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核心技术助力下的商用机器人如何拥抱未来?
10月18日,由亿欧公司、EqualOcean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四方网盈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科创峰会-机智· 机器人 商业应用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新技术背景下的机器人商业应用,以核心技术为切入点,探索未来场景驱动下,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机遇。
商用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复杂,进入的场景多样。 人工智能 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在视觉、交互和移动等多个方面推动了机器人的功能实现,提升了其使用体验的同时,也为商业机器人的加速落地提供了技术基础。那么,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将给商用机器人带来哪些助力?技术在落地过程中又将遇到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大湾区机器人产业集群又有哪些优势?
在论坛的圆桌环节,亿欧新制造频道组长余欣婷与科沃斯商用机器人CTO邵长东、普渡科技创始人兼CEO张涛、丽亭智能 CEO姜钧、 煜禾森总经理李雷达,围绕大湾区商用机器人产业,就如何实现核心技术助力机器人发展,商用机器人发展新思路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以下是圆桌对话原文,由亿欧经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机器人集成企业如何凸显 核心竞争力 ?
余欣婷 :亿欧关注机器人产业也有比较长的时间了,之前我们跟行业人士交流时,听到了一个普遍的观点:国内做商用 服务机器人 的企业更多的角色像是一个集成商,主要在做的事情是将各种技术或者核心零部件整合起来,包括现阶段依旧有一些机器人厂商在做类似的事情。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认为这种类型的企业该如何凸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邵长东 :我谈一下个人看法,先举一个例子,之前我接触过一家做芯片的公司,主业是做芯片的,但是同时也基于芯片做了算法研究,开发了一些产品。这个产品是给弱视群体的,比如辅助他们躲避电线杆等障碍物。
这款产品远超他主业芯片的收入,同时还在持续增长。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科技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比较好的成功。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应用创新、集成创新的,最终落地点都要回到商业价值这个本质的点上,因为最终用户是为你的商业价值买单的。
张涛 :我想说三个点。
第一点,我对这个命题本身是有异议的,我觉得这个命题是针对 工业机器人 说的,服务机器人行业并非如此。大家想象一个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如果是工业机器人,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是向下凹的,从左到右依次是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的价值是最高的,做本体的都希望从集成方面赚钱。
但是服务机器人刚好是反过来的,价值链的微笑曲线是向上凸的,也就是说服务机器人本体才是价值最高的,零部件和集成的价值没有本体那么高。所以,我觉得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正是因为工业机器人本体没有那么高的价值,所以本体厂商没有那么多资源投入到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但是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讲,类似于普渡这样的本体公司, 是有足够的技术和资源去做核心技术的研发,这是个比较大的差异。
第二点,任何一个产业想要健康,都是有产业链的,那就意味着有上、中、下游。像我们这样做机器人本体的公司,如果产业上游零部件的性能、质量、成本都控制的比较好,我们这种本体公司没有必要在产业链中什么都做。
姜钧 :首先谈谈余老师所说的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商体现核心竞争力,我认为主要有三点:资源整合、行业理解和资金规模。
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是非标定制化、长周期。资源整合与行业理解一般需要长时间积淀,除了汽车和3C行业外,难以有其他行业通过复制粘贴快速实现规模化。因此成功的系统集成商往往聚焦少数甚至单一行业赛道,做深做强成为细分龙头。另外,集成商还因项目周期较长,一般面临资金壁垒,需要大量垫付资金或面临多项目并行资金压力。
反观丽亭智能,我们的定位并不只是一个系统集成商,而是包括停车机器人本体、上游核心供应链与软件系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方案科技公司。这对公司拥有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李雷达 :我比较认可邵总的观点,对于集成商来说凸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单纯的组合能力与单纯的研发能力。行业走到未来,终端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味地购买技术拼凑,这样只会被市场所淘汰。如格力通过与市场深度互动发现空调压缩机是一个客户痛点,于是在空调核心压缩机领域深耕,解决行业痛点,推动市场前行。在赢得市场和品牌的同时,凸显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煜禾森也深刻认识到,要结合企业特点,深挖行业痛点,攻关克难。通过与市场信息互动,完善产品品质,解决市场问题,方能凸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为一家有品牌价值的企业 。
机器人如何实现产业落地和行业赋能?
余欣婷 :在我们看来,机器人的本质实际上是用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传统产业赋能增效。因此,当机器人产品形态成熟之后,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像科沃斯商用服务机器人落地到了金融、银行、政务等领域,普渡则专注于餐饮行业,丽亭智能切入的是停车场景。大家更愿意贴上赋能行业的标签,还是突出自己是一家机器人企业?为什么?
邵长东 :如果只是从标签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希望是赋能行业的机器人企业,两个标签我都要。因为行业赋能是个过程,重点还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用户服务,用户要为你创造的商业价值买单,所以我们选择“行业赋能”。
行业赋能也可以有多种维度的理解方式,对提供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讲,赋能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对其他做机器人的友商赋能,比如科沃斯的运动导航能力。我们现在这个产品是做通用化的布局,运动导航能力也提供给其他集成公司。
第二种是对业务的重新挖掘,重新定义业务模式。举个例子,我们打造的金融场景里,在银行领域做的机器人初期替代的是大堂经理的角色。现在我们也在跟银行探讨,跟他的机具做互联互通,甚至部分机具可以放到别的部分进行解决方案的制作,所以是对业务的重新挖掘。这两个维度都可以探索,也是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
后面一个标签:机器人企业。我们是做机器人的公司,不是做移动ipad的公司,不是做玩具也不是做智能音响的公司,我们是一个赋能行业的机器人企业。
张涛 :我也是两个标签都选择,为什么不能只是贴“行业赋能”这个标签?拿我们普渡举例子,假设我们只说要提升餐饮行业的效率,很多餐饮客户就会跟我们说,能不能帮我们设计一个全新的菜架、收餐框、炒菜机等,各种各样的需求就过来了。
为什么不能只给自己贴机器人公司这个标签?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是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的算法,理论上可以应用在很多场景,于是就会有做商超的说能不能做自动跟随的购物车,做仓储的会说能不能做仓储物流的机器人……
但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是有边界的,我们不得不保持专注。大家想象一个技术可复用性和销售可复用性两条坐标轴组成的四象限图,对我们来说选第一象限是最舒服的,也就是技术和销售都可复用,所以“机器人公司”和 “行业赋能”两个标签我们都选。
姜钧 :如果两个标签择其一,我会毫不犹豫选择机器人标签。“赋能”这个词顾名思义,是指赋予某个人或某种东西能量或能力。所以只要为不同行业、场景助力的都叫赋能,我认为多少有一点宽泛。而丽亭智能不只想成为行业中的助力者,我们更希望在某些行业场景、某种生活或工作方式里带来一些更大更好的改变,甚至成为这些改变的主导者。
另外一点,之前刘宏教授的演讲分享中也有提到,机器人这个词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像人——不像人——像人的过程。比如说在座的邵总、张总,还有我们,我们的机器人不一定”像人”,所以我们也希望给行业与社会传达一个信息:今天我们讨论的机器人是可以以多种形态、角色,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余欣婷 :相比刚刚三家聚焦于具体行业场景的机器人企业,煜禾森作为一家底盘研发制造商,切入的是产业链更为上游的部分。煜禾森是如何找到自己产品落地方向的?是否有特定行业的划分?
李雷达 :这个行业走到今天,已经从技术性转化成商业落地的趋势了。许多企业会认为机器人的核心是算法、软件、导航、传感器等,但他们忽略了硬件的核心,其实这块的精密程度我们认为不输于导航的精密程度,这块是决定产品能否落地的关键点,不管是从成本还是可靠性上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我们通过与不同的客户相互融合交流,提炼出产品的本质,打造出适用于大家的通用平台。我们把这方面的核心技术精度、可靠性、多融合传感器装备,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模块给大家。
未来机器人将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余欣婷 :这次圆桌的主题是核心技术助力下的商用机器人,各位作为从业者,能否从自己的经验与实践判断中出发,展望一下未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将会在哪个方面取得突破?或者说现阶段大家最需要取得突破的核心技术在哪个方面?
邵长东 :从科沃斯商用上来看核心技术部分,我们总结成四个能力三个平台。
四个能力分别是规划智能、图像智能、运动智能、IoT。三个平台分别是人机交互平台、运动平台、商用机器人服务中台。四个能力我就不赘述了,我们来看三个平台。
第一个运动平台,传统运动底盘就是两个轮子加一个电机,现在看运动的部分不仅需要电机的控制和相关结构,还需要导航运动的算法,还需要图像的能力。因此,通过运动平台的方式向外赋能的话,对于行业客户来说不仅需要移动导航能力,还需要图像的能力,比如做主动迎宾、主动拦截、目标跟随等功能。
第二部分是人机交互平台,当前纯AI用于线下2B的业务容纳性是比较差的,怎么样才能可靠地完成用户端的业务?理解这个问题的话需要人的参与,这是个人机协作的过程,人机协作最终的目标是机进人退的发展脉络。如果不是按这个模型走的话,那最终你是无法支撑你的商业模型的。
第三部分是商用机器人服务中台。此前我们的做法是在每一块项目上都会有多个服务器,比如日志服务器、订单管理服务器。现在把这些共性模块抽象出来做封装部署在云端,这样我们多个项目就可以共享。所有项目都是在一个能力基础上做,减少了重复的过程,可以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APP的定制。
除了核心技术部分,还有一块是对于行业深度的理解和把握。现在做AI的公司是非常多的,但并没有出现杀手级的应用,就是因为缺乏对行业有深度理解的人。
张涛 :因为普渡科技是做移动机器人的,虽然算法是核心,但是传感器是基础,因此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核心传感器,比如激光雷达、RGBD等。
第一是技术方案:现在移动机器人采用纯激光SLAM方案和纯VSLAM方案的都有,但是每一种方案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现在比较主流的做法是不得不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然而目前是算法层面的融合,接下来我们希望上游供应商能做到传感器层面的融合。
第二是性能:在一些理想的场景,目前主流的传感器都能比较好地进行识别,但是当你的产品卖的越多,你会发现很多场景是不可控且非常复杂的,现在的传感器往往难以精准可靠地识别。
第三是质量:因为很多新的传感器连行业标准都没有,所以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试用过很多家公司的传感器,包括一些国际大厂的产品,但是长期可靠性都难以达到我们的预期,这让普渡这样的机器人本体厂商很头疼。
第四是价格:一些性能比较好的传感器价格很贵,价格实惠的性能又没有那么好,这是永远的矛盾,希望以后核心传感器的价格能持续走低,这样才能让下游真正地繁盛起来。
姜钧 :我认为说突破不一定准确,更准确的应该是不断的优化与进步,我认为,未来主要需要在四个维度上去做不断的优化和提高:
第一,原材料。机器人在任何场景里的运动、计算都是基于一个原材料:也就是数据和信息的探测,识别与采集,这包括了认知的范围广度、稳定性、精度与环境的适应度。
第二,算法算力。在获得原材料后,如何对海量的大数据和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计算,做最优的规划和选择,让机器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做出更有效行为。
第三,人机协作融合。人与机器人都各具优势和特点,如何能利用两者优点优势做柔性的结合,无论在民用或工用场景中,达到一种比较完美的平衡,包括安全、效率、规范化。
第四,动态调度。资源使用分配发生冲突或互斥时,如何动态实时调整机器人的策略和运动。
李雷达 :我们认为未来机器人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将会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稳定性、模块化功能以及成本控制上 。随着导航、视觉、多融合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以及大量工业设计公司配合制作酷炫外形,落地商业化最后一步一定是产品的可靠性、低维护率、产品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功能模块化,这些都是现阶段机器人所欠缺的。我们认为企业最需要在这一块取得突破。
余欣婷 :感谢四位的分享,硬件和技术迭代是很辛苦漫长的过程,但是也是因为有台上台下在机器人行业中不断努力的各位,我们才能看到近几年来中国机器人行业不断蓬勃发展,也预期做得越来越好。
科沃斯: 科沃斯商用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领军品牌、国内“服务机器人第一股”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为行业应用场景提供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覆盖金融、政务、零售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产品接待总量已近2000万人次,拥有室内定位导航、多模态交互、意图理解等核心技术。科沃斯商用将持续致力于自主研发“AI+服务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做最懂应用场景的智能机器人服务提供商。
普渡科技: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餐饮服务机器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普渡科技成立于2016年,公司总部位于全球硬件创新之都深圳,并在成都和北京设立了分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郑州、西安、武汉、长沙等几十个重点城市设立了服务网点。截止2019年6月已申请200余项核心专利,普渡推出的送餐机器人欢乐送,于2017年获得了具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
丽亭智能:珠海丽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智能搬运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客户打造机器人停车解决方案与机器人整车管理解决方案,开启智能机器人停车、智能整车管理新时代。旗下RAY停车机器人系统开创应用于全球首个商用机器人停车场,代表项目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丽亭机器人停车场与奥迪全球总部等。产品技术拥有多年大型项目运营经验,可实现资源效率、用户体验及商业价值的全方位升级。
煜禾森:深圳煜禾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煜禾森科技”)创立于2013年,位于深圳龙岗区,是一家专业从事机器人移动平台研发生产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范围涵盖物流、消防、安防等多种行业,形成了通用底盘+场景定制化的研发模式服务于各个行业的机器人技术开发。公司拥有2000㎡研发基地,现有定型产品5个系列,提供多种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底盘和定制化方案,合作客户达60余家,18年销售业绩超过1000万,获得国家电网优秀供应商称号。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亿欧;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