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智慧医疗趋势洞察:AI、大数据、5G时代来临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医疗”步入成熟期,“ AI+医疗 ”走入落地阶段,未来,“AI+医疗”将融合大数据技术,加速迈向 精准医疗 , 5G 也将在智慧医疗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于eHealth;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从“互联网+医疗”、“AI+大健康”到“5G+智慧医疗”,近几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正在不断跨界融合 人工智能 、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大步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不论是国际科技巨头,还是传统医疗企业纷纷发力抢滩这片蓝海市场。而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内医疗行业不仅步入了规范的快车道,也让智慧医疗应用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健康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医疗资源的日益紧张,各国政府和民众都越来越重视健康产业,推动着国家各大医疗政策的落地与改革。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0%,预计2019年全球智慧医疗服务支出有望达到300亿美元。
在未来,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中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且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而中国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大市场。连马云都说了,下一个超越他的人肯定出现在健康产业!
“互联网+医疗”市场趋于稳定,“AI+医疗”领域仍大有可为
如今,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健康医疗服务已成大势所趋。这得益于新兴的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相较于早年的互联网,它们对医疗领域的改造将更具颠覆性。在过去几年里,互联网医疗的表现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在人与信息、医生、医疗机构之间构成便捷连接,提供医疗信息获取、线上医生咨询及医疗机构诊疗的简单服务,并没有真正触及医疗行业资源缺失的痛点,同时也未在根本上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市场几乎逐渐被几大巨头占领,格局已基本尘埃落定。
与此相反,“AI+医疗”领域基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AI技术,仍将大有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于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够提高智慧医疗行业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落地场景更是覆盖疾病预测、健康管理、新药研发、精准手术、辅助诊断、医院管理等多个“风口”方向。其落地形态以系统、平台为主,少数健康管理领域的企业则借助手机APP端口提供“AI+医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AI赋能医疗领域最早的落地点是在医学影像方面,由于结果更易于标准化,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如X光片和视网膜扫描等应用。通过前期数据的积累与学习,AI算法+医学影像还可以实现辅助诊疗和新药开发,从而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有数据显示,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但医师的增长率却仅约4.1%,这一市场缺口自然成了国内外众多企业和资本玩家的必争之地。因为相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更能在这方面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2018年4月,美国FDA就批准了首款可独立检测而不需要医生解释结果的人工智能设备:基于AI检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医疗设备软件IDx-DR,只需护士将视网膜相机拍摄到的病人视网膜图像上传到系统中,就能通过算法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准确率达到87%。这是AI落地医疗诊断领域取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 AI 模拟人类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时代的到来。
“AI+医疗”加码大数据技术,加速迈向精准医疗
同样是传统医疗迈向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不分伯仲。
“AI+医疗”加码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未来将进一步加速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临床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甚至重大疾病与基因相关的研究,避免效率低下的重复诊治,减少社会医疗成本负担。比如,有大数据参与的研究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效率,降低病人的看病成本和身体损害。另外,利用大数据对远程病人的监控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病人出现意外的风险,还能实现医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企业逐渐崛起,精准医疗概念已开始落地临床应用,面向药物研究、基因测序、移动医疗等领域。精准医疗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目标是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效果。与个体化医疗相比,精准医疗更重视“病”的深度特征和“药”的高度精准性;是在对人、病、药深度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高水平医疗技术。而这一切则是建立在可溯源生产的监管级医疗大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精准医疗计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这一巨大市场机会吸引了不少制药巨头纷纷掉头,赛道异常火热。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精准医疗上下游企业发展迅猛,无论是面向高端医疗市场还是消费级市场都有优秀企业在 2018 年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
5G助力远程急重会诊,开启智慧医疗新篇章
“AI+医疗”应用离不开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大数据共享。然而事实上,国内大多数医院的医疗信息仍处于“孤岛”状态。有调查显示,当前已有70%以上的医院实现了医疗信息化,但仅有不到3%的医院实现了数据互通。这些医疗数据主要包括医学影像、实验数据以及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信息,具有多样性、数据量巨大且持续攀升的特点。此时就需要5G通讯技术来助“AI+医疗”一臂之力了。
在医疗领域,5G可以充分发挥其“网速”的优势。凭借大容量、大连接、低延时的特点,5G在急诊医疗、移动诊治、疾病预防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效能,例如:5G的介入能为脑卒中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为一些边远地区人群进行主动“送医体检”,或开到矿山为工人做职业病检查等,将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此外,5G还能方便、迅速、及时地把采集到的医疗大数据传送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提高疾病预防、诊治效率的同时,释放更多的医疗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月16日,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虽然本次手术跨越将近3000公里,但5G技术完美解决了4G网络条件下手术视频卡顿、远程控制延迟明显的问题,有效保障远程手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让医生能够实时看到病人手术的场景,掌握手术即时数据,远程精准控制机械臂进行手术,同时病人也可以实时和医生对话。5G助力AI医疗,这无疑是智慧医疗行业未来的福音!
医疗机器人的下一个风口:手术机器人
机器人正在改革医疗世界,以提高医疗生产力和减少常规错误,因此增加了对医疗援助和自动化机器人的需求。目前,业内普遍将医疗机器人分为3类:诊断辅助机器人、手术辅助机器人和助老、助残等康复机器人。而在手术辅助机器人领域,以达芬奇系统为主导的机械臂设备占据多数,在国内各大医院的装机量约为80台。据相关报告的数据显示,医疗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128.80亿美元,与2016年49.9亿美元相比,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1%。
事实上,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领域中最大的市场。据Frost&Sullivan预测,到2025年,80%的外科手术很可能由机器人完成。
新一代移动医疗健康设备的标配:NB-IOT技术
传统的移动医疗设备普遍采用Wi-Fi、蓝牙等通信方式,存在不能独立使用、功耗较高、隐私泄露的缺点,难以促成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而新一代NB-IoT通讯技术的出现,则弥补了传统通讯技术的缺点,将成为移动医疗设备的标配,尤适于以运动、心律、睡眠等检测为主的各类医疗设备,特别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迎合市场需求,高通、华为等芯片厂商也将陆续推出支持NB-IoT等通讯技术的物联网芯片,助力移动医疗设备的商用。
据预测,到2022年,20%-30%的紧急护理机构将部署基于智能手表的应用程序,从而将临床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与此同时,穿戴式医疗装置市场预计将达到144亿美元。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此同时,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4月陆续举办: 医药创新产业沙龙(3月22日) 、 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3月29日) 、 非公医疗产业沙龙(4月26日) 、 科技医疗产业沙龙(4月19日) 。欢迎大家关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