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波讲O2O(73):场景之路和汽车O2O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以下简称《场景时代》)提出,在大数据时代后,下一个科技大趋势就是场景时代,了解场景,就站在了风口;谁能占据场景,就能赢得未来。
巧的很,O2OPark的践行理论归纳为触点场景派,我的第三本O2O书《O2O落地:触点场景派的27堂必修课》(以下简称《O2O落地》)11月14日在中国(北京)O2O高峰论坛首发签售,从71-75讲开始,将从我的新书《O2O落地》的触点场景和《场景时代》进行东西方视角的场景商业交叉式感悟。
1、《场景时代》用“场景之路”和”奇幻驾驶“这2章,是讲 汽车工业对场景技术以及对未来汽车重要性的理解 ,在我的新书《O2O落地》前言中曾经提到, 中国O2O商业发展和成熟,已经无法从美国抄袭了。 这1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大多数是抄袭美国模式的,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美国商业模式的今天就是中国商业模式的明天。但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突然发现我们无法抄袭了,因为中国人对公共交通的依赖远远高于美国人——大部分中国人是乘坐地铁和公交上班,而更多的美国人选择开车出行,而上下班途中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也就是说,汽车方向盘绑住了美国人的双手,而手机必将绑住中国人的双手! 应用场景和文化差异将决定当前两个大国对于移动互联网的O2O商业模式出现不同路径选择。所以,《场景时代》 关于汽车在场景技术下的O2O应用 ,是我非常关心和细读的;
2、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O2O作为线下行为和线上数据互动的场景商业,汽车和智能手机一样都是场景工具,只不过个头比较大而已,利用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与线上大数据结合,对驾驶者的行为进行判断 ,基于这个大块头的场景工具,书上举了“驾驶伙伴”、“预防碰撞”、“落水劫匪”、“云汽车”等场景应用,也明确提到了“以手机为中枢”创建“个性化汽车”,以及“宁舍汽车、不舍手机”的原则,并对目前没有一家汽车制造商考虑到谷歌眼镜会带来变化表示失望,文章提到在汽车里与声音、眨眼、轻击和手势互动,应该是汽车场景应用的方向;
3、从《场景时代》中提到的汽车这个场景应用来看,说明我的思维不够大胆,未来汽车的方向盘也是绑不住美国人的双手, 美国人也是通过手机或眼镜这样数字设备来控制汽车 ,实现多屏数据的传递,来控制汽车实现场景之路;
4、当然,《场景时代》对基于汽车这个场景应用也提出目前看来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保险、法律实施、民事诉讼、转售、税务、非自愿审查、以及自汽车问世以来最重大且最具争议的变化——无人驾驶汽车;
5、关于汽车这个场景工具,才刚刚起步,特斯拉无疑是这个场景工具的佼佼者,波哥是一个屌丝,没钱买特斯拉,当然如果有企业资助O2OPark,送给我们一辆特斯拉,Park可以为该企业提供O2O教育、该企业的专项O2O项目出版物,企业的O2O文宣推广、触点场景论的O2O营销策展、化整为零O2O小分队队长培训等等,不知道在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脑残”企业家选择触点场景的O2O之路,并真的送给Park一辆特斯拉;
6、 在中国,还没有基于汽车这个场景工具进行O2O场景商业 ,但汽车后市场的O2O模式如火如荼,比如车主消费的导流方式,倡导车主互联网养车,而线下消费终端认证打造行业的诚信和透明来触到汽车保养行业的痛点,再比如建设诚信、透明、开放的二手车交易文明和用车环境,利用市场,信誉、评估、效率点到了二手车买卖的死穴等等,但是目前汽车后020模式还处于运营突破阶段,如何有效解决订单导向(因为汽车车主相对理性消费居多),如何考虑线下消费车主存在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的“以色诱空”以及单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结合模式,因此汽车后市场O2O模式,目前处于行业的探索价值大于经营价值;
7、 对于汽车这个场景时代的重要工具 ,《场景时代》在第四章用“场景之路“来介绍汽车,还用第五章”奇幻驾驶“来展开场景应用,按照马克安德森的说法:即使是由不那么先进的电脑来操作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比人的驾驶技术高明,因为人类的驾驶技术实在不敢恭维,按照书中的描述,无人驾驶一旦成为规模,那些因为残疾而无法驾车的亿万人群生活将拥有新的场景应用,而商业卡车车队的司机、汽车后市场将重新被定义,当然这个场景应用的进程,将受到政府部门、技术经济学、律师以及其他耗费时间的因素的影响而减缓到来的时间;
8、作为提供公众服务的政府部门, 永远理性政策都是”鼓励创新、兼顾公平“ ,当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创新出现碰撞的时候,激活一线交互(触点场景)、提升内生动力(类‘经纬’增量任务环)、完成跨界竞合(异业联盟伦理)是O2OPark的三大研究和教育方向,基于汽车这个场景工具的O2O应用,也不例外。
本文作者张波,亿欧网专家作者;上海翼码公司战略部总监,O2OPark自组织的创始人,中国首部O2O著作《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的作者。亿欧网独家首发张波的O2O文章,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张波 和“来源:亿欧网”;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