地、购买车辆、雇佣营业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两个行业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齐头并进”,快递业甚至一度被认为拖了电商的后腿。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1年举行的“物流合作伙伴发展大会”上曾经明确表示: “我想淘宝明年冲1万亿(营业额),但是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流。”
“爆仓其实现在来看只是当时的一些管理思路没有跟上,或者说当时的中转能力有些薄弱,2012年之后很少听到爆仓的消息,以前的爆仓是快递转运中心、分拨中心的爆仓,到了后面,爆仓就变成了派送网点的爆仓。”朱晶熙告诉记者。
对快递企业来说,双11则是一把双刃剑,一度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以天猫为例,2013年双11当天,天猫的成交额已经从2010年的不到10亿元飙升到350亿元,快件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8亿件,占11月份总量的16.5%,相当于一周的业务量都压在一天之内完成。
以中通一家公司为例,中通的快件量从2009年双11的35万多件飙升至2013年的930万件,仅仅三年时间增长超过26倍.
淘宝等一众平台的强势崛起让“通达系”尝到了甜头,但双11也成为他们一年一度的必修课,每年翻几番的业务量对快递行业的处理能力和运营效率提出了巨大考验,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技术和资本双重力量的改造。
顺着电商,资本找到了快递
在网购的刺激下,快递行业开始以每年50%以上的增速发展,“三通一达”等快递公司的全国性网络日渐形成。
推动快递业提速的另一法宝是加盟制。申通快递发展初期采用的承包经营,是指承包人在指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自负盈亏,按文件每件1.5元、包裹每公斤1.5元交纳承包费。2002年,申通快递开始推行加盟授权体制,在网络需要的地方选择加盟商使用申通品牌,和总部形成业务合作,但双方没有股权关联。此后,圆通等纷纷效仿。
同样在2010年,除了爆仓,加盟制的缺点也逐渐暴露。这年年底,一则申通快递暴力分拣的视频在网上被疯传,工人将一件件快递物品狂扔乱摔,连汽车都被震得鸣笛报警。2011年初,国家邮政局专门对此事进行了处理。
还不止于此。在加盟制下,损件、扣件、盗件的事件层出不穷,有些加盟商财大气粗之后开始和总部分庭抗礼,不执行总部的政策,影响公司业务和形象,有的拖欠总部费用,有的加盟商互相之间恶性竞争,有的将把送快递赚来的钱投资到房地产等行业,导致分公司和网点规模上不去,延误全网的发展。
另一边是国际快递巨头,比如联邦快递和UPS都是直营,但直营的网络都是用钱砸出来的。
于是,快递企业开始一边自己去建设直营转运中心,一边收编地方诸侯。韵达从2003年开始建立自己的中转中心,而圆通在2007年将广东圆通直营化,2009年收编北京分公司,中通在2010年收购北京分公司,2012年收购广州分公司。
对“通达系”来说,想要做大做强,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就必须要将网络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比如中转中心和干线车辆,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快递中国》提到过一个细节,2006年,中通每年的盈利只有400万元,但是投入的租金就达到240万元。到2009年,中通的口袋里有2000万元,但是创始人赖梅松在董事会上提出要投资1.2亿元建立新基地,前期投入却要3000万元,资金一时间变得捉襟见肘。
资本与快递业,在此刻一拍即合。
2011年,复星创富投资韵达;2013年初,红杉资本通过购买老股的形式入股中通快递,此后不久,当时已经坐上民营快递公司头把座椅的顺丰也宣布引入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古玉资本和元禾资本四家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不超过25%;2015年阿里投资圆通。
“资本很早就进入电商领域,他们在拿到数据之后就会发现快递是痛点,既然是痛点,就一定有投资机会,于是资本就顺着这条路找到了快递。” 元禾原点投资副总裁戴元煜如是表示。
“当电商开始爆发之后,我们就思考谁会是电商发展的受益者,于是找到了快递行业。” 华平资本中国执行董事张磊也给出了同样的说法,华平资本于2015年年初投资中通。
在资本进入之前,快递行业是一个江湖圈子。而资本进来之后,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在扩张过程中的资金饥渴,另一方面为这个同质化竞争的行业注入新活力。
2013年,在红杉投资中通之后,给金仁群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建议加大对于IT的投入,而此前,“快递企业对于显性的硬件投入不遗余力,但是对于隐性的软件投入相对保守”。
放眼全国,最肯在IT上投入巨资的是坚持直营模式、对标UPS的顺丰,这也为它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溢价。
同样是2013年,菜鸟诞生,其目的就是打造一张遍布全国的骨干物流网络。对于快递公司来说,菜鸟2014年推出的电子面单帮助他们降低了成本,而且改变了他们传统的人工作业的方式,让快递公司可以随时采集数据,大大提高了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水平,也让他们在备战双11的时候更加从容。
“电子面单的背后是数据的结构化,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点,自动化就无法实现。”金任群说。
而在投资人戴元煜看来,资本的作用还更广阔。“投资人拥有许多来自其他行业的信息,比如它投资了电商行业,它知道接下来火的可能是跨境电商或者是产地直销等,这些信息对于快递企业布局有参考价值,告诉他们投资重点在哪儿,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是布产地仓、销地仓,还是中转仓,快递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需要很多这些上下游的信息。”
下一个十年,从C到B
在阿里巴巴及 京东 等巨头公司成功赴美上市之后,处于行业下游的快递行业也迎来集中收获期。
2016年,证监会为快递行业的上市开绿灯,连续批准顺丰、圆通、申通和韵达四家公司的借壳上市申请,中通在美国上市,而德邦通过排队IPO的方式赶上了最后的末班车。民营快递公司正式迈入“资本时代”。
至此,中国快递企业与双11已携手走到了第十个年头。 经过十年磨砺,快递企业在应对双11时已经游刃有余。
根据这些快递企业上市之初的公告,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大部分都将用于转运中心的建设,IT信息化、自动化分拣、运输车辆及航材的采购等。
与此同时,以低价竞争闯出天地的他们,也在今年一起喊出了“提价”的口号,意欲打破微利魔咒。
“快递行业的下半场可以分为自身效率的提升和业务延展两部分,效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自动化,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而业务线的延伸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的比如说快递公司会进军快运和仓储领域,而纵向的则是向供应链领域发展。”华平投资的张磊如是说。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物流行业同样迎来一波上市潮,而紧随其后的就是行业内的整合及行业外的兼并。中国也不例外。
申通上市后收购了快捷快递的部分股权,全峰快递被中青旅旗下的青旅物流所收购,而天天快递被苏宁拿下,圆通收购了在香港上市的国际货代公司先达国际,而中通的创始人赖梅松在公司上市之时还表示将会收购跨国快递企业。
今年双11到来之前,顺丰宣布收购德国邮政敦豪集团在华供应链业务,这是国内民营快递公司首次收购国际快递巨头的业务板块,这桩婚事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国内快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走向国际市场,优化供应链。
对比国外快递巨头,在供应链领域,中国的快递企业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挖掘。以UPS为例,2017年,公司供应链和货运业务占营收的17.9%,而在国内,无论是顺丰还是通达系,这部分业务在整体营收中都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表示, 快递企业转型的方向一定是综合物流服务商,从为个人服务转向为企业,为制造业服务 ,这和国内互联网巨头目前正在从2C转型为2B企业背后所折射出的逻辑不谋而合。
已经在快递业从事二十几年的金任群,正在迎来下一个十年的到来。未来,快递行业每天要处理的包裹量将会达到5-10亿件,他认为, 大家距离终点都还很远,谁会笑到最后还不知道。 “有些人喜欢在没有冲过终点线之前就跟粉丝互动。快递公司不能因为上市,不能因为有很多外部的诱惑,就打乱自己的节奏。”
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智能融合、技术推动的新形势下,创业者需要一场可以指导各产业发展方向、厘清各产业发展脉络、引导并链接资本风向、有重大影响力和启发性的行业聚会。
2018年11月29日-30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智能产业 美好生活”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盛大召开,这将是一场汇聚5000名各产业创新者、行业领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行业盛会;是一场以引导、指引产业风向为目的,启发并分享成功案例,将国内外先知学者的思想提前带到国内的预见性盛会。
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详情链接:
https://suo.im/4N2Q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