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来了!这份统领到本世纪中叶的纲要说了什么?
9月19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从建设目标上看,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人才队伍精良,市场环境优良;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到本世纪中叶 ,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纲要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纲要》是交通强国建设的‘总战略’,正式颁布标志着交通强国建设‘新长征’已经开启。”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陈胜营表示。
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跨越
中国近年来,一直朝着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的跨越。如何理解“从大到强”的内在涵义?
交通部部长李小鹏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讲到交通强国,这一个“强”字,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说它是形容词,就是说交通运输行业要强壮、要强大,交通要强。说它是动词,交通运输在自身强壮、强大的同时,还要为国家强服好务,要助力国富民强。
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报告表明,我国由“交通大国”逐步向“交通强国”迈进。
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从基础设施上看,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强筋骨;从服务能力上看,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
全国 铁路 营业总里程达到13.2万公里,较1949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2.6%。
全国 高铁 营业总里程3万公里,是2008年的44.5倍,年均增长46.2%,高铁营业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 公路 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0倍,年均增长6.1%。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04万公里,通硬化路乡镇和建制村分别达到99.6%和99.5%。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年均增长25.8%,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
民航 面貌焕然一新,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达4945条,是1950年的412.1倍,年均增长9.3%。
重点打造“两个圈”
《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国应该分两步走,从“第一步”的具体内容来看,目标是形成“两个圈”:
“全国123出行交通圈” (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以上“两个圈”是对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具体表达。
对于出行交通圈而言 ,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是出行的目标,MaaS又被称作“出行即服务”,精准应对用户出行需求,为期提供完整流畅、无缝连接,一键结算、快捷可靠、个性化精准化的出行服务。要做到出行即服务不容易,因为要协调公交、租赁、私家车、高铁、民航等多种交通形态,要涉及交通管理、便捷支付、清分、社会信用、出行安全、绿色低碳等多种社会体系。
对于快货物流圈而言 ,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是全行业思考的重点问题。其中牵涉到基础设施、基础装备、运行管理规则、产业链体系方方面面。
未来,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更是 “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届时交通运输将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新技术的力量不可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重点提到,除了加强基础建设,更要利用“科技创新,智慧引领交通发展”。
科技创新富有活力、智慧引领
(一)强化前沿关键科技研发。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强化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研发,突破高效率、大推力/大功率发动机装备设备关键技术。加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协调运营与服务技术、城市综合交通协同管控技术、基于船岸协同的内河航运安全管控与应急搜救技术等研发。合理统筹安排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时速400公里级高速轮轨(含可变轨距)客运列车系统、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等技术储备研发。
二)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构建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务和电子政务发展。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三)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交通行业各类创新主体建立创新联盟,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资源开放共享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入机制。构建适应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标准有效供给。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等已经屡见不鲜,他们极有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巨大变革。
比如 ETC ,作为一种先进的行车收费方式,正在全国推广开来。截止8月底,全国ETC用户累计达到11587.77万, 完成发行总任务的60.71%。 到了今年底,如果任务达标,我国ETC用户将会达到1.8亿,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高速通行、物流、城市出行和 停车 多个产业都将产生新机遇。
比如 城市停车与摄像头的结合 。智慧停车经历了人工时代,咪表时代、PDA时代、地磁时代、视频桩时代和视频监控时代。今天,视频作为主流技术,广泛应用在停车场中。通过车牌识别车辆状态、车位状况与车牌信息,记录停车时长,线上自主缴费,可以彻底去掉过去坚守在停车场门口的“岗亭”和“保安”,做到真正的无人化,同时提高停车效率。
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将会是汽车的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更聪明的车。通过部署车载设备软硬件以及路侧设备软硬件。未来,我们能真正做到做到人车交互,车车交互和车路交互。
可以看到,不仅仅是 传统交通企业 ,如今,一些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公司也参与到城市交通治理的大军中来,各出奇招,在破解城市交通难题上突破传统人力限制,朝着高效率、全天候、全覆盖方向进发。
基于以上技术,智能化、新能源化和共享化将会是城市交通出行的三大重要趋势。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