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不可估量的“钱”景,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2016年,中国 汽车后市场 已达万亿规模;今年上半年,后市场活力依旧,以近20%同比增幅高歌前行。
在中国新车市场连续七年登顶全球、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的大背景下,汽车后市场呈现出万象更新、风起云涌的局面,热点不断,亮点频频。与此同时,这种高速增长也伴随着种种失序和失范。
自备食材,厨房加工
前几年,汽车选择在哪保养还是件“烦心事”:相对来说,4S店在技术和零部件方面比较有保障,但维修保养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大批车主在车辆出保后,不再选择4S店进行维修保养。
目前,4S店车辆出保后的客户流失率不断上升,且大都流向了社会独立维修厂和连锁维修企业。另一面则是小、散、乱的路边小店。很多社会独立维修厂和路边店虽然在配件、工时等方面的价格比4S店便宜很多,但配件和技术总是让消费者难以放心。消费者只能长期在这二者之间的夹缝中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如今,随着车主消费习惯的互联网化,“自备食材,厨房加工”的线上线下结合式保养则成了新晋的“网红”。网上购买配件,线下预约安装保养服务成为主流的新型保养模式。其便捷实惠、正品保障的优势深受车主欢迎。
目前, 电商 平台已成为汽车配件及用品的主购渠道,品牌和价格成为影响自购的重要因素。 不过,相比起网上一些大型综合电商对于汽车后市场这个细分行业无法做到专注和专业,对于第三方卖家也无法解决假货、价格虚高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尝试自营模式。
包括大众、通用、奔驰、宝马等在内的企业,都已推出自营的线上汽车用品销售平台。除了提供实惠的价格外,还能把控品质,并在其授权经销商处线下安装,优势明显。有分析认为,自营电商更能够严格管控货品流通的过程,最大程度地保证正品,因此获得车主的青睐。
消费者新习惯的养成及巩固,一批优秀的新兴电子商务平台将挑起后市场变革的重任。
车险 费改,利商利民
今年上半年,随着车险费改的到来,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再添火药味。
6月9日,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及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表明将进一步扩大保险公司自主定价权,下调商业车险费率浮动系数下限,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降低商业车险费率水平,这标志着车险费改正式开始实施。
此次费改的影响下,保险公司的保费充足率、赔付率都会降低,管理不善的保险公司将面临淘汰出局,而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保险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费改后,全国车险保费折扣可低至3.8折,部分地区甚至可以更低。比如,一个具有良好驾驶习惯的车主在一家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投保,保费可能比费改前下浮20%。
费改背景下,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布局车险业。对于车主来说,互联网巨头进入车险业,或许意味着以后在选购车险服务方面更便利、更实惠,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也预示着“车险+互联网”战役已经打响。
业内人士表示,借助电商公司的 车联网 平台,保险公司可以收集海量客户信息,通过运用 大数据 分析等技术,对客户的差异化特性、风险取向、驾驶习惯、用车情况等进行研究,基于客户差异化特征和不同需求研发推出更个性化、更契合客户需求的新型保险产品。 例如,根据客户的性别等属性、驾驶时间长短、驾驶里程、驾驶习惯偏好、用车环境等量身定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这样驾驶风险较低的客户将享受更低的保费。同时,车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客户用车的风险点,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研究,为不同的客户量身打造用车风险管理服务,引导客户认知自身用车的风险点。
能力待提,标准待升
虽然我国汽车后市场活力十足,但其发展也不是一片坦途。
信息不透明造成的信任危机,是后市场面临的最大危机。 过去,汽配、汽修信息掌握在经营者一人手里,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如今,虽然有了网络平台,消费者能对相关消费有一定了解,但由于专业性太强,消费者依旧很难做到消费得明明白白。于是,有些不良商家借此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过度消费,最终引发市场的信任危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导入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构建起平等、畅通的消费环境。
业内专家表示,汽车后市场的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技术素质还有提升空间,这已成为制约汽车维修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众多维修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厂房,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换代之后,很多国内汽车维修企业的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接受专业训练的人才比例低、工资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等等问题,困扰着汽车后市场企业。因此,“人才难得,人才难留”这是许多汽车维修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整个行业既有不可估量的“钱”景,又充满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后市场经营者必须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标准化的认知,才能使整个后市场更加合理有序的运营,也使客户对商家更为信赖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