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政府、企业、投资者眼中的文化金融创新
【编者按】1月14日,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年会(CCF50)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别从政府的角度、投资者的角度以及企业的角度讲解了文化企业金融创新的几个视角,他提到文化产业主要的价值是在投资和并购上,他认为投资企业家更有前途,同时投资需要靠直觉,某种意义上文化产业不能投资靠专业的分析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
本文发于“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 CCF50 ) ”,作者陈少峰;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1月14日,梅花与牡丹
文化创意
基金会年会暨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新年峰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围绕“金融如何助力新的文化经济实践”展开研讨,由业内权威专家和学者共同献计献策。经济、金融、投资和文化产业各界人士一百余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发表了有关金融文化的演讲。
以下为陈少峰演讲实录:
围绕文化企业的金融,一个是空转的金融,邮币卡去年有八千亿,空转的越多,金融的风险就越大。我们要讲的是文化金融,就是企业增值和投资结合的金融,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
在过去的一两年当中,投资界投文化企业很热,其实我认为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因为他们按照传统的模式来投资的话,首先就找不着北, 因为 文化产业 变动太快,业态之间差别特别大 ,你懂主题公园也不懂电影,因为电影好项目都不让你投,坏项目都找你投。所以,就有很多的规律,你理解以后才会投。 从这个角度跟大家讲几个建议,希望大家在投资的过程中注意一下。
首先,我把文化产业,特别是围绕着企业的金融更多的看在投资方面,因为我们的融资很少,融资得来的效益也不高, 主要的价值是在投资和并购 。投资和并购其实是有不同的视角。
我现在要说的一个简单的事情,中国比较好的文化企业,包括做广告的百度和做游戏的腾讯,现在主要的股东都是老外,对BAT的投资都是老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有基金的设计都不超过七年, 而文化产业最赚钱的时候都超过七年,从第八年开始腾飞,我们整个基金的结构跟文化产业的价值实现根本不对应,不匹配 。换句话说,你在它还没有最大价值的时候就赶快跑了,这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改变的话,我们投资基金根本很难投到有价值的文化企业。
我们现在很多人投资文化进入到了一个所谓的A轮、B轮或者上市之前的投资,其实这个投资风险很大,因为我们中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你投了半天它忽然间停了,你就完蛋了,要么风险很大,要么基金不匹配,这是我们价值实现遇到的非常大的一个麻烦。
另一个,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的企业很奇怪,美图秀秀200多亿,京东三千多亿,京东亏损十几年了有什么规律?我们现在投资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规律跟我们传统的正好差别非常大,很多人也找不着北,京东为什么值三千多亿?它亏了十年。美图秀秀连收入都很少,而且亏了很多年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文化企业有很多新的形态,比如它要跟互联网结合,要跟轻资产结合,跟资本运作结合。但与轻资产结合也不一定,有的文化企业一般要跟重资产结合,这就又进入了另外一种系列,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把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区别对待,民营企业一般来讲你轻资产你的估值就会比较高,这是一个总体的背景。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我们希望政府有一个叫做资金的杠杆来促进融资,政府把一亿资金花掉没什么作用,我认为它拿出这一亿来作为一个杠杆补贴银行的风险敞口,这样一亿的资金可以撬动30-80亿左右的资金,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
现在政府往往把这个钱委托给担保公司,变成担保公司又收费,利息还是下不来,政府完全可以把奖励基金变成融资的杠杆,政策一调整就会变成普惠性,我们现在的融资基本上都给大企业,特别给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融资。融资这块需要靠政府,政府要采用融资杠杆的手段来撬动社会资本和各种资金。
政府最近在搞国企改革,这是很好的,因为政府如果不能把投资的这块单独列出来,它根本就没办法投资。比如你一年要业绩的评估,那投资怎么办?没法投。所以,投资业务需要做一种单列,作为一种新的监管标准来监管,否则国有企业都没办法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大多数存在着需要投资转型,需要投资发展这样的一个格局。所以,投资企业或者说政府的国企在未来的投融资领域里它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所以,这块要加快监管方式的改革。这是从政府的视角来看。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 ,我刚才说了我们的投资基金最多是“5+2”,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之痒,大家知道七年之痒还没有过去。所以,我们一般来说都是要到第八年的时候文化企业才会腾飞, 一二年找定位,三四年找到合适的人才,五六年磨合业务,第七年开始有点样子,第八年才开始腾飞 ,做的好也要八年,基金最多“5+2”,而且这个还不是很多,这样你在还没有腾飞的时候就交割了。
所以,中国很多投资人当年投资腾讯,腾讯2004年上市到现在也翻了将近300倍,当时一投资就赶快套现的人现在后悔得要死,现在没人很理直气壮地说我投了BAT而且还拿着。巴菲特长期股权投资而不是基金型的投资。所以, 我建议把基金转化为投资,而不是用基金管理的方式做投资 。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长期的投资。
这几年为什么投资失败?因为我们投资很多时候都是看PPT,PPT都是经理人做出来的,都不是企业家,你们看当年BAT不会做PPT的,你看到一个人不会做PPT你投下去,说不定价值更大,他会做PPT投下去,说不定更危险。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投资企业家更有前途。投资需要靠直觉,某种意义上我不认为文化产业投资靠专业的分析能够达到很高的水平 。
现在很多人不敢投天使投资或者创业投资,因为它成功的概率很低,很多人没有商业知识或者没有行业资源,做企业是很难的,我现在提出一种新型的四创基地,我们创业基地里要有四种要素的结合,创业、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创业相关的支持资源的导入,这样形成一个创业基地,我认为这样创业投资的成功率会比较高,这是我给大家一个建议。
第三个角度,在研究互联网文化产业中,我发现互联网文化产业有两类 , 一类是平台模式, 这种平台模式要么赚钱,要么亏钱,不管赚钱还是亏钱做到一定的火候都是值钱的。
另一种是未来模式 ,你已经有一定的资源,比如我有用户,虽然我不赚钱,或者我在行业排名数一数二的位置,它也很值钱,我把它叫未来模式,我投资这个企业不是投资在它现在赚不赚钱,而是投资在它有没有未来,有没有成长性,在未来能不能获得市场地位,这是非常关键的,市场地位包括你将来的技术领先性、品牌影响力,你的团队和你在哪个行业,这些东西就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所以,我提出一个新的模式,比如我们投资书画家,我们开始对他包装,可能5年打基础,最后15年他就会大放光芒。但是我现在如果发行一个基金的话,我5年就要撤出了,只能把书画抛出去,我啥也没有。我们 能不能不断地成立一个基金,先成立第一个基金比如2亿,我做第一次的基金,5年以后我用3亿买我第一个基金,这样叫基金接力,你所做的这种业务的价值都在我手里,留一个基金传递下去 ,这个解决方案如果可行的话,我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一直持有,就可以发行基金。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 如果你自己做企业而不是被投资的,将来要跟资本运作相结合,那么你的企业一定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有一个定位,有一个很好的产业分析,你要找到一个很好的产业,跟互联网相结合,跟轻资产相结合,跟资本运作相结合。中国现在很多人做文旅的地产基本上是做地产的人转型做文旅,它的特征会依赖重资产,其实他们很多人没研究迪斯尼的模式,迪斯尼的旅游只是它的一个载体,让它的版权在这上面赚钱,其实它根本就不是以它作为企业增值的主要手段,它增值的主要手段是把版权不断实现,有主题公园,有衍生品,主题公园在迪斯尼那里只是一个衍生品,一个载体,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它很难在那上面取得很大的收入,而且很难取得快速的增长,它快速增长就是版权收入的快速增长,它其实是跟轻资产相结合的,他把重资产和轻资产分成两块,分别有他的收入模式,这是我们要研究的。
另外,大家看到中国现在最成功的投资和并购,BAT的成功率巨高 ,其他专门做投资的人都不如BAT投资并购成功率高,因为他们懂行,我们现在投资人不太懂行。所以, 如果你做投资的话,你可以研究BAT投资和并购的模式,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他们的成功率和前瞻性都比很多其他的投资人要好 ,包括他们现在投资二次元之类,虽然一开始一点都不赚钱,但是粉丝都到他们平台上了,其实他们做这个 投资有很多战略的前瞻性 ,这是很重要的。所以,如果你要找人来投资你的企业,最好投资人跟你有长期合作,否则中间撤出去,你就会很麻烦,这是做企业的角度。
另外一个做企业的角度就是并购。 并购是做企业一个很好的角度。所以, 我个人建议我们做企业的人一定要懂得并购 ,并购不一定专门把它变成金融,并购把它变成一种商业模式,比如我做一个业务做到一定程度我没有成长性,我就可以做并购,比如我们做微信公众号,有的微信公众号做得很好,像“一条”现在估值十几亿,但是有人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上去了,那我们可以做频道组合制,我跟投资人合作,以我的公司为主收购若干个微信公众号整合成一个新媒体公司,那我很快能跟资本进一步对接,并购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建议大家可以多关注。
推荐阅读: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10大创新型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